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6月11日
评论数(0)
阿里与百联“结合”已经两年了,这两年之中一直没什么消息。前不久,阿里和百联终于在上海静安宁汇广场开了一家名为“逸刻”的便利店。逸刻便利店隶属上海逸刻新零售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这家公司于2018年11月成立,注册资本10亿,其中百联集团占股57%,阿里占股43%。
在二者合作了两年之后,阿里和百联首个新零售项目终于落地了。那么,阿里百联怀胎2年才产下的逸刻便利店究竟为何物?逸刻便利店又和传统便利店有何区别呢?
逸刻便利店是“旧瓶装新酒”?
从商业形态上来讲,传统便利店比较简单,而逸刻便利店的商业形态更为多元、复杂。传统便利店其实就是为附近流动人群提供一个便捷购物的场所,一般选址在居民比较集中或者人流量相对比较稳定的地方,相当于是一个微型超市。
而根据已经公开的信息,逸刻便利店分为两种商业形态。一种是类似于超市的大型中心店,另一种是跟传统便利店形态比较接近的小型卫星店。不过,就目前来讲,这两种形态店面的具体数量和其他具体形态都尚未确定。
不过根据36氪相关报道,逸刻便利店更像是多种线下零售业态的混合物,逸刻便利店同时具备超市和餐厅的功能,顾客可以在店内购买商品,也可以在店内用餐。这就跟阿里的盒马鲜生有点异曲同工的意思。当然,逸刻会比盒马鲜生多了便利店的功能。不管怎么说,现在可以肯定的是逸刻便利店的商业形态会比传统便利店更加多元、复杂。
从商品构成上看,传统便利店销售的就是食品和一些日常生活用品,基本上跟生鲜沾不上边。可是逸刻便利店不一样,逸刻既包含了传统便利店的商品,比如牙膏牙刷毛巾等等,再比如说冷热饮、关东煮等等,在此基础上又加入了生鲜。据了解鲜食占据了很大比例,达到整体面积的60%左右。
当然,这里的鲜食包括水果、蔬菜等等。换言之,逸刻便利店拥有一般传统便利店的常规商品,还有一些小型超市的生鲜商品。显然,阿里和百联创立逸刻便利店并不是要走传统便利店的老套路。
逸刻便利店拥有传统便利店的功能,但是逸刻便利店又和传统便利店有着一定的差别。其实,逸刻便利店这种比较复杂商业形态,跟阿里一贯对新零售业态的风格定位倒是挺契合。但阿里和百联已经结合有两年的时间了,逸刻这个新零售实验体为何姗姗来迟?
逸刻为何“难产”?
在传统便利店与逸刻便利店的对比当中,我们发现逸刻好像什么都不专注,又好像什么都想做,经营的重心不够明确。
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从现有的资料来看,逸刻想做的可能还是“类盒马”,毕竟目前论零售业态来看的话,盒马的模式已经涵盖的比较全了。
更重要的一点是,逸刻到现在才出生,新零售的风已经吹了两年多了,阿里和百联也已经牵手两年多了,为什么逸刻这么“难产”?
第一,阿里新零售改革能力似渐显乏力。就大润发、三江而言,与阿里进行新零售合作之后并没有很大长进,相反去年大润发和三江多项业绩表现得并不好。根据3月4日高鑫零售在香港发布的2018年全年财报,高鑫股价在港交所下跌7%。年度总营收1013亿元,同比下滑1%;利润总额(经营溢利)为41亿元,同比下滑6.5%;净利润为28亿元,同比下滑6.7%。而三江购物发布的2018年上半年业绩快报显示,公司上半年实现营业利润7898.57万元,同比下降7.58%。
从已有的合作案例来看,阿里在新零售整合改造上似有些力不从心。百联和阿里的合作中,阿里必然是扮演者那个主导者的角色,逸刻现在才出世,而且走的依然是“类盒马”的模式,难免不让人去猜测,阿里的新零售改革力似乎显现出一些疲态了。
第二,阿里和百联对便利店新模式的探索中可能存在一定的分歧。阿里做了十多年的电商,在电商领域修炼了深厚的内功。同样,百联作为上海最大的线下零售帝国,其在线下渠道的深度和广度都不容小觑。百联的商超和便利店星罗分布在上海成熟的商圈和社区,覆盖密度非常高,具有非常高的商业价值。
但是,线上零售的思维和线下零售的思维是不一样的。当阿里和百联这两个拥有着不同思维的零售大咖碰撞在一起,就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分歧和摩擦。而这种分歧和摩擦如果没有得到很好调和,那么二者的结合的产物很可能找不到方向。永辉和超级物种就是因为这样那样的摩擦,才最终导致“兄弟分家”。
第三,在盒马的光环下,新零售终端业态已经难以看到让人眼前一亮的新模式。阿里和百联也许一直在考虑做点和盒马们不一样的模式,所以导致逸刻出世的推迟。
逸刻姗姗来迟背后是阿里和百联对进一步探索零售新模式的思考。这不只是阿里和百联要思考的问题,而是整个零售行业要思考的问题。不过话说回来,连阿里这样的新零售开拓者都面临创新和整合乏力的情况,新零售真的进入创新“难产期”了吗?
新零售如何渡过“难产期”?
如果说逸刻是阿里、百联探索新零售模型的实验品,那么这种实验品就目前来看,很难说是新零售模型探索的正确打开方式。那么,新零售行业应该如何渡过创新“难产期”?或者说,最佳的新零售模型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特征?笔者认为,目前没有人能完整的回答这个问题,但最佳的新零售模型极有可能具备周期短的特征。
现在行业发展日新月异,各个行业的产业周期都在变短,所以长期规划的价值和准确性就降低了,所以周期短会慢慢演变成为一种行业发展的趋势。
对于新零售模型的探索,包括阿里在内的大咖都是在试错中前行,这个时候短期举措的偏差和风险都要比长期的偏差和风险小很多,周期短可以随时调整,但是周期长调整起来牵一发而动全身。就比如说,企业要制定一个长达10年的规划,那么这10年内的规划必定是一环扣一环的,如果执行了六年、七年发现规划有误,那么就相当于这六七年做了无用功。但是,如果是一两年的规划,那么企业就可以灵活地根据动向调整。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周期短盈利快,而能不能赚钱就是考量这种新零售模型适不适用的最直接的点。
文/李娥,公众号ID:liukuangtmt,本文首发旷创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