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6月01日
评论数(0)壹
孩子们写起了诗歌。
小学三年级的梓钿,写了一首春天的诗。
花开了,蜜蜂去采蜜,看来花很香。
草从土地钻出来,看到了新世界。
鸟在空中飞过去,去到新的家。
大树高大挺拔。
春天的小草像眉毛。
春天的大树像小手。
春天的花像眼睛。
梓钿就读于广东省潮州市潮安区文祠镇上荣中心学校。青年诗人杜绿绿受邀到学校给孩子们上阅读课。在课堂上,她带着孩子们学习现代诗,一起朗读英国诗人济慈的《雏菊的歌》。在杜绿绿的鼓励下,孩子们就以春天为主题,写下自己眼中的春天。
梓钿只花了几分钟就完成了作品。杜绿绿读完梓钿的诗后,觉得小朋友的诗真诚、有灵气。
诗人杜绿绿为孩子们上阅读课
这所学校地处潮汕凤凰山南端。学校的大部分孩子是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学校有个13岁的孩子,通过书上文字想象着山外的世界。她会背下那些关于风景、气候、建筑的句子,留意句子的语法结构。她没见过雪,但她知道,冬天一下雪,北方大地就穿上了一身雪白的大棉袄。读完老舍的散文,她知道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是响晴的,下小雪时最妙。
孩子们想了解外面的世界,想看书。老师们也着急,孩子们课外阅读量少,词汇匮乏,写作文时磕磕碰碰。这两年,校长为了改善教学环境,列了一长串清单。教室门、灯光设备都在修修补补中弄好了,但花钱的地方太多,购置新书的计划一直没实现,图书室里的图书多年来极少更新。
5月3日,拼多多“为你读书”公益行动来到了凤凰山。青年诗人给孩子们上课。孩子们写诗。拼多多捐赠了2000多册新书,还购置书架,重置图书馆。《呼兰河传》《骆驼祥子》《童话山海经》等一批新书进入了书架。
还有一个孩子,写了一首夏天的诗。
夏天,夏天是什么?
不是热的吗?
夏天可以吃冰棒,
夏天可以去玩水,小孩子下水要戴游泳圈。
夏天要多喝水。
夏天要多吃饭。
这个孩子是陕西省渭南市白水县许道小学的学生。他学习成绩一般。在学校举办的写诗活动上,写了这首小诗。班主任拿着他的诗歌给校长看,给到场的作家看。作家读完,说,这是今天最好的一首。孩子转过身,抹了抹眼泪。
5月底,拼多多“为你读书”公益行动来到了许道小学。
拼多多带来了一批图书以及足球、篮球等体育用品。诗人、当代艺术家坚持春天讲了一堂关于诗歌的课,向孩子们讲述诗是什么,以及人为什么要写诗。
孩子们的创作灵感被激发,创作了诗歌作品。稍后,学校举办了一场朗诵会,会场就在教学楼后边,那里郁郁葱葱,视野开阔。“小诗人们”朗诵起诗歌作品。现场还有受邀的乐队歌手,将“小诗人们”的诗歌谱成曲,用吉他弹唱起来。
诗,化作童声,化作音符,在流动。
许道小学坐落在山脚下,学生都是山下村庄里的留守儿童。家庭普遍一般。校长刘永勤说:“人人都生活在同一个世界,但事实上每个人眼中的世界是不一样的。这里的孩子眼界狭小,几乎没有看见过外面的世界,不善言语,羞赧胆小。这里的孩子眼中的世界是平面的。要改变这种现状,我们许道小学就要尽力多让孩子读书,这样可以给孩子打开外面世界的窗,让孩子们充实,让孩子们高贵,让孩子们优秀。尽管他们长大后可能依然粗缯大布,但他们腹有诗书。这就是我们坚持阅读的动力。”
写诗活动是将希望的种子播种在孩子心里。
“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当他遭受不如意,受到不公正,对自己没信心的时候,或许种子会长成像活动现场的大松树一样,为他遮蔽出一片阴凉。”刘永勤说。
贰
英国作家依尼诺·法吉恩写了一首《什么是诗》。
什么是诗?谁知道?
玫瑰不是诗,玫瑰的香气才是诗;
天空不是诗,天光才是诗;
苍蝇不是诗,苍蝇身上的亮闪才是诗;
海不是诗,海的喘息才是诗;
我不是诗,那使得我
看见听到感知某些散文无法表达的意味的语言才是诗;
但是什么是诗?谁知道?
孩子们长了触角,捕捉到万物的流淌,内心便生成一幅幅图景,诗歌便让万物现出原形。他们的触角,敏锐、单纯、好奇作祟,能指出皇帝的新装,照出大人的傻,也能让自然显灵,于是,小草是眉毛,大树是小手,花就是眼睛。
他们充满幻想,天马行空,即便在成年人眼里往往会被当成稚嫩。等孩子长大成人,想象力帮助他们体察他人感受,这便是爱的来源。
诗意与文学来自想象力。
知名的作家余华,在革命年代对阅读如饥似渴,但很多书在人群里传来传去,缺页少纸,大多都没了结尾。他晚上睡觉前,就在脑子里为这些故事编结尾,编的不好,就重新编。余华说:“当我还没有成年的时候,我已经开始在训练自己的想象力,这对我以后成为一个作家有很大的帮助。”
想象力,需要天赋与刻意锻炼,也需要外界的鼓励、引导与呵护。
从2021年4月开始,拼多多便开展了“为你读书”公益行动,它联合地方政府、主流媒体、作家等,先后来到四川、湖北、新疆、青海、贵州、陕西、安徽、云南、甘肃等地的山区中小学、特殊学校,为孩子们捐书,和他们一起读书。
孩子们在阅读捐赠的新书。摄影 张启国
行动的内容之一,便是作家与孩子们一起,讨论诗歌、文学、美与长大。
还是在5月份,知名作家、评论家刘诗伟与拼多多一道,来到湖北省十堰市竹山县柳林乡中心学校。学校位于秦巴山区腹地,孩子们需要翻山越岭去上学。“从来没见过作家,没想到有一天作家能来给我们上课。”一个学生说。
“语文和文学,有什么区别?”“怎样才能把文章写好呢?”“学生们最初学写作的常见问题是什么?”这都是孩子们的问题,有些孩子把作家的解答记在了好几页纸上。
在去年,就有多位作家与拼多多一起,来到中国的乡村学校。
鲁迅文学奖得主雷平阳到了云南大理州洱源县一所小学。孩子们从一年级就住校,从家里背来米和柴火。他分享了自己贫穷时读书的经历,勉励孩子多利用图书了解外面的世界。
一个孩子画了一幅画,画里有火箭、宇航员,“我想知道太空长什么样子,是不是真的有外星人”。雷平阳对他说:“到天空去,到无限的远方去。”
作家走走到了湖北的恩施市新塘乡双河小学。她带着孩子们集体阅读《我与地坛》,让孩子们拿起笔,想象着与作者史铁生对话,并写下对未来的想法。她鼓励孩子们写下自己的故事,勇敢表达。
拼多多公益行动走近青海的德令哈一所学校。这座小城因海子的“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而出名。学生们在活动上,读起了泰戈尔、艾青、海子。
拼多多“为你读书”公益行动一直在进行。截至目前,它已经累计捐赠图书近20万册。
“要真正扎下去”,拼多多负责人说,每一张给到具体中小学的书单都经历了增删,每一步长途跋涉都经历了高铁换大巴甚至非机动车的遥远路程。
“捐赠行动的每一张书单,都会请教教育界人士、作家及文化界人士的专业意见,每一所偏远地区中小学获得的捐赠书目,都是项目组根据被捐赠学校的具体情况精心挑选的优质正版图书。” 拼多多相关负责人表示。
在中国的基层山区,拼多多日拱一卒,点燃阅读之火,为孩子的未来,铺那么小小的一段路。
叁
拼多多捐给孩子的图书中,有两本我特别喜欢。
一本是圣-埃克苏佩里的《小王子》。它是儿童短篇小说。小说开头,一个六岁的孩子受到一幅画的启发,就画了一幅画,那是蟒蛇正在消化它吃掉大象的画。但大人们总说,他画的是个帽子。这部小说以一个孩童的视角,审视了成年人里空虚、盲目、稀奇古怪与孤独的生活。
一本是毛姆的小说《月亮与六便士》。它讲述的是一个事业有成的中年银行家,为了自己的绘画梦想,离家出走的故事。他说,他必须画画,就像溺水的人必须挣扎一样。我喜欢这个书名,也憧憬着书评人对书名的解释:满地都是六便士,而他抬头看见了月亮。
这两本书,放大了成年人编织的意义之网所形成的迷宫,会让我们稍微想想自己为何活着。在当下,它们更像是精神避难所,更像引导人思考生命本真的童诗。
去年,我看到一张拼多多捐赠的现场照片,一个孩子捧着《月亮与六便士》。孩子们收下了书,读起了诗,看到了月亮。愿他们长大时,头顶始终有一轮明月。
凉山州民族中学学生正在翻阅受赠图书 摄影/王云
其实,从某种意义上,拼多多是在用“六便士”,让偏远乡村的孩子乃至更多的中国人,看到“月亮”。
从去年至今,拼多多连续举办了三季“多多读书月”活动。它用上亿的读书基金,去补贴出版社以及图书公司。在刚结束的第三季活动上,补贴力度以及参与活动的出版社、图书公司数量均超过从前。
诺贝尔文学奖、茅盾文学奖、雨果奖、国际安徒生奖、美国普利策奖等诸多国内外优质图书都在拼多多的补贴范围内。它与作家携手,发起了“众声创作者计划”,目前已有麦家、余秀华、周国平、刘子超等一批知名作家和新生代作家入驻。拼多多专门投入资源,将他们的作品推向大众。
今年4月,拼多多基于前两季“多多读书月”活动的消费情况,发布了《2021多多阅读报告》。
报告显示,广东、山东、河南位列“拼书”订单量最多地区排名前三甲。而在“拼书”订单量同比增速最大地区中,辽宁、上海、北京排名前三,西藏、广西等跻身前十。
在两季“多多读书月”活动期间,来自农村地区的图书订单量、图书交易额同比增长超过154%,来自乡村中小学的图书订单量、图书交易额同比增长超过 110%,来自160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的图书订单量、图书交易额增速均超过123%。
经济发达地区与农村地区的消费者对图书都有着旺盛的需求。而来自偏远地区的图书订单量、图书交易额的增长趋势则更加明显。
还有一项值得注意的数据。在第二季“多多读书月”中,95后读者订单量同比增长62.5%,00后订单量同比增长58%,来自全国各地的年轻白领、大学生群体正在成为“多多读书月”的消费者。
这是实实在在的知识普惠——利用商业的力量,推动更多平价优质正版图书进入寻常百姓家的书架。
去年底,拼多多对“众声创作者计划”进行调整,将更专注于社会公益责任建设,并邀请加入该计划的作家参与“为你读书”公益捐赠行动,为偏远山区的孩子带去阅读和知识。
“为你读书”公益捐赠行动会继续走进偏远山区学校。很多很多的孩子,将会在人生中第一次见到作家,并跟他们交流。
真好。
惠特曼在《草叶集》中写道:
有个孩子天天向前走,
他第一眼看到哪样东西,他就成了那样东西,
那天,或那天的某个时辰,或在许多年里,
或年复一年,那样东西成了他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