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梦

无梦

公告

上海商学院教授 周勇

统计

今日访问:9702

总访问量:54501759

如何才能做一个“有道”的企业

2022年11月28日

评论数(0)

封面图

出品/联商专栏

撰文/联商高级顾问团成员周勇

我一直以为,“做老板”也是一种职业。什么职业都可以做,就是“老板”这个职业最难做。所以,我始终怀着对“老板”这个职业的敬意。

最近一年来,一早起来必先做好两件事:一是在“特殊时期信息收集平台”报平安;二是进入“学习强国平台”做题目。

我这辈子除了吃饭睡觉上厕所以外,还没有一件事情能像学习“学习强国”那样能如此持之以恒天天坚持了一年多,积分达到了21111分。学习强国确实不错,有很多内容,不仅让自己的思想有所进步,还学到了很多知识,开阔了视野。

我这个分数,在全国排在接近2000万名以内的位置,在校内排在接近200名以内的位置。这不是一个高分,我们大学里有700名左右的教职员工,已经有56人超过了4万分,其中,这些获得高分的人绝大部分是行政管理干部。

做完这两件事,才能安心吃早饭,边吃边看新闻。今天起得早,就听听音乐。当我听到《教父》主题音乐《Speak Softly Love 温柔的倾诉》时,那“温暖厚实饱满圆润”韵律,让人想到了“人性的复杂与魅力”。由此联想到一个问题——如何才能做一个“有道”的企业。

(一)什么道?

有企业曾经有过很多“关爱员工”的规定,如回家不能接打单位电话、每月都要陪伴父母,还有强制休假等等。当初听到以后感觉很“暖心”,是一家有文化、有道义、有良心的企业。这样的企业在急功近利的社会大背景下,确实很少,值得点赞。

但静心思考,这些企业的“规定”,不一定是合规的。每一位企业员工在工作之余,有权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有权安排自己的作息时间,有权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有权不做自己不喜欢的事。

所以,企业可以有道,应该有道,但不能超越法律法规。企业的最高之道就是守法盈利!过分布道、布自己的道,其实就是一种“霸道”。

今日听说某些对员工的强制性规定在新颁发的手册里不见了。这是一种进步,更值得点赞。

有些企业说,进了我这门,就要信我这个道!这话听起来合情。但细想:如果你说“煤球是白的”,我也要跟着说“煤球是白的”?!所以,这里有三个问题是值得我们深度思考的。

很多人以为企业文化是老板文化。我以为:那是因为员工始终处于弱势,不得不让老板变成了“传道者”。企业经营者,应该少谈哲学,踏实经营,不要人为地拔高自己,不要把自己扮演成哲学家、慈善家、布道者、预言家。

(二)谁之道?

为什么大多数企业都活不过30年?这与企业当家人的事业周期有关。如果个人与企业绑定在一起,个人的生命周期与事业周期就决定了企业的生命周期。为了强调企业文化,老板自己写语录,写得很辛苦,背得也很辛苦。

正如小学一年级的学生,班主任要求家长监督小孩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家长就觉得有点为难,因为这些高度概括的词语,一年级的小孩根本不能理解,死记硬背不知道有何价值。在家长的督导下,小孩终于记住了这24个字,班主任又来电话说,不要背了。这“背与不背”,实际上是对小孩的反面教育。

我国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其实,这个说法是在崇尚儒家的朱熹之后,在元代甚至有“九儒十丐”之说,儒家与乞丐齐名,可见其地位十分低下。中国古代的儒家文化,由三个部分组成。

一是中和之理。中和被视为万物生长的根本条件,这正如《中庸》一书所曰:“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可见,中和之理是“理的最高境界”。为了达到中和,就需要建立以中庸为特征的社会行为规范,即以中庸达到中和。

关于中和,有一点需要特别强调的是:中庸绝对不是折衷的意思。中庸与中和的核心是“变”,是应变之道,是要求感应一致。所以,如果说中国文化的核心,应该就只有一个字:变。能够达到“变而通之”的境界,那便是高手。

二是顺从之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行为规范,以及“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克制原则,都体现了“顺从”原则的要求。

由此也形成了中国人谨慎开口,行为稳重,待人温良,对上恭顺的行为原则,其结果是:处事态度趋向折衷,处事方法趋向调和,感情交流趋向容纳深蓄,藏而不露。这实际上与“中和”是有矛盾的。

三是修身之理。中国的社会行为规范偏重无形的道德规范,注重每个人在实践中的身体力行。因此,个人素质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同时,以顺从为基础,以人治为特征的中国式治理结构,在实践中能否有效地发挥作用,其关键是看治理者是否具有良知良能。由此,修身便成了一切事业的基础和根本保证,只有先行修身,进而才有可能齐家、立业、治国、平天下。

这是一个相当完整的思想体系:首先是以“和谐”作为万物昌盛的最高境界与最高原则;其次是要人们按照一定的层级恪守顺从原则;再次是要求“理”的代言人与推行者(就是统治者)具有良知良能。

然而,长辈、居高位者、统治者,他们未必普遍地具有良知良能和大恩大德。于是,就难以始终保持和谐与平衡,总是在反复这样的过程:和谐——和而不谐——对抗与冲突——起义与崩溃。

作为一个有抱负的企业,不管其规模大小,都有可能实现永续经营。但如果仅仅推广“老板之道”,依靠“圣贤之道”,即使有圣贤有明君,也难以确保企业长生不老。更何况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如果老板不能感知到自身的局限性,任意放大自身的能量,甚至自己把自己“神化”,到最后必将穿上“皇帝的新衣”。

(三)常青之道

有人问:西方很多过百年的企业,他们生存发展基础是靠什么?将近30年前我也向不同层面的经营管理者(包括企业主)问过类似的问题,回答各不相同,但有一位业主的回答特别简单,就四个字——奖罚分明!

自己在实践中也深刻地体会到:奖罚分明能更好地形成“聚合力”,甚至开发出“创新力”。但是,最关键的还是企业的发展方向。老板以及经营者团队就像企业的眼睛,航船的雷达,探索与引领正确的方向。

只有把握了正确的发展方向与正确的发展路径,企业才会有效果。在此基础上,如果方法对头,措施得当,就会有效率。效果与效率的结合,也就是方向与方法的结合,才能产生效益。

(四)工作之道

常听到老板说:我就喜欢干这一行!也听到员工说:我也喜欢这工作甚至找不出不喜欢的原因!也许确实有不少这样的老板与员工,他们很幸运地找到了自己喜欢的行当与工作。但是,对大多数正常人来说,工作就是工作,生活就是生活。

工作是一种谋生手段。如果工作能给人带来某种快乐,那是工作的附加价值,更是一种幸运,但不是常态。如果有人找到了“为工作而工作的工作”,那更要恭喜他们(她们)。

我不想忠诚于某个企业,我也不希望企业忠诚于我,因为相互的忠诚与绑定,都必将付出沉重的代价。我只希望我与企业之间是一种对等的、等价的、公平的、合法的,最好也是具有某些道义的交易。

我们双方之间只要信守承诺就可以了。我入了这个企业,也不见得要全盘接受你的那个道,如果你的道不合法合规,甚至也不讲理,为了工作,我可以表面认同,内心反对,但我仍然会把工作做好。

我喜欢此项工作,当然会更投入。但如果我不是很喜欢工作,我会把工作当做一种谋生的手段,美好的生活就是我的期盼,有了这个期盼,我也会努力工作。

毕竟我不是在牢房里制作钟表,也不是以奴隶身份在建造金字塔,我是一个自由人,自由人的身心是自由的。没有人可以通过“布道”改变我的想法,我之所以保持沉默,那并不说明我没有异议,那是因为我有更重要事情去做,犯不着与你争论不休。

你作为老板,我作为员工,你有你的道,我有我的道。我们可以平行,可以交集。但你千万别试图教化我,也不要刻意感动我,大家都需要分清自己与企业的关系。人的事业周期与企业的生命周期是不同期的,一定要分开,这样的企业才能做得长久。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联商专栏立场。

联商专栏原创文章由作者授权发表,转载须经作者同意,并同时注明来源:联商专栏+无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