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明毅

2024中国零售服务业的危与机

2023年12月27日

评论数(0)

楼宇概念图

来源/联商专栏

撰文/无名

转眼间,2023即将收官,这一年不仅之于零售服务业、之于我国各行各业都过于跌宕起伏、波谲云诡,起初皆以为这将是爆发之年,毕竟憋了3年重回正轨,大概率要“报复性发泄”一下。之后似乎理想照进现实,各项数据迅猛发力,专家纷纷感叹政府年初预测GDP增长率5%过于保守,形势似乎一派大好。

可再之后就愈发一言难尽了,就好像近期突遇的冷空气般,不断骤降,CPI总是在负增长边缘游走,通缩犹如达摩克利斯之剑高悬颈上。

所以这一年极为特别,特别精彩,连带着下一年也被蒙上一层神秘面纱,愈发扑朔迷离。因此不妨借此预测一下2024,私以为2023与2024用危机二字概括足矣。

一、危机的本质

一切皆有因果,果是因的爆发,因是果的目标。以此视角审视“危机”则可发现:因某原因产生危机,而危机的目的其实是为了消灭造成危机的原因,当原因被成功消灭,危机即随之化解、甚至转危为机;反之则将愈演愈烈,一发而不可收拾。

那么此轮危机的病因是什么?或一切(经济)危机的病因是什么?我认为是供需失衡。因为供需关系是经济的本质,经济危机是为了消灭供需失衡而爆发的,当供需回归平衡,危机则迎刃而解。

而供需失衡存在两种可能:一种是供大于需,另一种是需大于供。

毫无疑问,当下的问题在于前者,且不仅是大于,而是远远大于。而这又会引出另一个问题:为什么突然就“供过于求”了?私以为有两种可能:一种是量变引发了质变,一种是之前的“平衡”其实是假象,即“创造了大量伪需求”所致,但这些被创造的需求其实是可有可无的,如今这些非必要的需求因某些原因(如经济大环境)而失效,故供需就突然且愈发出现严重失衡。

理解到这一层也就明白此轮危机何时才会真正结束?那就是重回“供需平衡”之时;该怎么做?需要挤掉被创造出来的、非必要的需求与供应,让供需重回合理。而对于那些“被创作出来的、非必要的需求”,经济学也给了它们一个名字叫泡沫。

综上,逻辑形成了闭环,一切经济危机因泡沫而生,目的是为了挤掉泡沫,当挤掉了泡沫危机就结束了。故而挤掉泡沫是结束危机的关键,越早挤完泡沫、危机就会越快解除。

二、危机视角下的零售服务业

以危机本质的视角审视当下我国零售服务业则尤为一目了然:

由于之前地产业不计后果的高歌猛进、拼命扩规模、搞多元化,结果商业地产迎来井喷,原来那些1公里范围内多少人口、多大体量、几家竞品等的市场铁律尽皆靠边站,能开尽开、开不了创造条件也要开…结果造成供应的严重超标,最终“甲乙方愈发倒挂”,原因很简单,乙方(品牌)愈发不够用了。

一边项目供应极速几何式暴增、另一边需求却在不断被蚕食、分化,抛开经济大环境不谈,仅电商分流就已愈演愈烈,传统电商够洪水猛兽了,现在又来了更凶猛的直播电商…蛋糕原本就在缩小,结果线上对手吃的更多了,而线下却是不断挤入新人在吃,如此供需失衡持续加剧,最终演变成项目越来越多,但内容越发同质(品牌不够用)。并且乍一看整体尚可,但若拉开细看则会发现绝大多数不达预期、大多数游走在盈亏临界点、更多是在“偷梁换柱、寅吃卯粮、饮鸩止渴”,还有一些看似因护城河较高而相对稳定,但对未来同样愈发趋向保守,毕竟现实就摆在那。

所以若以危机本质(泡沫)为论,当下我国零售服务业情况不亚于地产,只是由于零售服务业本身相对长周期特点而有所延迟。但有问题就是有问题,不是还没“成灾”就不存在了,这只要看看前几年的地产业则可一目了然,该来的必然会来,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三、“病与药”

恰如前述“一切经济危机因泡沫而生,目的是为了挤掉泡沫”的定义,唯有挤掉泡沫,危机方能解除。那之于零售服务业又有哪些推论和方向呢?

平心而论,以目前需求情况及整体经济大环境而论,不倒闭一批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危机的。且以我所掌握的一些情况来看:当下之所以未现倒闭潮,更多是因为政府在努力,由于商业项目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解决基础劳动力)且具较大社会影响,故而一些艰难项目不是不想关,是关不了;可开着就意味着亏损,且规模越来越大,所以最终该来的还是会来,只不过或许会换一种方式接盘。

同质化终将成为“行业毒瘤”。这只要到各项目走一走即可一目了然,除高端项目外,其他各项目的主要区别实质在于“体量”之分,内容愈发大同小异;另一方面,由于最具特色的零售业态被电商蚕食殆尽,故而线下尽皆变为“餐饮+娱乐”双轮驱动的同质模式。

可餐饮与娱乐本就是最难差异化的业态,故而问题势必愈演愈烈。当然最受伤的是谁?城市级综合体,因为附近有越来越多的替代品,谁还跑那么远呢?

此外,行业将会迎来减员增效、尤其中高层的缩编或将迎来高潮。大环境如此,各体系主题皆不由转为“维稳”二字:要么稳业绩(利润)、要么稳生存(不倒闭)。而维稳只有“开源、节流”两条路,“开源”不必多想,尤其随着“甲乙方倒挂”愈演愈烈,品牌方相对项目方将愈发强势,如此则从品牌身上“要效益”不好搞了、甚至还得不断“收缩”。

那就只能在“节流”方面努力了,而人力成本又是最大成本所在,故而减员(企业多称之为“增效”)势将愈演愈烈;且由于减一个中高层所节成本相当于减数个、乃至数十个基层员工之和,故而越往上走越高危,有时被减不是你不行,而是有了更低成本的可替代而已。

减员是减员,但事还得干,故而人均工作量不断加码几乎板上钉钉,且或将引发技术升级浪潮,通过诸如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手段高效替代。预计首当其冲的是营运(主要为上传下达等事务性工作、可替代性较强)、其次是财务(系统化可替代性最强);所以此轮危机极可能拉开行业技术(效率)革命序幕,也算一种“因祸得福”。

预计那些为“消费升级”而生,创造出大量非必要需求的业态或品牌将迎来严重挑战。因为危机正是冲着它们来的,当这些华而不实的伪需求对应的供应被消灭了,供需就才会重回合理。

四、未来机会在哪?

若“危机的本质”定义准确,那么未来何去何从及机会在哪也几乎呼之欲出。

一二线城市的主题是“挤泡沫”,故而其机会主要在于“一鲸落而万物生”,即“倒下巨头贱卖的优质资产”。真正庞大的机会在“低线城市”,具体的说,在那些人口基数尚可,但却仍处于“百货时代”的低线城市。这只要粗略看看那些低线城市的第一座mall的经营状况便知,那种玩法在一二线城市根本连生存都成问题,可在那些尚处于百货时代的低线城市却是跨代际的引领,遥遥领先,怎能不火?

既然势必要倒下一批才能真正解除危机,那么如若已然陷入亏损则切勿再抱过多侥幸心理,止损就是盈利,快刀斩乱麻就是机会。

直播已然大势所趋,那就更应顺势而为:摸索匹配实体商业的直播模式,这点只要想想“东方甄选”即可,都是直播卖货,为何新东方未占先机却能成功异军突起?因为有特色,且特色符合其大众认知。那么实体为何不行?必然也有办法,只是当下尚未找对方向,或没下决心去找。

虽然压力山大,但别总想着从员工与品牌身上抠利润,他们已经够不易了,越是此时反倒越能激发各方的感恩之心。所以不妨看看稻盛和夫先生在经济危机时是怎么做的,这其实也是为何如今都在自发学“胖东来”,条件具备,大势所趋。

需求回归合理,即以刚需为主,故刚需领域机会愈大,危机总是一体两面,别只盯着一面,因为某一面明显而畏首畏尾,老祖宗早就告诉我们“一阴一阳之谓道”且“二者能量相当”,那么危有多大、机就有多大,这时反而更有可能倒逼出“犹如mall之于百货那般革命性产品”,只要先人一步,那么只要回看当年mall对百货是如何“秋风扫落叶般狂扫”即可知道机遇如何了。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联商专栏立场。

联商专栏原创文章由作者授权发表,转载须经作者同意,并同时注明来源:联商专栏+无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