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跃龙

闫跃龙

公告

在通信知名媒体工作超过6 年,担任总编;在京东工作超过5 年,
对互联网、通信、IT 等行业有深入了解和独特观点。擅长撰写深度文章、评论文章,文章不
仅传递观点,而且还能让读者获益。

文集

统计

今日访问:2409

总访问量:15058628

揭秘爆品密码:3月新机密集发布,哪个能最终引爆?

2018年04月02日

评论数(0)

最近有个事儿很有意思,在前两年一度引发手机圈中“到线下”热潮的OPPO,却在新机R15发售当天,拿下线上三大平台:天猫、京东、苏宁易购上销售和销售量的双料冠军。


看来这“专注线下”的帽子,是给OPPO扣早了,更无法概括如今OPPO战略的全貌。那么,OPPO究竟是怎样的,R15这样的爆品又是如何诞生的?


而且今年3月,手机行业热闹异常,各大手机厂商纷纷推出自己的春季新品,三星的S9、华为的P20和nova 3e、OPPO的R15、vivo的X21、小米的MIX 2S等等。市场大盘子就这么大,如此多的新机贴身肉搏,还有哪款手机会名列三甲?



今儿就从一些方法论的角度上,一边揭秘一边猜想一下。

 

爆品的“三”种类型与“一”种特征


我在京东公关部工作多年,曾经与手机采销部联合进行多个手机的整合推广工作,见到了太多的酸甜苦辣。为什么有的手机发布前被认为是大热门,却最后以表现平平而收场?为什么有的手机在发布前不为人所关注,但最后却成为一匹大黑马?


首先来说一下,什么是爆品?所谓爆品,简单说就是销量远超市场平均数的单款手机。如果非说一个数字门槛的话,那么“千万”会是一个基本指标,比如,小米2/3/4/5/6、OPPO R9/R11、华为P9/P10/Mate9等都在这个标准之上。


但是“销量”却不能代表爆品的全部,我们看到销量是有时间区间的,但是一款爆品的背后却往往有极致功能、超高性价比、或者是消费者喜好等多层面的支撑。这使得爆品通常不仅仅是在某个特定时间内独领风头,更往往在长线竞争中依然不被遗忘,甚至在消费者在与新机进行对比选购时,依然把这款产品作为首选参考。


这里面,有三种类型:一种是单一爆品,比如其中有高性价比爆品、情怀爆品,具备非常突出的单机特征;第二种是,系列爆品,比如小米的红米系列就是小米旗下的一个爆品家族。更有意思的是第三种,一个品牌率领一队爆品,比如像OPPO这样一直不玩机海战术又在品牌打造上颇下功夫的,导致了爆品基因从“系列”升维到了“品牌”。颇有点沾上品牌一引就爆的感觉,当然“苹果”二字,更是这一类型的爆品队列的典型代表。


而在这三种类型的爆品中,我们会发现其中有一个属性越来越重,就是“延续性”,为何前一个爆品的诞生会为下一个爆品的铺垫?为何爆品会具备“品牌”特征?


这实际上涉及到一个根本问题,也就是爆品基因的根儿——目标受众的抓取。是不是在茫茫大海中精准抓取到“最适合自己”的目标受众?而这一精准抓取又能在产品战略中落地到何种程度?就是爆品诞生的本源。


某一款产品做“精准”了,那么火的就是这款产品;一个系列做“精准”了,火的就是这个系列;要是整个品牌都做“精准”了,那就大功告成了。

 

两个典型案例:苹果与OPPO


要说这种从头做到尾的“精准到位”,还得是这两个品牌:苹果和OPPO。


苹果是“精准定位”的老前辈,这从苹果最早的slogan——Apple reinvents the phone——就可以清晰看到:苹果不做跟随者,要做就做指向未来的颠覆者做的事儿。因此,苹果的iPhone直接推翻了功能机、键盘机、翻盖机时代,引领了触屏智能手机时代的来临,而一年两场发布会更成为技术咖和行业人士熬夜关注的“技术盛典”。


在过去十年,苹果也在产品颠覆上做得很成功,Apple Store、金属中框加双面玻璃、指纹识别、Siri、AI芯片、面部识别等都改变了我们对于手机的认识。


另一个案例OPPO,虽然不一定受到技术咖的爱戴,但绝对是“精准定位”上的典型。


OPPO从一诞生起就将目标消费者群体精准锁定在年轻人身上,更在产品战略定位上“剑走偏锋”,力求做“至美”手机。在爆品意味着一个大盘子的固有认识中,OPPO没有贪多求全,而是将一个相对细化受众上的潜力全面挖掘出来,形成了目前手机持有者第一的行业地位。2亿的持有量,这实际上都是OPPO死死盯住一个“偏”——年轻受众的深度需求,去做专注做深入的结果。


有趣的是,一面是长期领头的以苹果、三星为代表的海外派,一面是OPPO、华为、小米为代表的后起之秀,国产派;近两年这两派在爆品排行上的竞争,似乎却有了江山易主的变化,国产爆品俨然一副要长期超越苹果、三星的架势。


比如,在市场调研公司Counterpoint Research的报告中:2017年,OPPO R9s以3%的市场占有率超过Iphone7 Plus位列第一;随后vivo X9、OPPO A57 又领先了iPhone7;随后,国产四大巨头的手机便夺取了TOP10剩余的位置,三星甚至都没有上榜。



实际上,相当讽刺的是,你可以看到苹果之前对于“技术颠覆”的自我定位正成为苹果现在遭遇滑铁卢的根源,高预期带来的失望正让苹果的粉丝逐渐流向华为、OPPO等国产手机。


精准的定位,得一脉相承,全维考量,更不能半途而废。


 

爆品的诞生不止是“流量爆炸”这么简单


对于开篇这个问题的答案,可能很多人都会指向OPPO在发售前一天举办的大手笔发布会:OPPO再次抛弃了面向行业的PPT式新机发布,而是邀请最火的娱乐圈流量巨星办个了“小春晚”。



的确,OPPO的营销一向玩得比较准,目标受众在哪儿,就能去哪儿找流量,可是OPPO能超过苹果的爆品销量,真的仅仅是这一场营销就能达成的吗?要真是这样,为啥华为、小米、魅族咋都不办晚会呢?将一月几十场的发布会办到卫视上,消费者还不都乐开了花。

 

这里要提到“精准”之后的一个原则:爆品的“一体两翼”。


“一体”是好的产品,“两翼”是好的营销和好的渠道。这里面,产品是最重要的,营销和渠道是强力的补充。产品是1,营销和渠道分别是0,要想实现爆品的100分,如果产品做得不好,终归是0分。同样,如果只有产品好,营销和渠道做得好,也不够。


那么,先聊聊产品:是大而全,还是精准化?


如何才能做一个好产品呢?是要追求大而全,做没有短板的水桶机吗?是要始终追求最新的技术,做技术的发烧友吗?我认为,都不是!真正的好产品,要符合精准化+深耕化的特点。


所谓精准化,是回到用户这个中心,选定自己的目标人群,研究他们的痛点,然后在产品上准确击中痛点,如此而已。这些年,小米和OPPO的崛起是两个很多人万万想不通的例子,实际上,用精准化来看很容易理解。小米就是抓住了屌丝用户群体对性能和价格的痛点,然后以性价比(雷军以性能提升一倍、价格降低一半来比喻)出击,所以制造了多款爆品;OPPO也是抓住了年轻人对于颜值、拍照的痛点,一路逆袭,在去年成为国内排名第二、全球第四大智能手机厂商。



所谓深耕化,不是抓住痛点就完了,而是要持续深耕,应用户需求之变而变,这样才能不断强化自己的独特标签。小米之所以在2016年遇到困境,就是因为一方面各个手机性能出现同质化,很难有让用户在性能上尖叫的产品;另一方面小米谋求进入高端,不断提升价格,让性价比的标签变得不明显。OPPO则相反,在颜值、拍照上持续在深耕,而且是跟着用户的需求成长。例如OPPO R15,6.28英寸Super-V Display超视野全面屏,尤其是黑色与紫色渐变的星空紫版本,将颜值发挥到了极致。在拍照上,OPPO R15在之前的基础上又有突破,1/2.6英寸的索尼IMX519传感器提升了暗光拍摄质量,AI的加入让手机可以自动识别场景进行优化,这一切都让OPPO R15具备了成为爆品的基础。


华为P20是我另外一个看好的机器,也符合我说的精准化+深耕化的特点。P系列说实话刚开始表现平平,直到“超薄”的P6,以及和徕卡合作的P9才红起来,也是用颜值和拍照撬动潮流用户群体的例子。这次的P20 Pro在硬件(徕卡三摄)和算法(AI)上的突破也让其大卖可以预期。



反面的例子是小米MIX系列,MIX1、MIX2突出的是全面屏,这个也的确吸引人,但是问题是拍照太差,很多用户买回来后发现外表光鲜、体验不好,造成了负面的口碑传播。这就是因为自己想精准聚焦的点,和用户的痛点不匹配。


当然,我也注意到在MIX 2S上,这一点在改善,小米在拍照这个短板上也在努力。


现在的用户,是一个分众、圈层的时代,阶层固化得如此厉害,以至于做产品,必须要精准+深耕才能触动用户的内心,让他们尖叫。这时候,再用一招打天下,或者只追潮流技术热点,都失效了,只有紧抓用户痛点,跟着他们之变而变,才是产品成为爆品的秘密。

 

再说说“渠道”和“营销”,有参考“标准”吗? 


在渠道和营销上,行业最喜欢跟风,哪个成了爆品就跟哪个风。


2015年小米推出了红米note2、红米note3,这两款手机主打性价比,价格最低699,最高1099。其中,红米note2上市100天,销量突破600万台。这种极具轰炸效应的爆品风向标,再次拉响了行业追逐线上渠道的浪潮。一时间,行业似乎认为在线上买手机的,都是爱上网的屌丝男,一把“性价比”走“线上”。在小米内部被称为“想把对手逼死,先把自己逼疯”的方法论无疑引发了最近几年中行业最大一股乱潮。



2016年,OPPO的做法又成了香饽饽,IDC数据显示,OPPO以132.9%的增长率跃升国内销量第二位。而一度被追为“线上神话”的小米却遭遇暴跌,从领跑行业变为了敬陪末席的第四位。于是行业渠道又一边倒地走向“线下”,只有背靠大树的荣耀心如明镜,不乱折腾。



其实在我看来,到底是选择线上还是线下,根本不应该追风,而是依然要回归用户这个中心。你的用户在哪里,你的渠道就去哪里。OPPO为何在大家都学小米的时候不为所动,那是因为她的用户更注重体验,所以主要在线下买手机。为什么现在新零售炙手可热?实际上,新零售是一种零售从线上回归线下的运动,当初互联网火热,大家认为互联网会彻底替代线下,但是最终大家意识到,互联网终归是一个工具,线下实体店依然占据大头。当然,线下实体店也在互联网的催化下变革,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以更好地吸引、运营用户。


反面的例子是联想S5,区块链火热,然后就蹭热点,说自己是“第一款区块链手机”。最后变得十分尴尬,一方面自己和区块链到底有什么关系也说不清,让那些一心赚钱的链圈、币圈失望不已;另一方面区块链的概念让其他亮点黯淡,本来是一款不错的千元机,结果却变成一场闹剧,实在是得不偿失。


更重要的是,OPPO的营销是“营销平台化、营销品牌化”。做娱乐,不是浅尝辄止,而是变成一个平台。不仅赞助综艺节目,请明星群组代言,还将发布会变成娱乐盛典,这是一个平台化的运作。拿这次娱乐盛典来说,不仅仅是一次发布会,更是OPPO与用户近距离互动的一个平台。别人的营销更多的是推广产品,而OPPO的营销则是在精神层面和用户交流,既推广了新品,又沉淀了品牌,一举两得。


同样,新时代的营销,也是依然要扭住用户这个中心,找到适合的策略。OPPO的娱乐策略很成功,但华为如果用来推广商务的Mate系列手机就不合适。而且,在营销时不能一味追求热点而忘了用户这个中心,否则就是小聪明,不是大智慧。

 

后记


3月手机密集发布,每个厂商都想让自己的手机成为爆品。但是要想实现这一点,就要在“一体两翼”上下功夫。这个功夫不是追热点,也不是一味地去模仿、抄袭行业老大,而是回归商业的初心:以用户为中心。你的产品要以用户为中心,用精准化+深耕化去解决用户的痛点;你的营销要以用户为中心,用体系化、平台化去和用户进行精神层面的交流;你的渠道要以用户为中心,在用户所习惯的地方和他们接触、互动。


这就是爆品背后的秘密,也是打开如此多新机中,哪个最终引爆的密码。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联商专栏立场。

联商专栏原创文章由作者授权发表,转载须经作者同意,并同时注明来源:联商专栏+闫跃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