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6月17日
评论数(3)自1929年雷利提出“零售吸引力法则”之后,商店选址和商圈的划分逐渐成为了零售业研究的重要部分。假设在某一市场地域(二维空间内的扩展),消费者的居住地是任意分布的。其次,在同一地域的一些地点分布着任意规模的零售设施,图中各种形状的阴影部分表示零售设施的位置,面积表示规模大小。消费者为达到零售设施必须旅行的距离不一定是各自位置的直线距离。图中线条表示主要道路网(黑白相间的线条表示为铁路),近似于街区距离。
说明:a、圆圈为消费者居住地,圆心表示居住地区的中心,圆圈大小表示消费者人口的多少;
b、一块阴影不一定只有一个零售商店,也可以表示整个商业区,阴影面积表示零售设施规模的大小;
c、英文字母表示某一零售设施,阿拉伯数字表示某一居住区;
(一)零售企业选址问题是已知消费者人口分布和竞争企业的配置,选址能使本店利益最大的选址点。假设某一新的零售企业想进入该市场地域(仅图中可见部分),如果该企业经营便利品(指日常生活必需品)该怎样选址?如果该企业经营选购品(指非日常生活必需品)该怎样选址?
(二)具体设定商圈的方法有哪几种(最少答出两种)?并指出具体设定商圈的方法的优劣。
(一)答案:(该题是考考生的分析能力和统筹能力,答案核心是在已知消费者人口分布和竞争企业的配置,选出能使本店利益最大的选址点)
1、在该市场区域情形下,如果该企业经营便利品,第一选址自然是人口集中的地区,但不能仅据此决定选址点(如果只按人口集中度论述0分)。图中的居住地6和10人口较多,但同时竞争零售设施也很多,所以进入后很难获得足够的市场份额(如我司S708鱼峰店的情形)。相反,人口比较少,竞争也比较少的居住地5,才是开设适当规模店铺的最佳选择,因为居住地5可以有机会吸引居住地6的人流,居住地1、2和4人口腹地较小,居住地7和10竞争过于激烈,居住地8交通不太方便(如没有做原因解释只得一半分)。
2、在该市场区域情形下,如果该企业经营选购品,竞争企业的存在并不一定仅仅产生负面影响。因为部分选购品(时尚性强的服饰、家具和家庭装饰用品等)只有累积规模超过一定水平后(包括竞争店铺在内),才会产生集客能力(这点为得分关键点)。单纯看消费者人口分布,不一定能确定这种商品的合适选址。(此点的答案不是唯一的,如果考生认为某一居住地为最佳选址点,必须说明将该处的零售设施假设为经营与自己企业相类似选购品的店铺,并解释该类型店选址的集客问题)
(二)答案:1、机械式设定商圈。以零售设施为圆心,徒步7分钟内为半径画出1级商圈,15分钟内为半径画出2级商圈,即利用以零售设施为圆心画同心圆的方法规定商圈。该方法简单方便,但没有考虑竞争关系和人口分布,只是机械地设定商圈,实际中使用意义不大(但目前在国内零售业,最流行的却是该方法)。(只要大致说出以零售设施为圆心画同心圆的方法规定商圈即可得分)
2、以占有率来设定商圈(该方法的理论依据是阿波巴姆的“零售吸引力强度”)。在零售设施周边的消费者居住地中,自家店铺的占有率50%以上的集合为1级商圈,占有率25%-50%的区域集合为2级商圈。该方法的划分相对复杂些,但有利于区分对待店面的重点顾客商圈(只要大致说明以占有率划分商圈即可得分)
3、优势商圈(该方法以匡威分歧点公式为理论依据)。以某零售设施具有竞争优势(相对于其他竞争对手)的消费者居住地的集合为该零售设施的商圈,即在特定零售设施周围居住地区域中,发现自家店铺占有率最大的区域,将这些区域的集合叫做商圈,这种商圈叫做“优势商圈”。这种方法的划分比较复杂,并且难于掌握,但是该种划分方式有利于零售企业针对性进行营销努力(尤其是广告、促销活动)的对象来认真考虑的地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