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03月03日
评论数(2)食品安全问题今年异常被重视,很少在媒体上传出有质量问题的红牛饮料也难洁身自保。问题不是没有,而是没查。一调查一检测,食品企业的毛病缺陷都稀里哗啦奔流而来了。红牛是年初拿来被喂刀的,杀鸡儆猴。
一负责父亲因为担心孩子考试期间喝太多红牛饮料影响健康,竟“找到了相关部门了解情况”。对很少出现质量问题的红牛竟如此强烈质疑,这种行为本身也是很招人质疑的,疑似竞争对手在掌握了十足证据后所点燃的导火索,而火如果是从消费者群体中蔓延开来的,这桩公案就是“纯属意外”,影响力也会出奇的大,而宣扬成本几乎等于零,稳赚不赔,杀牛于无形。
而之后发生的事情更加顺理成章,“哈尔滨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在对红牛进行查证的过程中惊奇发现,红牛饮料罐体配料表及食品添加剂的标注和有关文件的批文并不相符,配料中含有国家不允许在维生素功能饮料中使用的人工合成色素胭脂红,等等诸多问题。”这段光明网转载自黑龙江广播电视台的文字迅速接力般传播开来,到现在众所周知,街头巷尾议论纷纷,披露已经完成。
真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一个父亲的担心牵扯出了一个大企业长久以来半明半昧的内部生产逻辑。事出两天后,10日下午,红牛公司特意在官方网站上发表声明,否认红牛饮料存在标注成分与国家批文严重不符、执行标准和产品不一致等问题。中国之声记者采访了中国红牛维他命饮料有限公司消费中心负责人梁洪。梁洪在解释红牛涉嫌违法添加食品添加剂有这么一段话,复制在下面,以供观瞻。
“因为1997年我们申请的保健食品批件,国家卫生部批的,当时的要求是对产品的主要原料,在产品证书上进行标注,那么它所提出的其他四种其实是红牛的非主要原料,但是这四种非主要原料我们也进行了后期的一个申请,我们是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有提交,但是黑龙江那里没有看到。记者也通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网站的数据查询发现,红牛R维生素功能饮料(牛磺酸强化型)中明确标注含有上述四种成分,并且在2001年12月10号已被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
这段话其实疑点重重,左遮右掩,笔者下面就略微分析一下。
一、主要原料还是非主要原料的疑点。一种原料在红牛饮料里算主要还是非主要,是依据什么决定的,纯粹的成分含量比例么?还是该种原料是否直接决定红牛的某种功能性?这是首先要搞清楚的,梁洪却没有说清楚。很显然,如果咖啡因等刺激神经的原料加入饮料,不管含量有多低,只要能够引起人体神经兴奋反应,那就不能把它归为非主要原料。而红牛作为自称功能饮料或者保健食品其首要功能就是抗疲劳。
所以企业单方把能生成安纳咖的咖啡因和苯甲酸钠列为非主要原料而逃避检测,其实是企业避重就轻的一步险棋。或许正是利用了当时食品生产法规的漏洞,到现在还没主动纠正过来。
二、果味型功能饮料还是维生素功能饮料的疑点。“哈尔滨市食品药品监督局一分局副局长刘连军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红牛饮料标注的执行标准,经查证为果味型功能饮料,但是果味型功能饮料定义是,果汁含量达不到水果饮料基本技术要求的普通饮料,而红牛饮料并没有果汁,它属于维生素功能饮料。执行标准和产品不一致,按照相关规定,应当立即停止经营。”(来自光明网)
巧合的是根据我国《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GB2760-1996)规定:人工合成色素胭脂红可用于高糖果汁(味)或果汁(味)饮料、碳酸饮料等最大使用量0.05g/kg;
以上,很容易让我们以坏意来揣测红牛,假借果味型功能饮料的幌子来获得使用人工合成色素胭脂红的合法性。
三、敏感的四种成分到底有没有获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的疑点。
“但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网站上,记者查询到的红牛生产批文中,并没有柠檬酸钠、苯甲酸钠、咖啡因、香精四种成分。”
“记者也通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网站的数据查询发现,红牛R维生素功能饮料(牛磺酸强化型)中明确标注含有上述四种成分,并且在2001年12月10号已被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
以上分别是光明网的披露和梁洪对此的回应。回应显然在玩文字游戏,因为这是两个完全可以同时成立的事实。记者验证的是市场上最常见的红牛维生素功能饮料没有获得生产批文的事实,而梁洪说明的是红牛R维生素功能饮料(牛磺酸强化型)标注四种成分并被批准的事实。
红牛维生素功能饮料和红牛R维生素功能饮料(牛磺酸强化型)是不同产品,而消费者投诉的正是没被批准的红牛维生素功能饮料,光明网有图为证,此不赘述。
四、保健食品还是功能饮料的疑点。梁洪曾解释,在中国大陆的红牛产品属于保健食品,含有咖啡因、牛磺酸等成分无可厚非。前半句在理,因为红牛维生素饮料在大陆获得审批合法的保健食品,但咖啡因、牛磺酸等成分的添加是否是保健食品的特权还有待官方解释。这是其一。其次,红牛维生素饮料瓶身赫然提示“维生素功能饮料”,并把红牛放在饮料架上买是否是在一再淡化保健食品的真实身份呢?其实保健食品首先当然是一般食品,是一种饮料自然无可厚非。可消费者意识到红牛是保健食品,喝起来心情还会如喝饮料那么轻松么?
把生产按照保健食品标准,销售时候却又迫不及待挤入饮料大堆中来赢得最广泛的消费群体本来就是商家惯用的伎俩。
(联商网高盼盼/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