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默
在北京看雪
事宜联络:liuerbai2014@163.com
今日访问:15565
总访问量:61012575
2022年06月15日
评论数(0)出品/联商专栏
撰文/联商高级顾问团成员柳二白
传说中沦为泡面神器的Kindle,扫清了最后一道成为真正泡面神器的障碍:从现在起,Kindle相关业务逐步退出中国市场,2023年6月,将停止中国电子书店的运营。2013年,Kindle进入中国市场,明年是十周年,这个本该值得好好庆祝一番的年份,Kindle却黯然离场。
Kindle关店的消息一出,立即引发议论热潮,关注度空前高涨。本有些销声匿迹的Kindle凭借撤出的消息冲上热搜,这对Kindle,不知是不幸中的幸运,还是幸运中的不幸。
Kindle的开机画面是一个男孩坐在大树下阅读,这多少让人有些畅想,想像那是自己,或是理想中的自己。随着电子书的停运,这种想像变得遥不可及。Kindle这一路走来,培养了重度用户,有的人买了几千本书,拥有几个Kindle,但更多的是游离用户,或者放弃用户。许多人手中的Kindle长期闲置,被人调侃成了泡面神器。
Kindle做对了什么,又做错了什么。
体验与服务孰轻孰重
Kindle的服务得到了许多人的称赞。我也是其中之一。有一年,我在PC上使用Kindle遇到问题,给官方指定邮箱发去邮件。可以想像,这个庞大的如巨型机器一样的公司,每天要处理的事物庞杂得不胜玫举,如大海中一滴水一样的客户邮件大概率不会得到回复。我本来没报希望。但几天后,我收到了邮件回复,工程师细心地给予指导。几天后,又发来问询邮件,问是否解决了问题。仅这一点,就让人好感倍增。
还有一个网友分享了一件事,他新买的Kindle不小心碰坏了边角,他发去求助邮件。客服打电话说,仅需说明这个Kindle是原箱损坏,就能为他调换一个。他按要求办了,得到了一个99%新的机器。还有人经常为发票的事提出各种要求,客服都耐心解决。
服务为Kindle赢得了良好的口碑,获得用户的好感,但Kindle却忽略了客户体验。在互联网时代,深谙体验的消费者,对体验的要求登峰造极。
在这方面,Kindle有许多硬伤。从电脑向Kindle传电子书,手续繁琐得必须下很大的决心才能开始。在Kindle上看PDF文件,也是个噩梦。如果不转换为Kindle接受的格式,原文件不忍卒读,如果转换成为Kindle格式,你会怀疑你的阅读能力出了问题,经常莫名其妙的出现空格、吃字,根本不能顺畅地读完一篇文章。
在这个快速的时代,Kindle有一些固执的慢。每打开一本新书,都需要耐心地等一小段时间,直到书本的右下角变成“对勾”,才缓慢地打开,每一次翻页,会有一个小停顿。我以为是机器的问题,换了一部新机器后,仍是如此。Kindle在磨练读者的性子。大部分读者在无缝隙无时间差的体验包围下,变得急不可待。Kindle的慢消磨了读者的耐心。
电子书本身也有自带的体验硬伤。比如前后对照看不方便,不能用手感触一本书的厚度,不能随意地翻阅,这让不少读者在纸质书与电子书之间徘徊。
在这个体验至上的时代,服务虽然不可或缺,但体验却是必不可少的利器。一个产品如果不顾及客户的体验,前途让人堪忧。自2013年Kindle进入中国后,前几年每年都保持两位数的增长,2016年,中国成为Kindle最大的市场,2018年,中国售出了百万台Kindle,但在2021年底,Kindle的天猫旗舰店却悄然关闭,京东店也大面积缺货。
与Kindle的式微相对照,是中国数字化阅读的崛起。据统计,中国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从2013年的50.1%上升到2021年的79.6%。在今年4月公布的《2021年度中国数字阅读报告》中,电子阅读是关键词之一,据统计,Z世代中偏好电子阅读的人达到了96.81%。中国电子阅读市场大有可为。
不仅在中国市场,在美国Kindle也不容乐观。2014年,美国的阅读设备统计数据,有32%的人拥有Kindle,但到了去年年底,这个数据下降到了19%。
是缺点打了败了优点,还是优点完胜了缺点
现在,一部手机就是随身携带的书房。手机的功能越来越多,它替代了钱包,替代了取款,替代了音乐播放器,替代了电视,手机还是一部阅读器。手机像一个万花筒,功能繁博。
Kindle的功能却始终如一——只能看书。它没有彩色屏,不能接受各种信息,它所营造的是沉浸式读书氛围,拿起Kindle,不用担心各种信息的侵扰。这种单一性,是Kindle的优势,也是一种缺憾。许多人喜欢Kindle营造的这种氛围。在碎片化时代,沉浸地阅读,变得可望而不可及。
但也有人表示了不同意见,他们希望设备能更加多元化,更具包容性。Kindle显然不认同这种方式。Kindle封闭的系统,打造了更为安静的阅读空间。
Kindle的劲敌之一是手机。许多拥有Kindle的人,也在渐渐抛弃它,转向手机的阵营。毕竟如果只带一台设备出门,手机是必选。这让Kindle的处境极为尴尬,它的目标用户越来越狭窄,本来坚持阅读的人就少,买阅读设备的人更少。手机功能日臻完善大行其道之时,Kindle则呈衰微之势。在与手机的争夺中,Kindle并没有用无与伦比的功能说服用户。
在Kindle上的阅读感受无疑是好的。它的水墨屏不伤眼、不费眼,长时间读下来,并不会有看手机屏的酸涩感。在Kindle书店购买的电子书,完美的排版和字体设计,让阅读更顺畅。
2014年,Kindle团队分享过他们做电子书的过程。每本电子书,“都要经过三次识别,四次校对,三次组版,四次复查”,他们还专门复制了一款华文字体,经过了十三次修改,字体变得更美观好看。在Kindle上的每一本书电子书都经过了千挑万选,保持了书籍原貌。Kindle严苛的做书过程,体现出他们对书籍的最大尊重。但这份严苛,对“浑身是伤”的Kindle来说,实在有些微不足道。
Kindle的坚守与执拗,一方面让人肃然起敬,另一方面又哀婉叹息。作为读者,为它的坚持而赞赏,也为它的执拗而唏嘘。
情怀可贵,现实残酷
Kindle把读者存书的地方叫图书馆,微信读书叫书架。比起书架,图书馆更宏观博大,博尔赫斯也说,“天堂就是图书馆的模样”。虽叫图书馆,但Kindle可供读者选择的图书资源并没有那么多,还日渐稀少。一些译作,提供的版本也不多。2018年,Kindle的线上图书资源是70万本,那一年Kindle在中国卖出了百万台,那是Kindle的高光时刻,是它在中国市场的峰值。
Kindle的图书主要集中在文学小说、人物传记、历史学科等,对时下流行的网络文学没有涉及。但对一些读者来说,网络文学是茶余饭后的重要调剂,这也让Kindle失去了一部分读者。
原来Kindle的阅读器是一枝独秀,现在阅读器有太多的选择项:科大讯飞,华为,Boox、ireader等,微信读书也推出墨水屏阅读器,还赠无限畅读的年卡。在汹涌的竞争面前,Kindle显得毫无还手之力。或者,他们并没有做好准备面对竞争者。
Kindle的强大对手之一是微信读书,微信读书脱胎于微信,自诞生之日起,就带有强大的社交基因,通过与微信的串联打通,微信读书自带社交属性,用户达到2.1亿,许多人把ipad和微信读书视为“黄金搭档”。微信读书在推广期推出了许多无限次阅读卡,而Kindle要想无限阅读需要定期充值交费,Kindle的会员最多每次只能借阅十本书,稍稍严苛的条件让Kindle会员处于下风。而一些经典书籍,则不在会员的借阅范围内。
更重要的是电子书的价格。国内纸质书价格不高,促销活动不断,相较之下,更把Kindle的电子书比得毫无性价比。上周我在Kindle书店购买了一本安妮.普鲁的书,价格是21元多,而同期当当同版本的价格是24元多,差距很小。
电子书应以价格低和携带存储方便取胜。在中国市场,Kindle上的书价居高不下,比纸质书没有明显的价格优势。杰夫.贝索斯曾放言“让卖纸质书的人都失业 ”,而现在,卖纸质书的人没有失业,Kindle的中国员工却可能率先失了业。
所有的商业经营都应因地制宜,根据市场变化做出适当调整。如果偏离市场太多,坚守可能变成执拗,优势可能转为塌陷,口碑要沦为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