2017年以来,网络数据化向零售全域推进的脚步逐渐深化,店铺服务要素的优化整合,必将引发深度结构式的变革。
在日本的这套做法在中国行不行?笔者以为,可行性很高,风险也很大。
参照日本便利店的历史轨迹,结合中国便利店所处的政策、资本、网络数据化的环境,应该乐观相信,中国便利店迎来了良好的成长期。
比较亚马逊,甚至比较银泰,伊势丹的措施显得比较萌,但是其价值定位在向数据化做战略转移,大方向没毛病。
从1998年大丸为首启动的百货业持续转型的进程中,业内整合、一主多元,不断开发新的经营产品。
靠不透明赚钱的时代结束了,百货店的经营产品结构将深度变革,可视化差异产品,是百货店今后续命的关键。
日本三大便利店2018年业绩公示,从中可以看出些什么?
改变24小时营业机制,在日本当前的就业趋势、消费趋势来看,已经成为大概率事件。
两个男士馆改造的方向,共同压缩了百货店传统大项商务西装容量,扩充了高档奢侈品牌、时尚设计师品牌。
这个旅馆开业的看点,不仅是无印良品的大型旗舰店,也是其在日本国内的首家旅馆。
日本政府抓服务的劲头,可是很主动的,很有规划的,一步一个脚印的。
近几年来,逐渐产生一种感觉:数据服务在进步,现场服务在褪行。
新零售模式正在被消费者普遍认同、内化,成为大众化群体行为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