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梦

无梦

公告

上海商学院教授 周勇

统计

今日访问:3146

总访问量:52425308

中国自有品牌开发与国外相差了两万五千里

2022年11月25日

评论数(0)

出品/联商专栏

撰文/联商高级顾问团主任周勇

图片/联商图库

我国自有品牌的发展,早在几年前就有人提出了2.0,当时主要是指自有品牌开发从用的向吃的尤其是生鲜食品发展。我以为,我国自有品牌开发仍然没有走出1.0,其主要特征是:

(1)以低价为主要诉求与基本特征;

(2)商品内在质量PB并没有全面超越(部分自有品牌商品质量不错)NB;

(3)商品包装以及营销等方面在消费者心目中基本上更偏向于NB;

(4)缺乏对自有品牌开发价值的统一认知,其实质是品类管理基础比较差。

(一)中国需要第三种自有品牌

年前我曾在拼多多买过一次土豆+芋艿两样商品,两个商品两个单,来源于不同地区,价格低廉,收到以后发现土豆发绿不能吃,芋艿品质也很差。向商家要求退款,没有任何反应。我没有诋毁拼多多的意思,我宁愿相信这是一次个案。任何一家发展中的公司,都有可能出现局部的问题,拼多多也不例外。我倒是由此想到另一个问题:中国需要有第三种自有品牌。

我国第一种自有品牌:店商自有品牌。

我国第二种自有品牌:电商自有品牌。

我国第三种自有品牌:农民自有品牌。

农民虽然不是中间商,其实是生产商,从自有品牌原意来说,他们给商品定义的品牌不属于只有品牌,但如今我国大量“小农”直接进入流通渠道,他们既是生产者又是售卖者,他们给产品定义的品牌就自然成为自有品牌。农民的自有品牌可以有多种形式存在,如“区域公域品牌”“企业私域品牌”“农民个人品牌”等等。

在日本,小农不能进批发市场,于是就出现了一种寄售商店,叫“直销所”,我国称为“直销店”,农民把自己生产的产品包装后进入直销店销售,包装上印着自己的姓名。这就是一种“私人品牌”。如今,农民可以通过拼多多把农产品直销给用户,也可以以自己的姓名作为自有品牌来销售。

(二)自有品牌发展历史回顾

一般认为:近现代自有品牌的发源地是英国,但世界上首个自有品牌商品则出现在美国连锁公司。它就是创办于1859年的美国大西洋和太平洋茶叶公司(简称A&P),它被公认为全球连锁商店的祖师爷。

1882年,英国的玛尔科零售公司开始经销自己的品牌商品,到1995年该公司自有品牌的食品销售额已占到公司全部食品销售的99%。可见自有品牌在欧美已经有140-160年的发展史。

国外自有品牌的发展与社会经济背景相关。20世纪40年代,欧美有些商店开始经销以自己品牌命名的更廉价的商品。其背景是世界性的经济萧条。

到50年代,制造商开始重视电视广告的作用,大力发展品牌经营,令消费者逐渐产生了品牌依赖。宝洁(P&G),可口可乐(Coca Cola),雀巢(Nestle),联合利华(Unilever),百威(Budweiser),强生(Johnson & Johnson)等一批优秀的消费品“品牌商”的崛起让零售商看到了品牌的威力。 

60年代末70年代初,随着经济进入全球性低谷,法国、英国的自有品牌建设才进入了大发展时期,主要诉求是低价。

70年代末80年代初,欧美经济逐渐复苏,自有品牌开发也得到迅速扩展。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零售组织化程度的提高,才使自有品牌开发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从单一的低价诉求向多元化、层次化、效率化方向发展,使自有品牌商品为零售商创造了更高的市场份额、利润率与用户忠诚度。

1979年欧美国家还联合成立了的自有品牌制造商协会(PLMA),拥有来自70多个国家的会员单位3200多家。进入21世纪以后,自有品牌开发出现了三个明显趋势:绿色、安全、品质诉求;混搭合作;互联网制造。如品牌联合,英国超市Waitrose通过印度零售商K Rahejade HyperCity销售其自有品牌。

智利超市D&S销售美国零售商Safeway的高端自有品牌商品。还有多样化选择的例子,如在英国比萨饼速递也为零售商供货。麦当劳的土豆薯条在德国的超市也有销售。沃尔玛在美国以自有品牌名义销售冷饮等等。

我国早期的自有品牌是以“拿手绝活”为支撑的特色产品。实际上,早在公元前200年,中国商人就创立了拥有包括许多分店的店铺,实际上这是连锁商店的萌芽。由于采取前店后工场的经营模式,也就有了自己的“幌子”,即自有品牌。

北京同仁堂的中成药、吴裕泰的花茶、内联升的鞋、盛锡福的帽子、上海老城隍庙的五香豆、正章洗染、朵朵轩文房四宝、万里手杖、杭州张小泉剪刀、王星记扇子等很多老品牌,其实都是只有有品牌。

国有化以后,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零售商品牌普遍受到伤害。改革开放以后,一方面从80年代开始引入自有品牌概念,到90年代在连锁超市的规模化发展过程中,自有品牌开发也一度成为热点,但低价诉求是主导,如上海华联超市的自有品牌就直接叫“勤俭牌”。

最近十年来,由于实体零售商为了在更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占有一席之地,都将自有品牌开发作为争夺顾客的一个关键武器。同时,互联网企业也凭借自身的平台优势,大力开发自有品牌商品,如2012年创办的三只松鼠,2016推出的网易优选,疫情期阿里巴巴推出的棒倍特休闲食品,等等,来自互联网的自有品牌已经不计其数。

传统品牌也在新经济时期寻求新的发展,但往往力不从心,想开更多的店,卖更多的货,结果则是亏得更多。

(三)我国自有品牌开发值得关注的三个问题

(1)自有品牌是经济大萧条的产物,但其发展与零售商的组织化程度呈现正相关。小规模做自有品牌是依靠拿手绝活与特色;大规模做自有品牌则是一个工业化的过程,更是一个综合营销过程。不同的企业需要建立自己的运作模式与实施方案。

(2)自有品牌的发展从低价诉求向多元化发展,有一个消费者接受程度逐步演进过程的问题。起初消费者认为PB(privatebrand, PB,自有品牌)商品虽然价格较低,但更认可NP(nationalbrand, NB,制造商品牌)商品;

后来渐渐认识到PB商品与NP商品的内在品质几乎同等,但外部包装仍然更认同NB商品;在PB商品的内在品质与外在包装以及营销都全面提高的背景下,才培育出消费者对PB商品的依赖与忠诚。这才是自有品牌开发的终极目标。

(3)在不同的发展时期,消费者购买自有品牌商品具有不同的诉求重点。所以,零售商开发自有品牌商品也要基于对购买者特征的研究、购买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以及PB与NB的比较研究。

实际上,零售商自有品牌开发是一个向制造商不断学习与超越的过程。我们目前不仅学习得不够,更不能说已经超越。这就是我国零售商自有品牌开发的难点与痛点问题。在内在质量、外在包装、综合营销三个方面都尚未突破自己的视野,超越制造商的拿手绝活,达到顾客的期望。

借用日前网上传播的用语,对我国自有品牌开发与国外的差距可以描述为:虽然没有相差十万八千里,大概也有两万五千里。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联商立场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联商专栏立场。

联商专栏原创文章由作者授权发表,转载须经作者同意,并同时注明来源:联商专栏+无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