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31日
评论数(2)小月是我的助理,一个90后助理。
必须承认一点,现在的90后的思想要比我们那代人早熟,看待事物本质的视角很精准、也很尖锐。
小月有次和我开玩笑,她拿了个计算器在我面前敲敲敲:你看,我们的年龄,3岁一道沟的话,我们之间有4.667道沟。
说完,她笑,我也笑。
代沟是存在的,但不代表无法沟通。工作之外,我们还成了好朋友。
那天,我们在讨论团队氛围建设的时候,小月告诉我,其实她在我的领导下,工作的并不开心。
我带了小月两个月多,在跟我的这段时间内,小月的专业技能是突飞猛进,专业理念也上了一个新台阶,这是小月信服我的地方。小月甚至郑重地对我说,我也算是她生命中的一个贵人。这个评价已经是非常高的了。
但即使这样,她工作还是不开心。
我花了一个小时的时间,认真聆听了她的不满。
她不开心,是因为她觉得我这个团队老大太沉闷、没情趣,不能给团队带来快乐的氛围。
小月给我举了两个例子。
有一次,她说周末想去哪里玩,大家都有和她交谈。我当时问她的是:去玩什么?为什么要去玩这个啊?她简单的回答了一句就和我没话说了。而旁边的人马上说,对啊,对啊,那里好玩,那里有……然后两人就兴致勃勃的聊了一小会。
还有一次,小月对我说她想做什么,我立刻对她讲:不应该这样做,为什么不应该这样做,正确的应该怎样做。那一刻,她说感觉到我是在教训她一样,让她很不舒服。
还有,我好像记得她教过我,QQ交流的时候,“死”字是可以打成S的…
我出了一声冷汗。
小月毕竟年轻,她只能讲出她的感受,但我已经很清楚的明白了她表达的是什么。
用专业术语来说,她表达的是:共鸣和群体标示性语言。
她第一个事例是在告诉我:我和90后之间严重缺少“共鸣”。
第二个事例说明:我不懂90后的“群体标示性语言”。
我之所以出冷汗,是因为我很喜欢学习和研究“顾客体验(CRM)”。“顾客体验(CRM)”的核心目的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培养顾客的持续购买习惯(顾客回头率);二是以这个顾客为切入点,进入、影响和吸引这个顾的交际圈(顾客转介绍购买率)。
对于顾客体验而言,没有和顾客之间“共鸣”,就说明和顾客没有接触或初次接触质量不高,没法给顾客留下深刻印象。没有给顾客留下强烈印象的品牌,顾客回头率会很低,就更不可能对顾客产生品牌黏性。毕竟品牌黏性就是顾客在持续接触的愉悦过程中产生的。
而不懂“群体标示性语言”更可怕。曾经听过一个故事:一个制造鞋子的老板在网上卖鞋,卖来卖去就是销售不高,而另一个找她拿货的小女生则卖的很好,老板很奇怪,一样的产品,还是自己的成品,怎么就是卖不过人家?后来才发现是自己不懂群体语言,老板在网上做客服,一打招呼就是:先生… 那个小女生则是叫:哥哥…
这个故事说明,不懂群体语言,是无法进入和影响到顾客的圈子的。
我们还讨论了不同年代的爱情观。
我讲起我们那个年代,追求女孩的方式,最常见的策略就是用心加坚持,说白了,有点类似厚脸皮+死打乱缠的组合形式,这类的追求方式成功率比较高。
小月也算是个美女,所以身边有很多人追求她。追求者的故事都是千篇一律,很多人对她都是呵护备至的,但后来小月选择的不是这些人。
因为90后这一代人有着特殊的生活背景,她们都是在父母长辈的呵护下,在优越的生活中长大。所以,很多90后对别人给予的呵护和殷勤不感冒,因为她们的成长过程中已经承载了太多。美食吃多了,会腻的。所以按照小月的话说,是美女不好这一口。
所以,成为她男友的那个,胜出是另有原因的,因为他找到了她心中最缺少也最想要的东东。
我这里,我想表达的是,不了解顾客的心理需求(严格的讲,应该是顾客的隐形需求),只有真心(意愿)是没效果的,就算你把顾客当成上帝对待,她还未必愿意给你当上帝。
只是我还没思考明白,从管理学的角度来讲,顾客需求是属于市场调研范畴,还是属于CRM的管理范围?感兴趣的朋友,欢迎来交流。
最后,我说明一下为什么讲这个故事?
因为小月是90后。
因为90后在未来会成为我们的主力团队,也会成为我们的主流客群。
——让我们的思想在文字中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