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17:26
评论数(0)出品/联商网
撰文/林平
西贝陷入“预制菜”争议至今,最终选择以致歉信方式与消费者“和解”。
9月15日,西贝发布致歉信称,将尽可能把中央厨房前置加工工艺调整到门店现场加工,并于2025年10月1日前陆续完成相关调整。
具体而言,西贝所有使用大豆油烹调的菜品,调整为使用非转基因大豆油。多个儿童餐以及其他餐食调整为现制、现切、现炒、现烧、现串、现卤、现煮、现熬等。
西贝对给顾客带来的困扰和担忧表达歉意。此外,西贝还表示:“以后打明牌,做透明的西贝,彻彻底底向胖东来学习。”
01
事件核心是缺失了消费者视角?
就当下而言,公众对预制菜定义普遍困惑。消费者对预制菜的感知、预制菜行业标准乃至官方对预制菜的“定义”,不同群体在认知上都存在着相当程度的错位。
从西贝创始人贾国龙高调发声“西贝的门店100%没有预制菜”,到媒体、消费者视角的现场检视,其“100%没有预制菜”的定义,在公众舆论的角度,产生了相当大的动摇。
颇为“抽象”的是,贾国龙曾公开为预制菜站台,称“好菜全是预制出来的,预制菜是未来大趋势”。
对于上述表态,贾国龙称,此前自己确实发表过类似于“高级菜才预制”的言论,例如鱼翅鲍鱼等高级菜肴都需要长时间地预制,“预制就是预加工,但我们不是预制菜,国家对预制菜有严格定义。按国家的规定,我们没有一道菜是预制菜,做熟环节都在门店进行”。
以馒头为例,贾国龙指出,馒头是在中央厨房做熟的,在国家标准中,主食类和面点类是允许在工厂做,再到门店加热,它不属于预制菜。但在媒体现场探访环节中,西贝售价颇高的手工戗面馒头并非是其中央厨房生产,而是源自集采供应链,来自安徽的一家预制食品生产企业。
而从罗永浩的视角来看,其“呛声”西贝的目的,是希望国家尽早推动立法,强制饭馆注明是否用了预制菜。换言之,餐饮企业能不能用预制菜,经营者可以自己决定,但是要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在消费者对价格感知越来越明显的当下,消费者希望能实现价格与价值的对等。
正如人民日报所说,餐饮业发展,终究要服务于人。餐饮业发展,既要追求高效便捷,更要满足公众吃得安心、吃得明白的刚需。
在联商高级顾问团成员云栖居士看来,西贝事件表面上是关于预制菜标准的认知差异,实则揭示了零售与服务行业一个根本性问题:企业视角与消费者视角的严重错位。事件导致的直接后果是西贝线上订单大幅下滑,消费者用脚投票表达了他们的不满。
“西贝问题不在于是否合法合规,而在于没有满足消费者对‘餐厅现做’的心理预期。消费者前往人均消费百元以上的餐厅,期待的是厨师现场烹饪的‘锅气’和独特体验,而不是工业化生产的预制菜品,无论这些菜品是否符合国家安全标准。”云栖居士表示。
而缺失消费者视角的认知错位在零售和服务行业普遍存在。企业习惯于从成本、效率、标准化角度思考问题,而消费者关注的是价值、体验和情感需求。当两者产生冲突时,企业若不能及时调整视角,就会陷入“我们没错,是消费者不理解”的误区,最终付出市场代价。
02
商场到底能不能使用明火?
值得注意的是,为了保证后厨的正常运行,9月14日中午,西贝已发布通知,全国门店暂停后厨参观。这距离其宣布公开后厨参观,仅仅过了两天。
背后的原因不难理解,尽管受到舆情影响,但对于门店来说,需要保持正常的经营。
有西贝店长表示,后厨参观已经严重影响门店的正常营运,总部希望门店把精力放在顾客的堂食体验上,“不然现场太乱,也有就餐的顾客投诉,同时这也不符合食品安全规定,风险更大”。
联商网近期曾联系到一位西贝店长,他表示:“预制菜的定义争议确实存在,不做评价。对于门店来说,现在能做的就是踏踏实实接待好每一桌客人,服务好每一桌客人,把本职工作干好,比发什么声都实在”。
在西贝宣布暂停后厨参观的同时,还有大批餐饮店开启后厨现炒直播,有直播间同时在线9万人。有一种市场声音认为:“商场无法使用明火,开在商场的连锁餐馆只能用电磁炉,因此也难以做出新鲜的烟火气”。
但真实情况是这样吗?答案是否定的。
先看罗永浩的回答,他对网友进行了科普:“有些商场不能用,但很多都是可以用的,只是装修的时候审批手续更麻烦,费用更高。高档商场里也有很多是现做的新鲜菜”。
联商网联系到不少商场运营方人员,有一家商场负责人表示:“商场有一部分餐饮区域是有燃气的,可以用明火做中餐。不过也有不少楼层和区域是没有燃气的,只能用电。”
另外一家商场运营方则表示,商场完全可以用明火,基本上每个商场都有燃气功能。不过根据消防要求,商场地下室(负一、负二层)只能使用电加热,无法使用明火通燃气,地面都是可以通燃气。
不过对于餐饮经营者而言,燃气的开通并不容易。“商场整体燃气主管道一般都有审批和预留,麻烦的是单个小商户的燃气开通,由于涉及到燃气公司指定单位设计和施工,很多餐饮店选择了电加热,没选择燃气。实际上,不为消费者所熟悉的是,燃气的使用成本低于电加热成本。大型中餐都需要用到燃气,不然烧出来就差点锅气味。比如外婆家、喜禄、正哥等中餐厅在商场也都使用的是燃气明火。”该运营方表示。
实际上,餐饮经营者也会遇到经营上的矛盾点。对消费者而言,中餐如果不用燃气可能会没锅气。但对于餐饮经营者而言,全部现买现烧并不现实,缺乏较大的加工场地。为了提升效率,餐饮品牌一般是选择半成品粗加工过的食材。
“现在餐饮品牌大部分粗加工是在中央厨房,然后半成品到店,进行现场炒制,从而实现原料可控,味道标准化。监管部门对半成品粗加工食材十分严格,国家应该推进连锁化、集中粗加工,这样才能保障食品安全。”该运营方表示。
写在最后
实际上,从消费者的痛点来看,消费者不是不接受预制菜,而是部分商家打着现做现炒的幌子,却是“微波炉厨房”。以预制代替现做,却按照现做现炒的价格收取费用,侵害消费者权益。
此外,目前“预制菜”缺乏较为明晰的概念界定,亟待厘清。这场由预制菜引发的行业讨论,或许正推动着餐饮标准化与消费知情权的边界重塑,而西贝仍需要不断完成公众信任的重新构建。
谈及西贝事件带给行业的启发意义,云栖居士认为,零售企业必须认识到,国家标准只是底线,用户标准才是天花板;合规只是基础,体验才是竞争力;企业视角只是起点,消费者视角才是终点。那些能够真正站在消费者角度思考,将用户体验融入组织DNA的企业,将在新一轮消费变革中获得持续竞争力。
一个优秀品牌的建立需要十年甚至数十年的苦心经营,而信任的坍塌却可能在一夕之间。从西贝这封致歉信来看,是含有诚意的,也是这家企业对于此次预制菜风波该有的态度。
而对于餐饮企业而言,经营的不二法则永远是提供好的商品和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