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默
在北京看雪
事宜联络:liuerbai2014@163.com
今日访问:8019
总访问量:61026485
2015年09月16日
评论数(2)现在合作不断,原来清楚明晰的经营关系突然变得凌乱、复杂,抽丝剥茧抛开外在,看看抛去华彩的外衣后,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近期,万达与苏宁也宣布战略合作,双方互给对方一定优惠条件,换句话说,双方成了亲密的战友。
在这之前,阿里刚刚入股苏宁,苏宁与阿里早已开始了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如胶似漆的联姻。
也就是说,现在苏宁的血液里流着阿里的血。
而万达又与苏宁如此亲密、暧昧——万达与阿里终于隔着苏宁拥抱了。
万达与阿里,总让人想起一个号称“世纪堵局”的约定。早在2012年,王健林和马云就为“电商能否取代传统店铺”展开辩论,双方还约定10年后市场份额能否过半设下1亿元的赌注。
仅过三年,这个赌局似乎就开始变得难以继续了。
阿里频频进军线下,先是银泰,后是苏宁,如果说线下份额增多,那也有阿里的功劳。
万达也频频向线上抛媚眼,“腾百万”就是一例。
今天是对手,明天就可能变为伙伴。关系的转化从来没有如此迅速过,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让看官们看得眼花缭乱。当还为上一个新闻惊讶得合不拢嘴巴时,下一个新闻就来了。
现在的商业格局似 “天下一家亲”,也像四大家族,“一损俱损,一荣俱荣”,亲密的合作关系,越来越揭示出商业的本质——天下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
说到此次万达与苏宁的合作,在前几次的冲击波的带动下,这次的合作多少让人有些麻木,许多人如此表示,“哦,他们也要在一起了。”
如此多的融合与合作,在零售圈内掀起了一阵阵涟漪,画面很美,但这美是昙花一现还是美貌永驻,这值得思考。
形式是否大于内容
现在自媒体时代,自媒体时代的显著特征就是内容为王。但也有一个现象不得不防,自媒体泛滥的当下,读者如何判断一个媒体的内容呢?那就是标题。一个好的能吸引人的标题确实能提高打开率,但都知道,好的标题不代表就有一个好的内容。同样,一个看起来很美的合作,就像一个漂亮标题一样,那内容怎么样呢,确实也是美感十足吗,这需要时间的检验。
在合作频繁的当下,更要警惕那些形式大于内容的合作,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但是作为旁观者,很难对合作的结果做出准确的判断,参与合作的双方,却要擦亮眼睛。两个人在一起,要价值观相同,性格适合;两个公司在一起,也要认同彼此的价值观、彼此的经营观。如果迅速匆忙地在一起,后期也有破裂的隐忧。
合作频发,无外乎抱团取暖、取长补短,强我之盾迎接对方之矛。怕的是,没有强盾,倒乱了作战的步伐。
警惕浮躁之心
前些日,看了一本关于日本工匠精神的书。书中讲到一个故事,一家小公司为做好一个铃铛模具,在其他公司不愿意接手的情况下,他们用了三年时间,十八工序,才做成薄如细丝般的铃铛,也是这次做铃铛的经验,后来他们研制成了无痛式针头。很难想象一家小公司能用三年时间专注一个产品的制作,磨制自己的工艺。在时间成本、人力成本都在讲求效率的当下,在旁人看来更是得不偿失。
所有人都在快速奔跑,快速地与时代相融,生怕落于后面。快的反面就是慢,花时间花力气的工作需要慢工出细活。但是不能等啊,所有人几乎都这样想。所以,要快。
“别走得太快,等一等灵魂”,零售的灵魂是什么?零售的初衷又是什么?多少公司还在磨练自己的零售技艺,还在专心研究顾客的需求,还试图通过经营能力的提高提升业绩。那些默默坚守阵地的人,此时可能鲜见他们的身影,但是只要见到用心经营的门店与卖场,我们每个人都会投去敬意。
这次万达与苏宁的合作,肯定不是这股合作大潮的尾声,也不会是终结点,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公司走向合作之路。只要有利于双方、有利于消费者的合作,终将被市场接受,但是在合作之前,要问几个问题,真诚真实的答案是否代表了自己的内心:
1、合作确实能带来双赢吗?双赢是合作的基础,一方有利一方无利,肯定无法长久达成合作的意愿。
2、双方的价值观是否相同?如果一方追求把利润当作核心价值观,另一方却把满足顾客需求当成追求,就算做同一件事,也会南辕北辙。
3、是否基于顾客的意愿和立场?一个合作如果仅代表了双方的你情我愿,而不去考虑顾客的感受,就算看上去再美的合作,顾客同样不会买账。
4、合作是否确实基于当前的需求,而不是盲目跟风?当第一个合作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时候,叫好声不断;当众多的合作蜂拥而至的时候,观众就出现了审美疲劳。
5、在合作之前,是否要回归到经营的初心,不要走着走着忘了来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