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刀商业评论

老刀在线

公告

联商高级顾问团成员,分享财经观点和商业评论。

文集

统计

今日访问:9724

总访问量:34756020

商品的力量:谁在消费“空间商品”?

2020年06月03日

评论数(0)

联商专栏:人是空间的动物,在《黑客帝国》当中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尼欧对所看到的、摸到的,实实在在感受到的一切信以为真,这就是我们所生存的世界,也是我们快乐或痛苦的根源之一。

在商业世界,空间早已成为重要的生产力。

赫拉利在《人类简史》中认为,从采集社会到农耕社会是智人定居,形成社群的关键因素。随着生产能力的提升,让人们能够多出来剩余的生活资料,粮食、牛羊,到一个集市上进行交换,人类整体的生产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千万年之前,那露天的集市,便是零售的最原始空间。

人类学会了建造房子,空间越来越完善,商业的空间以及交易模式经历了更多次的创新和变迁。在国内,最早的供销社是一种空间模式,90年代出现了超市,百货商场,后来有出现了购物中心,而直到今天,新的商业空间更是层出不穷。

张勇说,新零售是“人货场”三大元素的重构。人是消费者,货是商品,而场则是指商业空间,在这样的空间之下,给予消费者的新的体验。

1、空间商品为什么越来越重要

电商带来新的交易方式,甚至颠覆了零售这个存在了千百年的传统行业。在互联网的交易模式之下,至少两点是与以往不一样的:

第一,不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互联网上的交易虽然便捷,但是用户付了钱之后并不是立刻就把商品拿走,中间需要配送。

第二,不是所见即所得。在线上所看到的商品是虚拟的,照片再多,那也不是实物,无法体验。

所以,线上交易的这两大致命的缺点让所有电商企业都试图来解决:第一点,发展超级物流,尽量缩短配送时间;第二,发展AR虚拟技术,让顾客不仅仅看商品的照片,而是更加逼真地感受3D的商品。

虽然物流能够极致化地发展,但是,线上始终无法解决线下所特有的“空间属性”。线下商业不仅仅能够看到商品,摸到商品,更重要的是,空间体验更加多元化,不仅仅是满足购物的需求,还进一步满足休闲,愉快,放松的需求。

所以,相对于线上交易方式来说,线下最重要的优势在于“体验”,也就是商业空间带给人们的愉悦感。

电商在立足指出,吸引人们的卖点在于“便宜”,淘宝和京东在本世纪之初横空出世的时候,无论服装还是电器,要比线下便宜很多,其基本逻辑是:我们没有线下的店面经营成本。

但是,历经20年的发展,线上线下价格趋同早已经是大势所趋。当线上不再有价格优势的时候,对于一些非标准化商品(比如说服装、首饰)等等,线下就更有优势。

所以,在七年之前,马云就提出,未来没有纯粹的线下传统零售,也没有纯粹的线上电商,线上线下一体化就是新零售。

线上电商必须解决体验的问题,必须解决“所见即所得”的问题。京东、小米拼命开体验店,阿里也拼命往线下走,入股投资各类传统商业。

这一切的基本逻辑指向都是:空间体验对顾客来说太重要了。

2、新的空间言说

对很多的传统商业,尤其是百货、超市类来说,传统的商业空间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

第一,商品的高度同质化让商场的空间缺乏新意,而且同品类不同品牌在同一个屋檐下的互相竞争。对顾客来说,增加了选择的成本。

第二,单一的商品品类(相对于服务品类来说),不具有复合化的优势,不能更加有效地吸引顾客相对长时间地驻留。

第三,过度商业化,满满当当全是商品,灯光,音乐,过道,金碧辉煌,琳琅满目,所有这一切导致严重的审美疲劳,不能触及消费者的内心共鸣和精神层面的愉悦感。

什么是新的空间创新?新的商业空间,需要向消费者提供什么?这些年,一批响应“第三空间”概念的混搭空间应运而生,贩卖的就是体验感。

新的商业空间创意,遵循两大原则:

第一,做加法。在主营业务的基础上,增加相互关联的周边延伸业态。比如说,“咖啡+”店的兴起,“图书+”的兴起,等等。

第二,非商业化。从商业化转向人性化,从雷同商品和过度售卖为目的,转向有趣、人性、娱乐化为目的。比如,额外增加艺术的展览、卡通的展览,等等其他元素,让商业空间更加符合广泛人群的普适性需求(快乐、审美、放松)。

新的商业的空间创意,是对消费者进行一种“浸入式”教育。

韩国化妆品悦诗风吟在上海开设旗舰店,集美妆、咖啡、休闲于一身。泰国有机美容化妆品Patom在曼谷开出了一家“装在玻璃房子里的咖啡馆”,卖美妆和食物,也卖体验和空间。

再比如“书店+”,过往单一靠卖书生存的书店实在太难支撑,转型的过程中,茑屋被称为日本颜值最高的书店,也是最具人气的生活形态跨界店,实现了将电影、音乐、书籍融合的复合店模式,更是加入了咖啡吧、面包房等组成“第三空间”,甚至还拥有如宠物美容、照相机专门店与餐厅等众多设施,为当地人营造出一处复合式的文化生活场所。

在代官山的茑屋书店,建筑的每一面都装上了玻璃,使得室内与室外的边界变得模糊。设计时就已经考虑到将顾客作为场景的一部分纳入构图,可以想象,路人在窗外行走,看到消费者坐在窗前认真阅读的神态,会带来一种很幸福安定的暗示。

“图书+文创”“书店+咖啡”集合店的潮流正大行其道。这些混搭空间的出现,大大升级了过往书店的环境体验感,暗合了人们对第三空间的强烈需要。

三里屯CHAO在空间运营方面走得更远。书房、酒窖、剧场、礼堂等充满艺术气质的小空间自成生态,而不是酒店的附庸,在三里屯为志趣相投的人群营造了合适的空间,而缴纳年费的会员体系更强化了空间的独立性。再如“餐厅+”,羽泉在上海打造音乐餐厅,中午是餐厅,晚上是音乐Pub,利用全息三维投影技术再现羽泉演唱会。

信息密度极大时,世界更加细分了,人们更加容易精准地找到符合自己小兴趣的群体。当捕捉到这样的需要并提供交互融合的空间时,人们愿意为此买单。空间本无界,功能当然可以跨界。传统商业空间的业态分类越来越模糊了。

再比如说,几年之前,引发大讨论的K11,实现将艺术与商业高度融合。

K11购物艺术中心的莫奈展掀起了一番大讨论。这类介于纯粹的品牌活动与“高雅”的展出之间的艺术展,代表了某种未来的商业趋势。K11倡导的艺术没有停留于大众审美,而是更注重当代艺术。K11平均每两个月举办一个艺术展,希望将“国内外新颖的有意思的艺术展带进大众的生活”。

3、人人需要第三空间

20 世纪70 年代,美国社会学家雷·奥尔登堡(Ray Oldenburg)从城市及社会研究角度,提出了“第三空间”的概念。他将居住的地方称之为“第一空间”,花大量时间用于工作的地方称为“第二空间”,而“第三空间”则是居住和工作地点以外的非正式公共聚集场所,“第三空间”的概念,更突出地强调了场所的社交作用,如咖啡馆、茶馆、酒吧、社区中心等等。

在今天,随着人们生活压力加大,节奏越来越快,第三空间对每个人来说都十分重要。商业场所的新的空间设计,需要适度放下功利性,给予更多的人文关怀。

对商业世界而言,第三空间,在功利之外,会呈现出巨大的潜移默化的价值。

从商品的采买到商品的经营,零售商需要更聚焦商品本身,让好商品能吸引顾客、留住顾客。如何让商品自带力量和故事,如何提升零售商的商品经营能力?6月4日-5日,以“商品的力量”为主题的2020联商网大会将在杭州召开。

目前知名经济学家马光远、高鑫零售CEO黄明端、家家悦董事长王培桓、银泰商业CEO陈晓东、红杉资本中国投资合伙人苏凯、盒马事业群总裁侯毅、砂之船集团总裁许军、生鲜传奇董事长王卫、费芮互动创始人蒋美兰、南阳万德隆董事长王献忠等重量级嘉宾已确认出席大会并作分享。

(文/联商特约专栏作者老刀,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联商立场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联商专栏立场。

联商专栏原创文章由作者授权发表,转载须经作者同意,并同时注明来源:联商专栏+老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