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4月22日
评论数(1)日本三大便利店2018年业绩公示,从中可以看出些什么?
销售增长率下降、服务产品领先增长
2015年以来,日本便利店现存店铺销售增长率出现下降趋势,依靠新开店拉动销售额增长。从商品动销结构看,按照新的商品分类,咖啡等服务台鲜品拉动日配食品基本持平,点心类和软饮料、冷冻食品、冰淇淋等加工食品有所下降,香烟、杂志等非食品类总体在下降,曾经作为便利店聚集顾客主力品的香烟和杂志,几乎到了不值得关注的程度。强势上升的服务产品一直受到关注,便利店作为社区公共平台的功能在强化。
便利店加盟店的经营模式正在面临挑战,加盟店的收益是从店铺的销售额中减去商品成本的毛利与本部分享,从中减去打工的人事费、水电热费、食品废弃损失以后,剩余才是待分配利润(营业利益)。
本部收取毛利比例为4~6成。深夜客人少的话就会亏损,加盟店联盟酒井委员长自身是全家便利店加盟老板,他在2018年的营业利润为295万日元,扣除各种经费后,收入是269万日元。他的劳动时间也不短。2018年12月为367小时,2019年1月353小时,2019年2月322小时。超过了过劳死认定基准加班100小时的标准。
根据武藏大学教授土屋直树的调查,大型连锁加盟店的营业利润收益在400万日元以下的占全体的40%多,就算是比较高的600万日元,如果夫妇两人平均分,每人不过300万日元,收入很低。随着打工时薪上涨,在销售额基本稳定的情况下,店老板自己被迫长时间劳动,经济产业省3月份公布的2018年调查显示,加盟店老板希望续签合同的愿望降低到50%以下,说明便利店已经饱和,就业、费用、收益已经很难平衡,目前的形态或许就是顶峰状态,24小时营业模式需要重新评估了。
增加数量,不能掩盖客流下滑
从开闭店数量相对比较看,罗森开店快、全家关店快。当然,总的开店数量还是7-11最多。这个数据和内部业务结构调整有关系,不能拘泥于表面数据。
以7-11为例,在剔除店铺数量增加的业绩以后,现存店铺客流量在下降,这是潜在的普遍问题。据某食品超市的老板说,最近几年,只要有中型食品超市开业,很快就聚集过来数家便利店、药妆店争夺社区小半径副食客群,逼迫食品超市不断强化便利店很难经营的生鲜类,同时不断延长营业时间。便利店一方面在不断寻求新的开店机会,与临近业态抢市场,另一方面努力提升店铺经营收益质量,改进店铺商品结构,提升商品力和服务力。
效益很高、维持很难
众所周知,7-11的平均单店日销售额非常突出,超过65万日元,虽然顾客数和客单价不公开,但从日销售方面可以推测比其他两家企业要好一些。尽管7&i集团内部业务改革有一些困难,但是其便利店业绩还是遥遥领先。
罗森和全家便利店日销售额几乎一样,但是内容结构不同,全家平均顾客数比罗森日均多100人以上,而罗森的客单价要高出80日元以上。显示出全家商品价格更靠近大众,当然维护客流量也是很辛苦。而罗森依靠高客单价维持业绩,需要更好的商品创新力支撑,不断寻找新的高价值商品卖点,不然很难持久。
未来仍值得期待
之一、新技术全面竞争
罗森的母公司三菱商事有很强的支持力,业绩也赶上了全家,新生的罗森银行金融服务会进一步支撑罗森的客流量,在业绩方面取得相辅相成的效果。全家和尤尼的关系理顺后,和唐吉可德有合作,还有一些网络数据化合作项目,公司运营体质脱胎换骨,下一步业绩令人期待。全家和罗森在今后5年将迎来全方位的战略性竞争局面。
之二、自助店时代到来
美国无人便利店的Amazon Go,每家店铺的销售额是便利店的1.5倍。每家便利店销售额为$1M(约1亿日元),Amazon Go为$1.5M(约1.5亿日元),据说到2021年计划开3000家分店,将产生$4.5B(约合4500亿日元)的销售额。
据说美国有约15.5万家便利店,改造升级空间还是很大,日本全国有5.56万家便利店,2018年11月每家店铺的销售额约1600万日元,客单价大约618日元,单店平均客流量为862人,按年度计算的话,单位坪效和Amazon Go差不多,所以,日本的便利店将来到底会怎样演变,值得关注。
(文/联商高级顾问团成员潘玉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联商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