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明毅

我国人口现状对当下及未来商业的影响

03月12日 15:02

评论数(0)

32651709279204_.pic_hd

来源/联商专栏

撰文/无名

据国家统计局2023年人口数据显示,2023年末我国总人口为140967万人,比上年末减少208万人,已连续两年人口负增长;全年出生人口902万人,比上年减少54万人,总和生育率1.0左右,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位居倒数第二;老龄化速度与规模前所未有…宁高宁先生曾提出“万物皆由人”,商业作为与人关联最为密切的行业,人口变化与趋势可谓“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本文将围绕“老龄化、少子化、性别分化、劳动力结构变化”四大方面展开。

一、前所未有的老龄化社会

我国老龄化速度与规模前所未有:2023年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达15.4%,按国际标准已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达14%);预计在2030年左右进入占比超20%的“超级老龄化社会”、于本世纪80年代中叶老年人口比例将超50%。

由于人口基数大,我国老年人口规模同样前所未有:2023年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规模2.2亿,约占全球老年人口的26.8%,大致每4个老年人口中就有1个是中国人。2022年我国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近4000万人,占人口约2.7%。而由此衍生的一系列影响也是重大且无比深远的:

·“延迟退休”或对未来消费市场产生颠覆性影响

老龄化的不断加速叠加,国民平均寿命的持续提高势必迫使社会养老体系愈发不堪重负,故“延迟退休”大势所趋、势在必行。而延迟退休又或引起一系列连锁反应,尤其在就业形势愈发严峻的未来较长一个阶段,“断保”或由一种小众现象逐渐变为大众选择,而当断保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养老金困局及由断保埋下的一系列隐患(医疗成本高且全自费)将日益严峻,由此又将倒逼政策为维稳而进一步变革。若此逻辑链成立,又将衍生两种截然相反的可能趋势:

·存款率愈发高:大众消费愈发回归刚需(降级),毕竟“有备无患、无远虑者有近忧”的意识深入骨髓,由此未来消费市场前景愈发不确定,且通缩大势所趋(可参照日本消失的30年)

·及时行乐意识愈发高涨:当未来不确定性愈发巨大,人反而会更为偏向“及时行乐”,即过好当下,甚至为了过好当下而不惜透支明天,可这对于消费市场则属于利好,但相对于根深蒂固的“忧患意识”,此种情况看似可能性相对较小且难“大众化”,可若结合另两大人口问题则愈发不可小视,那就是不婚化、少子化(不育)。

·城市分化加速:“抢人大战”战火不息

老龄化的不断加重将导致社会整体活力与(消费)欲望的加速沉降,劳动年龄人群不仅是劳动力主力,更是消费、创业、纳税等各方面主力,所以各城市的“抢人大战”将呈越发高频、持续加码态势,这将导致城市的进一步加速分化。大体趋势为:

-主要城市(一线及新一线、部分二线):由于更多其他城市劳动年龄人口的流入,老龄化相对稳定。

-其他城市:由于本地劳动年龄人口的持续快速流出,老龄化、低欲望化、空心化等问题将进一步加速。

这也将引发相关城市商业、地产、产业、消费、活力等全方位深化变革,值得深思慎判。

·“银发经济”含苞待放但同样存在巨大“隐忧”

老龄人口虽低欲望,但非无欲望,欲望即商业之本,老龄人口的持续暴增叠加国家对老龄人口在退休金、医疗保障等各方面的持续加码将使老龄人口整体可支配收入空间不断提升,“银发经济”潜力巨大;且新一代老龄人口消费意识相较过往发生质变,故空间更加巨大。但值得注意的是:社会层面-老龄人口与劳动年龄人口的矛盾或将持续发大于激化:

·老龄人口因子女生活压力等方面会更多补贴子女

·部分退休群体退休金及相关待遇与劳动年龄人群的日益背离

二、“少子化趋势”不断上升、政策不得不持续加码

相较于人口负增长与老龄化加速,“少子化”问题似乎更显严峻:自2017年其我国出生人口连续七年下降,2023年出生人口仅902万人,历史新低被不断刷新。

全面二孩政策不及预期、三孩政策当下看来同样不乐观:我国总和生育率从1970年代之前的6左右,降至1990年的2左右,再降至2010年后的1.5左右,2022年降至1.05,2023年仅1.0左右,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倒数第二(仅比韩国略高)。与此同时,在养老负担、抚养成本、住房、医疗等各类成本持续高企的多重挤压下,晚婚晚育、不婚不育、单身丁克等现象愈演愈烈,少子化问题尚未见底,或将持续恶化。

而“少子化”对于商业的主要影响有四:

·儿童业态触顶

·“家庭客群”结构改变:亲子家庭下降、“丁克”家庭攀升

·为缓解养育成本过高导致的愈发严峻的少子化危局,国家势必进一步管控教培行业,且随着人工智能的持续发展与普及,一些教培将逐渐被淘汰(如编程类),故相关业态及市场预计将进一步承压。

但亦存在一种可能:“再苦不能苦孩子”同样是一种深入骨髓的集体意识,故相关需求不会消失,如此国家或将以补贴或“公办”的形式在满足相关需求的前提下减轻相关家庭开支压力,如此则相关市场受冲击程度将大幅减小,甚至反而出现一定刺激效果(如定向补贴)

·“悦己消费”将愈发“大众化”:在没有下一代的“牵绊”,且上一代更多是助力(补贴)的情况下,赚钱为了什么?显而易见,这对于消费市场无疑是利好,但无异是杀鸡取卵,因为“后继无人”,故而不可持续。

综上,“少子化”实质是最为严重的问题,故而在此方面势必连续出台各类有力政策,但方向是基本明确的:降养育成本,提生育意愿。

所以若相关业态是增加养育成本的,那大概率受影响与打压;若是高性价比满足相关需求的,则受影响相对较小,甚至逆势崛起。

三、性别比分化狂飙拉开“悦己时代”大幕

2023年我国男性、女性人口分别为72032、68935万人,占比分别为51.1%、48.9%,男性比女性多3097万,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104.49,较2022年略有降低,处于历史低位水平,性别比明显改善。

但更值得注意的是:虽宏观方面性别比有所向好,但微观(分地域)却似乎更加严峻:城市女多男少、村镇男多女少。2022年,中国30岁及以上未婚男性有超过60%分布在村镇;未婚女性有超过60%分布在城市。为何性别比差异如此巨大?主要原因二:

·城市化进程与大学扩招等政策因素使更多村镇青年流入城市

·传统观念-“女性多偏好不低于自身条件的男性,男性多偏好不高于自身条件的女性”使城市男性的选择增加(更多村镇女青年供给)、城市女性的选择则受到严重挤压(合乎要求的男青年供应持续稀释),结果致使城市、乡村性别比背道而驰、双向狂飙。

而性别比的分化对于商业的影响同样巨大且深远:

·城市剩女比例持续提升,引发“晚婚、不婚”主义愈发高企,逐渐成为一种“浪潮”,而“晚婚、不婚”又使“少子化”问题进一步加剧,女性由于不婚不育更加“自由”,故“悦己”需求水涨船高。

·村镇剩男问题将进一步致使农村少子化、老龄化问题更加严重,且由于商业绝对主力女性的愈发外流与匮乏,村镇商业市场将愈发“返祖”,即刚需化发展。

但无论城市剩女问题还是村镇剩男问题,其核心皆是“剩”者越来越多,由于此类人群相对无牵无挂,故消费重心聚焦自我,即自己开心最重要,故这也宣告着“悦己时代”的大幕开启。

四、劳动力供需错配带来新机遇

由于老龄化、少子化的持续加剧,我国劳动人口规模及占比持续萎缩:2010-2022年15-64岁的劳动年龄人口规模从10亿降至9.6亿,占比从74.5%降至68.1%,预计到2050年降至58%左右。2023年16-59岁人口86481万人、较2022年减少1075万人,占全国人口的比重61.3%、较2022年再降0.7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我国劳动力市场供需错配问题愈发严峻。据工猫新经济中心分析:2023年中国灵活就业人口约占劳动年龄人口总量的29.7%,总量达2.61亿人。如此庞大的灵活就业规模源于教育供应与职业需求的严重错配:当下及未来一段时期,我国依然是以制造业为主的大国,需要更多的更多是产业工人;但却供应了过多“白领骄子”,结果造成就业端-就业难与用工端-用工荒的双向狂飙。

之于商业而言,劳动力供需错配将引发“成人职教”细分赛道的需求爆发,这将有效弥补儿童业态因少子化而面临的困境,同时进一步培养与加强直接客群的到店习惯与黏性,值得重点关注与提前布局。

结语

“万物皆由人”,回望这些年的发展历程,似乎一切不离“人口红利”四字。但须知“天下万事皆一体两面且能量相当”:前面享受了多大的人口红利,后面就要背负多大的老龄化负担。所以应清醒的认识到未来将面临的巨大挑战,但也应明白:正因挑战巨大故而机会同样巨大。“飓风起于青萍之末”,之于与人关系最为密切的商业而言,还有比“人口”变化更值得关注的“青萍”吗?立于已然呼啸而至的人口“分水岭时刻”,“向左走、向右走”不仅关乎发展,更关系“生死存亡”。总之:抓好即风口;忽略即灾难。望有启发。

*注:部分人口数据引自《中国人口形势报告2024》-泽平宏观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联商专栏立场。

联商专栏原创文章由作者授权发表,转载须经作者同意,并同时注明来源:联商专栏+吴明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