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月15日
评论数(0)出品/联商专栏
撰文/联商高级顾问团成员 潘玉明
编辑/娜娜
2024年北京主管机构统计的商圈有60多个,客流量26.7亿人次,同比增长10.7%,呈现四环以内原有商圈持续升级、多元新城项目创新亮眼的新气象。
一、北京商圈的演变
很多年前,北京号称有三大商圈,即王府井、前门、西单。如果将这个称呼作为第一阶段,那么1990年代以后沿着三、四环集中崛起的十几个活跃商圈,比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期开业的世纪金源超大单体商业设施,可以称作是第二阶段。到了2010年以后,出现了更多的细分商圈和外围新城区域商圈,为北京商业添上了现代性缤纷色彩。
如今,很多人是将商业项目、风俗文化、传承旅游、现代教育因素综合起来思考,将部分商圈称之为核心商圈,例如将国贸一带的CBD商圈、王府井商圈、三里屯商圈、西单商圈、中关村商圈并称为五大商圈。
按行业的说法,商圈是商店或者商街吸引前来消费的顾客所在的主要区域。按照静态理解,衡量商圈的指标有距离和到达时间两个变量,隐含区域居住人口和目标客群,由此推算出商圈的需求容量,以目标客群为基准比较商圈大小,用于项目前期规划预判。
实际运营中,运营商要考虑的两个重要因素,一是竞争项目组合的聚集吸引力,或者叫主动吸引顾客的能力,二是目标客群光顾的比例和频次,以及由此演化出的转化消费比例和复购的频次。通过商业项目热力图,可以追踪光顾频次和复购频次,反映顾客在商圈项目之间行走、流动的物理轨迹,揭示项目之间的联动性或者共享性,这是运营商们梦寐以求的成长性指标,也可以说是商圈活力的本质。
按照这样的思路讨论商圈,很多所谓商圈定义是不确切的,两三个互不相干的商业设施散落在邻近街道三、四公里的区位,各行其事,所谓商圈只是一个形象描述。也有比较理想的商圈图景,比如,三里屯商圈就是值得深度挖掘的标杆。一是项目之间协同联动友好,光顾频度高,二是项目特性互补,消费转化率均较高,三是文化口碑持久不衰,影响力超出地域范畴。
所以,以行业眼光看商圈,第一指标是光顾频度,在此前提下,深度挖掘消费转化率和联动消费是重要的运营考核指标。毕竟,光顾率大幅下降,商圈将会荒芜;仅有光顾,消费转化率很低,商业项目生存便难以为继。
二、传统商圈持续调改升级
1990年代建设开业的一批商业设施,多数集中于四环路以内,加上周边的相关商业设施,形成大大小小街区印象商圈。其中有:1990年国贸商城开业,1992年燕莎商城、赛特购物中心开业,1995年当代商城开业,1997年翠微大厦开业,成为第一批中高端百货代表。 买购网发布2022年北京主要10大商圈,包括:国贸CBD、王府井、三里屯、西单、崇文门、中关村、长阳、前门、亚奥、金融街,除了长阳、亚奥两个相距中心区域较远以外,其它8个都在四环以内。经过30年演变,原有商圈出现两极分化。
一是养成国际化商圈。CBD商圈的国贸商城兼容高端和亲民功能价值,SKP精心打造重奢百货店角色价值,2011年以来持续占据全国百货店业绩首位, 2023年销售额达到246亿元高居亚洲店王。CBD商圈经过几次升级扩建、项目更新,已经养成国际化商圈口碑。
二是部分传统商业消沉。以百货店为代表的部分传统商业老化、沉寂,比如到2024年底,赛特、贵友完全改变百货店印记,新街口新华百货迟迟无法正常运营,西单商场、当代商城已经拆除,等待重建。还有一些商场在苦苦支撑,连带所在商圈逐级退化。
面对市场压力,在多层级主管机构的指导下,原有商圈改造工程一直在持续推进。比如,2024年北京市商务局印发《关于征集2024年支持商圈品质提升项目的通知》,引导各商圈商业主体加快升级改造,还编制《北京市传统商业设施更新导则》,明确商业更新路径。
王府井商圈,作为地标设施,北京市百货大楼开业于1955年9月。经过多次改造扩建,目前营业面积已达到10万m2。东方新天地/apm拥有典型百货店特征。2017年开业的王府中环购物中心成为新的标签。王府井大街在2019年开始新一轮改造,从原来约1000米街区,向北延伸约350米,经过整肃、清理,部分小门小店被清除,多个大型项目完成升级,东安市场升级的东安睿锦集结600多个品牌,王府井喜悦目标定向是Z时代客群。在2022年发布的《北京市商业消费空间布局专项规划(2022年-2035年)》报告中,王府井被列为千亿级国际消费体验区,期待这条商业金街引来国际八方贵客,焕发新的活力。
三里屯商圈,是时尚潮流的代表,三里屯太古里、三里屯SOHO是主要时尚聚客热点。2022年以来,一批时尚品牌退出该商圈。2023年,三里屯太古里推出新口号“Let's Fashion Forward潮不停流”,引入Louis Vuitton男装旗舰店、Gentle Monster等品牌,推进“漫享街区”建设。同年,属地主管机构启动大规模改造工程,涉及新工体周边沿街景观提升、重点商圈广场景观提升、绿化隔离带改造提升、老旧社区外围景观提升等4个方面,推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主承载区建设,打造“CBD×三里屯国际消费体验区”,到2025年1月份已经完成相关改造项目。辖区内的商业设施不断向高端转型,有网友调侃,北区正在变成“普通人逛不起”的样子。
中关村商圈,拥有典型的商业、科技、文教、旅游融合特点,虽然聚集客流很大,但是购买率很低,过去的说法是看的多、买的少,如今零售商业比重明显下降。大家习惯称呼的中关村西区即核心区,原有家乐福、食宝街已经关闭,海龙大厦等科技类商业设施人气日渐冷落,主要活力商业设施为新中关、领展两个中小型购物中心。在两家商场向北相距百米的原来家乐福项目位置,全新建设了ART PARK大融城项目,预计2025年5月1日开业。中关村大街南部的当代商城在2024年拆除,期待3年后重新亮相,双安商场在2024年大幅度改造,品类结构、外立面形象都有很大提升,有望在2025年5月重张。沿着北三环向东的蓝景丽家大型家居广场已经拆除外迁,项目功能转为商业科技用途。
引人关注的大融城项目分为东、西两个区域,综合经营面积约为20万m2,聚焦餐饮、时尚轻奢零售经营项目,大幅升级时尚购物档次,填补区域中高端消费空白,连同2万m2的公园广场,以公园人文交流为核心驱动力,将商业、文化、生态元素交叠融合,打造城区少见的开放式综合商业体。文化打卡点包括:双螺旋雕塑、关帝庙、中关(中官)传说等。原来的家乐福经营区将更新为精品超市。
包括上述商圈改造项目,2024年北京市共完成15个商圈改造提升任务。王府井、CBD、燕莎蓝港等8个商圈被评为“2024年商文旅体融合发展示范商圈”,房山区的熙悦天街·熙悦荟项目获2024年度城市更新最佳实践项目,王府井喜悦购物中心、DT51购物中心、赛特购物中心、五棵松万达广场项目被评为2024年度城市更新优秀项目。
三、新城商圈不断拓展创新
近三年来,北京涌现出一批商业设施运营的佼佼者,其运营聚焦个性化、多元化的高价值项目,以不断创新模式和项目组合的姿态,带动商圈和北京商业升级。
其一、品牌购物中心引领增长
在相关机构统计的2024年全国销售额前10名商场中,SKP据第二位,客流量1650万人,销售额220亿元,国贸商城据第四位,客流量2590万人,销售额191亿元,两家商场联手将CBD商圈推到全国商业一线高地。北京市2月份20家人气热点商场,全部为新型综合购物中心,包括朝阳合生汇、西红门荟聚、世纪金源MALL、五棵松万达、华熙LIVE、三里屯太古里、西单大悦城、通州万达、超极合生汇、颐堤港等,其中万达、大悦城、万象汇、合生汇、龙湖天街等品牌化购物中心实力凸起,以购物为主打的传统百货店已经退出市场一线。
优质标志性的商业项目促进北京商业经济持续增长,比如2024年“十一”假期,朝阳区4个重点商圈客流量超过500万人次,同比增长18%;东城区重点商圈客流量超过700万人次,同比增长26%,显示出中、东部核心商圈超强的聚客力。
其二、新城区商圈敢于创新
随着城市化改造的持续推进,北京五环外新兴商圈逐渐崛起,成为新晋商业追逐目标。北京市在2023至2024年新增商业项目中,80%位于通州、丰台、海淀等新兴区域,如西三旗万象汇、西北旺万象汇、海淀大悦城,通州首开万象汇、昌平万达、平谷万达等项目均属于填补区域商业空白。这些项目有两个共同点,一是购物中心业态为主导,租赁商户中,餐饮、娱乐等新兴业态项目占比提升至45%,百货店业态消失无踪;二是规划布局更趋合理,营销操作空间相对城区项目更大,健康、休闲等综合生活性服务功能完备。
在城区部分原有商业设施渴望客流的映衬下,新兴区域的部分商业设施客流爆棚。据中国商业联合会发布数据,2024年国庆节期间长阳首创奥莱7天销售额1.6亿元,客流近40万人次,25家品牌销售额获全国第一。与其有同样接待压力的是八达岭奥莱,健康休闲郊游加目的性购物,成为城区家庭休闲消费的重要目的地。
位于顺义的祥云小镇商街,不断夯实“京城微度假胜地”标签,营销话题不断更新。2024年“五一”假日销售额达2800万元,同比2023年增长32%。客流达到32万人次,同比增长29.6%,全年客流突破1500万人次,成为新城区域典型综合商业体。
新城区、新商圈的商业设施集文商旅于一体,覆盖购物、休闲、餐饮、娱乐等多项功能,不仅在外部新城区霸气立足,而且成功挑战城区单一功能的商圈地位。比如西单文化广场、D.P.ONE源·心项目,均融入新兴商业元素,不同于单纯购物功能的老旧商业设施。
跨年时节,华熙LIVE·五棵松连开四场刀郎演唱会,借势全国各地文旅官媒和大众平台叠加热度声浪,如同一股清流引发传统文化和时尚媒介的交响。该项目属地尊贵,独享式的户外开放烟火气商业景观,俨然成为京西首屈一指的“文体、时尚、多元生活会场”。
餐饮,是商圈聚客的第一由头。新商业设施中,餐饮业态占比在30%至40%。过去北京商圈餐饮口碑归簋街,如今有朝阳合生汇。朝阳合生汇的“21block” 将特色美食、创新手工艺品、动漫元素、港风元素、复古街头文化及潮流装饰融为一体,独特的夜间市集一度引领市级夜经济话题,成为了京城乃至全国时尚消费者到京的首选打卡地。
图源:朝阳合生汇官微
据北京市商务局统计,2024年,北京新开大型商业设施17家,新开商业面积超150万m2,商圈建设成果有,持续强化王府井-西单-前门、CBD-三里屯、环球影城-大运河、丽泽-首都商务新区4个国际消费体验区建设,不同程度地培育三里屯新区、西北旺、生命科学园等16个商圈新项目。其中,昌平超极合生汇、西北旺万象汇、副中心万象汇、海淀大悦城等项目开业,补充了京北、京西、京东南和副中心商业设施不足,全市的商业消费空间布局更趋平衡。
四、社区小商圈品质提升促繁荣
北京商圈规划建设在注重宏观增量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与社区和属地文化的结合,比如三里屯商圈改造通过慢行系统和开放式街区设计,共设置13家外摆商经营场景,“三里屯路咖啡驿站”已经亮相,商场内的咖啡品牌可以在沿线以“限时店”的形式营业,在街区美化、亮化方面都有明显改进,着力突出“社区化社交中心”的氛围。王府井大街改造时保留历史街区特色元素,引入百货大楼裸眼3D屏幕及其它相关文创、AI智能化体验项目,链接传统商圈与时尚文化需求。
在推进大型综合商圈的同时,北京市有序改善社区居民日常生活所在的小商圈。根据2021年商务部等12部门联合启动的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意见,在步行15分钟(约1公里)为半径的范围内,加快配齐购物、餐饮、家政、维修等社区居民服务网点。“补”来的新商户,就是新增市场主体,秉承“一圈一策”原则,“问需于民”,突出刚需、高频特点,将居民的“需求清单”转化为“项目清单”,营造多层次社区消费补给站。
2024年,北京已有海淀、东城、西城、朝阳、大兴等14个区入选商务部全国便民生活圈建设试点,建成便民生活圈333个,有效提升了居民生活福祉。以海淀区为例,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便民服务生活圈的建设与发展,立足社区小商圈服务生态,围绕小修小补、菜篮子、便利店、理发店、洗衣店、养老、幼托、咖啡、宠物、健身等46个基本保障及品质提升业态,打造出一批如卫星厂、砖窑里等极具特色和品质的新型生活圈试点。
其次,海淀充分发挥区社区商业协会的作用,以“请过来,走进去”的模式,邀请外阜标杆企业来京分享研讨,同时对便民生活圈的重点企业进行走访指导,不断对标先进,匹配资源互通,有效促进了社区商圈的发展。此外,海淀积极呼应社区居民的需求,聚焦品质、便利、多元文化和传统特色,以“品质生活节”系列活动为引领,引导优质品牌企业走进社区、园区、公园和商街,成为推动海淀商圈繁荣的重要力量。
图源:海淀区社区商业服务协会
回望2024年,北京的商圈建设呈现“存量焕新、多元扩张、文旅融合、政策驱动”四维交汇的特点,据北京商报的《2024北京商业发展蓝皮书》显示,2024年北京核心商圈及新城商圈的变革发展,展现出对多元消费需求的有效应答机制和服务能力。
2025年,北京商圈建设作业菜单已经出台,新开商业面积超过100万m2,除了前文所述项目外,还有东城区的隆福寺商业街;海淀区的五棵松万达广场室内极限运动项目;西城区的地安门外商业街;朝阳区的望京万象汇;昌平的超极合生汇西区;门头沟河滩商圈的华远坊;通州新城家园中心;延庆区的冰雪小镇等一大批新商业入市。
五、仍需努力:直面三大挑战
一是挑战同质化竞争。近些年,大量同质化商业设施入市,比如,万象汇连续两年在海淀北部开设西三旗、西北旺两家大型店铺,加上已有的清河万象汇,难免遭遇同门同质化运营压力。同质化叠加消费降级打击,消费转化率降低,品牌赢利难度陡增。戴德梁行提供的数据显示,2024年监测的核心商圈租金同比增长3%至5%,项目空置率环比提升,部分高端品牌闭店收缩,剔除新开项目增量业绩和部分亮点项目增值,多数存量项目运营成长性风险并未减少,如果考虑国际商业环境巨变,各类商圈增长的挑战或将进一步加大。
二是部分商圈升级难。部分原有商圈规划、商业项目本身存在一定局限性,加上功能规划、管理机制、运营能力等因素,整体升级难度很大。以公主坟商圈为例,在新商圈崛起、本区域项目运营内生力退化等因素作用下,曾经响彻全国的京西第一商圈的热浪已经消失不再。早在2019年,市主管机构制定了《北京市商业服务业商圈改造提升行动计划(2019-2021)》,拟用3年时间对王府井、前门、公主坟等22个商圈升级改造。
时至今日,商圈20多万㎡的商业总量还是以局部微调、缝缝补补为主导,调改升级目标仍在路上。
三是国际化旗舰项目不足。北京打造国际化消费中心的说法,需要落在具体商圈日常运营中,首先要有国际消费客群接待机制和引导转化等软环境,其次要有国际时尚度的消费场景及旗舰型消费项目,在传统项目之上应有最新的国际顶级引流项目,再次还要有国际化会员客群沟通、维护手段,包括预期约定、后服务营销咨询、跨境定制配送服务等。日本某些百货企业近几年快速发展海外客户,维护的数万名海外高级会员中,相当一部分是中国大陆游客转化而来,与之对比,北京大小商圈的商业体,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