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访问:2376
总访问量:8724807
2011年02月12日
评论数(2)洋家居的摸索
“数据十分不理想”,这是家得宝方面给出的闭店原因。事实上,该店也是2010年年中上任的家得宝中国区第3任总裁周雷蒙关闭的第3家门店。
早在2002年,来自美国的家得宝同时在上海和深圳登陆,成立了家得宝采购服务咨询有限公司。2004年,家得宝开始建立起中国区的零售业务发展团队。
但是,相比于百安居、宜家等外资企业,家得宝进入中国市场较晚,当时其制定的扩张战略是以并购现有其他企业网点为主,据了解家得宝还曾与东方家园接触过,但最终收购未遂。
到2006年底,家得宝高调收购了天津家世界12家家居门店,正式进入了中国家居连锁终端市场,其门店版图也遍及北京、天津、西安、青岛、郑州等7省市。
“由于家世界管理团队与当时家得宝中国区总裁陈耀东在经营理念上的差异,导致了原家世界管理团队的人员大量流失。”某业内人士分析,这也使得陈耀东时期的家得宝将主要精力用在了内部调整上,未开出一家新店。“这明显有悖于当时家得宝要做中国家居零售第一的目标。”不足两个财季后,陈耀东离职。
取而代之的全国珊,也并没有使家得宝走向快速发展的轨道,相反,在2009年,家得宝还接连关闭了位于青岛与沈阳的2家门店,在华还未来得及扩张的家得宝便开始走向战略收缩。2010年初,全国珊离职。
在周雷蒙接手家得宝后,又接连关闭3店。至此,家得宝在华门店数降到7家,在天津4家,西安2家,郑州拥有1家。
与此同时,另一巨头百安居在华的日子也不好过。2008年底,在华亏损额达5.18亿元的全球家居业巨头百安居,宣布了一项“中国业务重整计划”即“T”计划,该计划首要的就是关闭在华63家门店中的22家。自此,百安居中国也走上了漫长的调整期。
另外,已进入中国达12年之久的宜家家居发展得也并不尽如人意,12年间在华店数仅为8家。对此,宜家高层的解释是,在过去十多年里,宜家一直在了解中国市场和中国的消费者,并据此调整自身的经营模式。
PK不过本土?
不同于连锁超市行业“外强内弱”的态势,时下的家居建材行业,更像是内资品牌巨头争霸的时代。
正奔波于上市途中的红星美凯龙,在国内市场当中也是受到了资本市场的追捧,这尤其表现在其市场扩张上的高调叫板。
2010年以来,红星美凯龙新店接连在厦门、大连、日照、石家庄等城市营业,其门店总数已近80家。
2011年1月11日,红星美凯龙以3.2亿元购得武汉一地块,而2010年宜家也已在此地区拿下一地块。“红星美凯龙的‘大件’优势与宜家的‘小件’优势正好互补,此模式有助于宜家借红星美凯龙的渠道优势将其产品渗透到更多二线城市。”武汉建筑装饰协会会长张智海如此表示。
对北京市场的争夺,内外资谁弱谁强似乎也并不难分辨。2010年底,红星美凯龙刚刚与居然之家上演了一幕抢店的“龙虎斗”。面对以居然之家为首的北京本土建材家居商,红星美凯龙董事长车建新曾宣称:“打败居然之家后,北京市场就是我们的了。”
而事实上,截至目前,家得宝在北京已全身而退,宜家家居也只有一家门店,主要依托家乐福布点的百安居,也还在经历着“T”计划的转型。
从全国市场来看,外资巨头都还在处于转型、扭亏、本土化等的阵痛期;同时内资企业将加速进入行业格局优化的整合期。红星美凯龙正在构建全国布局的优势地位,居然之家也加速了市场的拓展,而如果东方家园的股权转让成功,也自然将增加内资企业之间竞争格局的新变数。
都是市场惹的祸?
“由于中国家居建材市场并不规范的行业现状,外资企业均需要很长一段的摸索期。”家得宝在中国减法不断的同时,其在中国成为行业第一的加法计划,却从来还未进入到实施之中。
一位家得宝内部人士称,“家得宝的问题还是资金的问题,家得宝全球在支付了首笔门店购买资金之后,在华的投入并不大,家得宝总部希望中国市场能够找到自己的生存之道。”
据了解,在全国珊掌管家得宝时期,曾做出过家得宝中国模式创新。其在西安门店,采取了在社区订货、在门店采购的社区门店营销模式,但是,在该模式推出不足一年之后,全国珊就去职了。
作为美国仅次于沃尔玛的第二大零售商,家得宝在其它市场尝试还算成功。在加拿大和墨西哥的模式复制,使其在海外拥有了超过130家门店,其全球门店数也达1200多。据家得宝2010年三季报显示,其当季净利润为8.34亿美元,同比增长21%,销售收入166亿美元,同比增长1.4%。
而对于目前洋家居们在华的窘境,上述分析人士称,家得宝、百安居等在华的经营尴尬并非个案,而更多是共性问题。市场散、模式雷同,同时存在的众多不规范等状况,成为阻碍其市场做强的重要因素。
但目前的事实是,家得宝在华仅余7家店,其在华未来又该是哪里?
家得宝全球策略是希望其在华能够实现本土化管理、探索出持续发展的模式,但事与愿违,业界看到的家得宝在华只有闭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