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访问:429
总访问量:2436590
2011年03月16日
评论数(0)2010年亚运会后,广州商业的硬件不论从供应量还是设计上都有了飞速的提升,那么,广州能否形成独特的商贸地位并急追香港?高端商业在广州的发展前景如何?还存在哪些不足?对此,我的看法是,就总体商贸地位而言,不是叫板,而是一定会超越。关键在于,香港目前的优势广州可以尽量靠近,而广州的优势香港无法做到。香港最吸引人的地方在于“自由港”之称。在这方面,广州虽然无法一蹴而就,但总体趋势是走在商业开放的道路上。但比起香港,广州腹地广博、流通网络巨大,这些都是香港所不具备的。尽管广东为了港澳的繁荣在某些政策中一直保持着压制、退让和低调,保持着一种艰难的平衡,然而,市场发展的规律却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广州在商贸流通领域和香港看齐虽然近期内做不到,无期而言我乐见其成。本文由《羊城晚报》记者孙晶和刘雨菁对我的一个专访,发表于该报2011-3-7 第A13版,原标题为“广州商业能否借力高端急追香港?”
后亚运时代的广州,1200亿的投资在商业领域发挥着巨大的效应。有人说广州商业就此脱胎换骨;主管广州商业的市经贸委日前宣布广州有近30个重点商贸项目两年内开业;广州市委书记张广宁在2月底召开的广州两会上更是定调:“参与世界竞争广州最强是商贸。”面对如此蓬勃的发展,记者发现,争先恐后地涌现在这座千年商都的商业物业不少直接剑指高端,许多商家也希望借此吸引国际一线品牌,留住本地消费,大有跟高端商业最发达的香港一拼高下之势。到底广州的商业能否借高端这盘棋急追香港呢?
巨大市场推动商业格局升级
广州商业物业翻倍增长
根据国际标准,大都市的零售市场规模应达到225亿美元,即相当于1861亿元人民币。而根据广州市经贸委的数据显示,2010年1-10月份,广州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已超过3500亿元,同比增长20%,预计2010年将超过4200亿元。巨大的消费市场推动了广州商业格局的升级。广州市近日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商贸流通业推进国际商贸中心城市建设的意见》。《意见》提出,未来广州市将着力构建“四线三圈,两轴一带”现代国际大都市商业格局。
据经贸委方面表示,去冬今春广州市陆续有16个大型高端商贸项目(包括万菱汇、珠江新城西塔、五号停机坪、万达广场等商业物业项目)已经开业,新增高端商业面积超过70万平方米。预计在今明两年有包括荔湾区欧洲城、越秀区东方文德广场、珠江新城核心区中央广场地下商城、番禺区的海印又一城等近30个商贸项目将建成开业。而记者粗略计算,广州目前的各类购物中心和大型商场数量不过30多个,这意味着广州的商业物业供应量在两年内将翻倍增长。
布局覆盖商业盲点
随着广州城市的发展,商业布局开始显现大手笔。
北上白云、花都,南下番禺,东进黄埔,西联佛山,一气呵成。据不完全统计,在广州新区开业和即将开业的购物中心达15个以上。其中,白云新城万达广场的落成,不但填补地区商业空白,更引进了北派的大型商业地产,打破广州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旬以来的以港资粤商为主导的粤派格局。
广州十几年来只有上下九、北京路和天河这三大商圈的格局也迅速改变,城市商业空白点被点缀上各具特色的购物中心。对此,被选中操盘广州珠江新城地下商业广场的香港兰桂坊集团如此给广州商业定位:“广州已经不需要另一个毫无特色的购物中心,‘有趣’是立命之本。”
资本构成更加丰富
求新,不但表现在规模,更表现在资本领域。
看广州的商业,特别是在购物中心领域,一直被本土资本独霸天下。其中,最早屹立在天河路上的天河城就是广东粤海集团投资开发的;对面的维多利广场以及珠江新城标志性建筑西塔均由广州城建集团开发;另一座知名购物中心中华广场也是本土地产商昌盛集团董事长邹锡昌的杰作;同样来自本土资本的还有正佳广场、中怡时尚广场、珠江新城太阳城……
原有投资主体不断复制,溢出效应在所难免。随着广州新一轮的商业扩张,包括港资背景投资的万菱汇,李嘉诚旗下的西城都荟,新世界投资的东塔K11,英资的太古汇,外地民营资本投资的万达广场、美东百货,央企资本投资的保利中环广场等纷纷出现在广州人的视野。
毋庸置疑,新的投资主体将向商圈注入新的活力,也将带来更大的辐射力。
便捷交通提高辐射力
与此同时,另一个主导城市商业走向高端的指标———交通便利也正在广州充分体现。
自古南粤因丘陵地带的天然阻隔,腹地延伸无法大刀阔斧地前进,比起北京之于华北、上海之于华东,广州在华南的辐射能力显得短程而吃力。
如今借助高铁、城际轻轨两大“催化剂”。以广州为圆心的“1小时城市圈”由城际轨道交通网打通脉络,项目规划范围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山、惠州(含市区、惠东县、博罗县)、肇庆(含市区、高要市、四会市)等九大城市,同时考虑与香港、澳门的衔接,以及向清远、云浮等省内其它地区的延伸。
“3小时经济圈”也初具形态。武广高铁将珠三角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武汉中心城市群紧密相连。接下来,广西、贵州也将加入此圈,“泛珠三角”中各方交通动脉直指广州南站。
广州作为核心珠三角的主导地位再次提升,令其商业蓄水池功能充分发挥。
消费观念转变 奢侈品牌涌入
广州高端商业酝酿起飞
一直以来,广州长期是“被奢侈品遗忘的角落”。然而,随着今年4月Gucci在丽柏广场的隆重回归、ZARA进驻天河城以及40多个国际一线品牌落子太古汇,这一现象将彻底改观。背后的直接因素,自然是奢侈品最依赖的高端商场纷纷在广州安家落户。
广东省流通业商会执行会长黄文杰告诉记者,相比以前的冷漠和不了解,现在的国际一二线品牌纷纷对进驻广州表示了浓厚的兴趣。“西班牙的LOEWE以及意大利等国际知名品牌目前都愿意将广州作为登陆中国内地市场的首选地考虑,而以前只有北京和上海有此待遇。这也从某一方面显示,广州正在回到与北京、上海争夺高端商业资源的同一起跑线上”。黄文杰进一步说明,不但国际品牌青睐广州,许多国内外知名的零售企业如杭州的银泰、泰国的中央百货、日本伊士丹等也纷纷来广州选址,希望进驻。
硬件设施在重金的堆砌下腾空出世,然而广州的消费力能否喂饱高端商业,甚至叫板香港?
对此,经营高端商业多年的丽柏广州相关负责人充满信心:“其实奢侈品的客户群更看重的是牌子和款式,和他们打交道几年下来,我感觉他们对价格差异的重视程度没有想象中高。”该负责人表示,“为了吸引广东的富豪消费,目前进驻我们商场的不少国际一线品牌都作出了调配最新货品供应的策略。”而多位丽柏的常客告诉记者,现在一些品牌的部分款式商品确实在香港没货,反而在丽柏等国内的商场才能买到。
《2010胡润财富报告》显示,广东省有14.5万位千万富豪和8200位亿万富豪,国内排名第二,在北京之后、上海之前。其中,广州有千万富豪4.92万人,亿万富豪3810人。由此带来的高端消费效应在以下数据里得到反映:丽柏广场、友谊商店等高端商店连续五年来的营业额一直以两位数的趋势增长。2010年,广州奢侈品消费群体购买奢侈品平均金额高达7万元以上。
与此同时,不少定期出境扫货的人士感觉限制越来越多,签注频率的限制、签证的繁琐以及“海关54号令”的出台让他们非常期待广州高端商业的繁荣。曾经经常前往香港购买奢侈品的林小姐表示:“现在海关有新规定,买了东西还可能要交税。而且去一趟的固定成本和时间成本也不低。如果散步就能买到新款高端产品,自然不跑香港啦。”
“大量的新移民和广州本土新生代对于高档品牌的消费追求,正在改变广州以往低调务实的消费习惯。”黄文杰表示,“南粤文化务实藏富”曾经是高端商品在广州难以形成气候的一大解释,但这一状况已经改变。另一方面,“服务态度好,市民亲切”是广州吸引外地特别是内陆游客、消费者的一大王牌。黄文杰认为,这也是广州打造高端消费要进一步发挥的巨大优势。
对话
千年商都
如何急追香港?
就广州高端商业发展的问题,羊城晚报记者专访了广东商学院流通经济研究所所长、广州市商贸流通现代化重点研究基地主任王先庆教授。
羊城晚报:亚运会后,广州商业的硬件不论从供应量还是设计上都有了飞速的提升,您认为广州能否形成独特的商贸地位并急追香港?
王先庆:就总体商贸地位而言,不是叫板,而是一定会超越。关键在于,香港目前的优势广州可以尽量靠近,而广州的优势香港无法做到。香港最吸引人的地方在于“自由港”之称。在这方面,广州虽然无法一蹴而就,但总体趋势是走在商业开放的道路上。但比起香港,广州腹地广博、流通网络巨大,这些都是香港先天上缺乏的。另外,广州商贸还有一个优势就是包容的心态和良好的服务态度。这点全国范围内都是非常突出的,必须保留、发扬!
羊城晚报:您认为高端商业在广州的发展前景如何?还存在哪些不足?
王先庆:广州在以奢侈品为首的高端商业方面要和香港看齐,近期内做不到,长期来看我乐见其成。但这一块对于广州商业来说是新黄金宝地,这也反映了我们基础很薄弱。不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个,高端商业的文化气氛不浓厚,这不仅体现在消费文化中,更深入到市井文化里;第二个不足是高端商业文化资源没有被整合,广州有许多高端的地标,比如新电视塔、歌剧院、音乐厅,但都被分割成一个个独立个体。分割带来草根味,冲淡了高端的气氛。这个城市的空气中没有高端的“催化剂”;最后一个不足是人才,大家崇拜奢侈品但不了解奢侈品,不懂奢侈品商业的战略和操作,缺乏文化理念,只见细节而不见大局。广州进军奢侈品商业,非常需要有战略头脑和布局能力的人才。
羊城晚报:广州打造最强商贸城市,您认为除了发展高端商业,还应该在哪些方面下功夫?
王先庆:还有好多事情要做,最怕的就是一头撞进“打造高端”而忽略其它的误区,毕竟高端商业比重非常小,虽然影响力大,但必须有整体商业的支撑。首先,要培育一批产业集群,打造商贸产业链;第二,培养有特色的商贸聚集区;第三,完善城乡商业体系,不可只仰望高端而忽略各层民生;第四,推进商贸流通企业的管理变革,促进一批优秀的商贸企业在资本市场上市,营造繁荣的商业文化,这点粤商做得尤其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