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8月01日
评论数(0)商品的陈列,绝对不是单纯的将商品摆放到货架上这么简单。陈列管理是品类管理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品类管理里面很重要的一个概念就是品类角色,而具体到某一个品类又会对单品进行角色的定义。不同角色的品类、单品如何在货架上展示,这是品类管理里面必须解决的问题。从卖场布局的角度来讲,平面的位置有优有劣,从货架层高的角度来讲,位置有好有坏。如何最大效率的利用这些空间,是连锁零售行业从粗放式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转变的需求之一。另外,随着顾客消费体验的不断升级,商品的组合搭配,卖场氛围的烘托,也在不断要求我们提高陈列管理的水平。
这项业务一直没有被企业重视起来,一方面是供应商在这里面的作用太大,另一方面品类管理、品类战略并没有在企业得到切实的实施。品类管理这个话题虽然已经被行业“喊烂”,但是它并没有在我们大多数的企业中落地生根这也是事实。很多尝试过品类管理的企业,要么照搬国外的经验,要么本身对品类管理认识上有偏差,因此没有取得很好的效果。但是这不是品类管理本身的问题,这是使用方法的问题。这一课,我们的零售企业迟早需要补上的。
陈列管理这块业务,目前我们的做法几乎都是“经验主义”,我这么说很多人可能也会说“我们也是在参考数据在做”。其实大多数业务人员参考的,不过是自己印象中的“数据”,例如近期的销售情况、毛利情况,好一点的会考虑到库存周转情况,其他的就是靠经验了,例如对该品类品牌的认知、销售者购买喜好(决策树)、自己认为的审美观等等。客观的讲,我们这个行业这样的高水平的经验者是稀缺资源。而且这种知识、经验都是停留在个人脑子里面,属于个人的能力,很难复制,更不要说变成企业自己的Know-How。
即便如此,现在商品极大丰富,消费者的购买趋向也不像以前那么稳定,而且商品更新换代也非常快。依靠这种个人的经验的做法,已经很难跟上这种变化。我们在实际管理中,需要对商品定义很多“标签”。例如洗发水会有“植物”、“去屑”、“无硅油”等等。从单品角色上来看还有首选品、必售品、季节性商品等分类。针对这些非常细节的数据,很难再靠“经验”来把握,只能靠信息系统来实现。现在行业内有人开始尝试自动化陈列,所参考的要素出了上面列出的这些,还有包装、规格、颜色等更为细致的数据。
经验的价值不容忽视,但是随着管理宽度跟深度的不断增加,靠经验很难管理到细节,而我们这个行业恰恰是细节取胜。客观低讲,现在对陈列管理相关的软件、数据准备等工作,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只有少数较大的企业成立了专门的空间管理部门,配备了相应的管理系统跟其他数据支持。
商品的卖场布置、货架陈列应该像商品基本信息、品类组织表一样,成为公司可管理的资产才行。这是这个行业发展的一个阶段,像国外的一些比较发达的企业,基本都有专门的部门来维护、管理这些资产,同时在根据自己企业的发展需要,不断完善、丰富这些资产。而国内很多企业的做法还停留在图片或者Excel绘制的棚割图的水平,文件管理都是问题,更谈不上资产管理。但是,有一个客观的事实不容忽视,那就是行业人才的紧缺性。靠人才支撑的扩张已经难以为继了,最好的选择是强总部,把总部这个“大脑”武装好,靠总部的智慧、经验制定相关政策、标准及商品布局、陈列图纸,“无损”地传递给门店执行层。逻辑上很简单,但是实施起来,这是个体系化的工程,现在这个时代,这个活还要靠人工去做的话就非常得不偿失了,这是系统能够自动化处理好的,很基本的问题。
综上,简单分析了商品陈列管理为什么需要软件支持的一些原因,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