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6月30日
评论数(0)联商专栏:零售行业工作辛苦是整个行业的共识,业绩压力大,顾客越来越挑剔,生意越来越难做,越是节假日就越忙碌没有陪而伴家人的时间,这都是零售业从业者内心的痛。
我见过这样一群零售人,我和她们在一起的时候,发现她们发自内心地感觉到幸福。她们是谁?高收入的零售高管?钱多事少离家近?都不是!她们是门店一线的员工,收入不高,工作辛苦,还要面对挑剔的顾客,但是我却能感觉到她们内心的喜悦和幸福。
她们是一群80末90初的女孩,在一家业绩较好的门店上班。虽然在外人看来她们的工作辛苦,工资也并不是很高,但是她们自己却从这份职业中找到了自己的认同感和价值感,并且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善了自己的经济状况。我和她们聊天,她们说对于现在的工作很满意,因为门店业绩不错,底薪+提成她们每个月综合收入很可观,再加上遇到双11这样的大促,又能拿到一大笔奖金,公司交五险一金,并且有年假和工龄补贴,做一休一,虽然一天站下来很辛苦,但是想到第二天可以休息就有了动力。她们其中几个还买了房子,虽然面积小,位置偏,但是不影响她们在这个打拼的城市有了一个自己的家的幸福感。
反观我自己,年龄和她们相仿,承担的社会责任没有她们大,上不用赡养父母,下不用养育孩子,工资比她们高,工作比她们轻松,而我的幸福感却没有她们强。我时常会为生活中的问题而焦虑,也会为工作中的不顺心而烦恼,更会为一篇文章鼓吹的你的同龄人怎么样而烦躁。在我的思维里是工资上涨的速度赶不上与日俱增的消费欲望,存款赶不上房价的速度,同龄人都已经出类拔萃,这种时不时冒出来的焦虑,剥夺了我感知幸福的能力。
所以,幸福其实无关乎行业,而关乎于一个人感知幸福的能力。
第一种是要对自己生活现状的认同;
门店这群女孩对自己生活现状很认可,她们不和同龄人去比较,也不和生活优越的人去比较,她们认可自己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善了自己的现状,比原来的自己的生活状态有了很大的进步。她们满足于这样的生活,就是所谓的知足者常乐。对生活现状的认同,不意味着止步不前,而是不再横向比较同龄人,而是纵向比较自己的成长进步,生活状况的提升。
第二种工作对于自己的认可,在工作中取得的成就感;
她们的工作就是为顾客提供服务,最终完成销售业绩,对于她们来说每一单的成交就是幸福感的来源,每一天业绩的达成就能得到精神和物质上的双重奖励。她们努力工作,工作也努力回报她们。她们经常会为自己做成了一个大单而高兴,而门店业绩指标的设立也在于她们跳一跳就能够得到的地方。所以她们为每一单,每一天,每一个月的业绩而在努力,在顾客买单的过程中感受到了自己工作的价值和意义,也就是所谓的成就感。反观哪些业绩达不成的店铺,销售做不好的店员,她们就会很焦虑,会不断对自己我进行肯定。每天睡到自然醒看似是每个人的终极追求,但是真正实现每天睡到自然醒以后就会感受到无所事事的空虚和无聊。
第三种幸福来源于自己的社会价值;
她们通过努力工作,得到了工作给予的回报,工作回报支撑她们可以为自己的父母、孩子提供更好的生活。她们都是社会的小角色,她们的社会价值并不是和大人物一样为推动社会进步做出重大决策。而是承担了自己的社会责任,为自己的小家庭做出大贡献,正是千千万万这样的小家庭的贡献,社会才在不断进步和发展。人是社会的人,只有在社会中实现了自己的价值幸福感也会随之而来。
这三种幸福感其实和行业无关,再是轻松高薪的行业,也有大把感受不到幸福的人;再也含着金汤勺出生的富二代也有很多不开心的人;再是艰辛的行业,还是有人能苦中作乐,为每一次的提升而感受到幸福。说零售一线员工辛苦的,感受下万达跳楼女高管的压力,看着高管们实际执行工作很少,衣着光鲜,收入丰厚,但是往往职位越高承担的压力也就越大;说零售行业辛苦的,感受下医患矛盾尖锐,医生日夜操劳的辛苦;说医生辛苦的,感受下程序员为了确保项目上线,通宵达旦的辛苦。幸福不幸福并不是因为行业,而是因为个人是否具备了感知幸福的能力。
文章结尾推荐一个课程《哈佛幸福课》,这是一个比较系统的讲解如何感知幸福的一堂课。课程里有一个主要的观点,感知幸福的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和其他技能一样,都是需要通过学习而习得的。这堂课的另外一个名称是《积极心理学》,从课程的名称来看,面对问题要有积极的心态是感知到幸福的关键。这门课程深入浅出地把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做了很多解析,很值得一看。
编后语:零售业是一个古老的行业,从业者繁多,门槛低,竞争压力大,加班出差是常态,同时,零售也是一个传递幸福的行业,得到顾客一个肯定和微笑就很欣慰。《联商网》特别策划“幸福是什么”,一起来关注行业人的幸福感,看看他们眼中的幸福会是什么模样?
(来源:联商专栏 胡柯柯,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