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商报•超市周刊

超市周刊媒体专栏

公告

《中国商报·超市周刊》是连锁的专业报纸,其前身是《名牌时报·超市周刊》(于2000年正式创刊)。作为全国首家连锁专业周刊,本刊始终秉承服务于连锁业的宗旨,在关注连锁业趋势走向、报道业内新闻热点焦点、传播先进经营理念、介绍实用管理方法与技术、提升现代商业文明、促进商品供需双方合作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探索,并成为国内连锁业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平面媒体,同时也是业界沟通和交流的信息平台。 《中国商报·超市周刊》目前已与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及全国20多个地方协会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同时也是这些协会每年重大活动的指定媒体及日常信息的专业发布渠道。 《中国商报·超市周刊》具有丰富的专家顾问资源,广泛的连锁界企业家的人脉积累,以及成熟的行业市场化运作经验。基于以上条件,本刊拥有自己的市场专业培训团队,并在全国业内专家和学员的支持下迅速成长。 此博客为《中国商报·超市周刊》官方授权行为。

统计

今日访问:649

总访问量:3392493

“超国民”走了 “普通国民”小心

2011年01月14日

评论数(0)
□本刊首席记者  张苒
 
    从12月1日起,在中国内地投资的外企将被征收“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这是中国当前税制结构中实现内外税制统一的税种,同时也意味着30年来,中国以“市场换技术”,而给予外企“超国民待遇”的时代终结。
恭喜所有在华投资经营的境外企业终于摘掉了“帝国主义”的帽子,和中国老百姓自己的企业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中国也自此结束了过去近30年用“市场换技术”的发展方式,转而走向用“市场要技术”的时代。
   
    改革开放之初,中国面临外汇和技术的“双缺口”,我们采取的措施是:引入外国直接投资。由于当时中国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外资企业投资难度较大,会产生一些附加的制度性成本,所以中国为境外投资者提供了以税收减免为代表的“超国民待遇”政策保障。
    而三十多年来,我们伟大祖国在“越来越不差钱”的同时也发现,由于享受了过多的优惠条件,外企的经营成本比境内企业低廉很多,即使外企不努力提高生产效率、不在中国投入更高端的技术,在中国内地依然能较好的生存和发展。
    据江苏省商务厅的一份资料显示,江苏省利用外资80%左右集中在制造业领域,而这些制造业项目又多以加工贸易为主,研发母体、核心部件的配套生产大多在国外,转移过来的只是低端加工、组装生产。一位专业人士举例说,“我省是全球笔记本电脑生产基地,而一台在美国售价1200美元的笔记本,我们的加工企业获取的加工费只有35美元。”而这,并非中国希望的局面。
    感谢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感谢奥巴马的“封门”政策,终于让中国把“出口”从三架马车的老大位置拿下。对于“投资”和“消费”的迫切渴求,再一次让中国政府看到:充分让民间资本活跃起来、扶持本土企业才是当务之急。因此,外企不再享受“超国民待遇”是没的商量的,这外流三十多年的“肥水”也终于有一些流进了自家田地。
    此时,应该有无数的中国民营企业家在拍手叫好,但请大家不要忘了,取消“超国民待遇”只是没有“优惠”了,大家的地位和政策还是平等的,仅仅取消“超国民待遇”并不会让大量外资企出逃。近日就纷纷有外资企业表示:还会继续留在中国经营,只是会更改一下经营策略。简而言之,外资企业考虑的是综合经营成本,取消超国民待遇仅仅是增加的成本之一。而外资在中国削减成本的主要方式是廉价劳动力,并且中国腹地深广,只要交通运输足够便利就行了。内地廉价劳动力加上广阔市场潜力,以及全世界最听话的工会,外资留在中国的吸引力依然充足。
    与此同时,那些打算在中国长期发展的外资企业必将转移一部分具有技术优势的项目和服务进入中国,这也在另一方面对中国的本土企业提出了挑战。
    原有的经营和发展模式既然无法适用于外资企业,同样也无法适用于中国本土企业,产业升级和转型已经成为了未来数十年的大势所趋。如果还延续从前“价格优势”的思维定势参与市场竞争,终究还是会被“普通国民待遇”的外资企业打垮,“肥水”依然会流入“外人田”。
“普通国民”,同样不可小觑。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联商专栏立场。

联商专栏原创文章由作者授权发表,转载须经作者同意,并同时注明来源:联商专栏+chaoshizhouk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