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跃龙

闫跃龙

公告

在通信知名媒体工作超过6 年,担任总编;在京东工作超过5 年,
对互联网、通信、IT 等行业有深入了解和独特观点。擅长撰写深度文章、评论文章,文章不
仅传递观点,而且还能让读者获益。

文集

统计

今日访问:12298

总访问量:15104661

一针见血!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道出新基建的三大误区

2020年09月29日

评论数(0)

9月23日,由人民日报社指导、人民日报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和华为公司联合主办、上海市发改委协办的新基建新经济高峰论坛举行。在新基建如火如荼的背景下,这个云集产业链各方角色的城市峰会具有特殊的意义。


值得关注的是,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在峰会上讲述了对新基建的看法,尤其是针对数据中心、智慧城市、AI的发展,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其中的发展误区。

数据中心不要一哄而上

针对数据中心,徐直军鲜明地亮出了自己的观点,“大家不要一哄而上都去建数据中心,有些数据中心将来根本没有投资价值。

他表示,这个数据中心指的是云计算的数据中心,建设的时候要讲究条件,比如建设地的温度、地质条件、和服务用户的距离等,还要关注最核心的要素,如用电成本等等。而且,对于政府来说,每个省建一个数据中心就够了,即使考虑到实际情况,每一个地市建一个数据中心也足够了。“我们不需要每个区每个县都建数据中心,因为数据中心要强调它的共享,强调它的规模效益,强调它的集约效益。

笔者认为,在此时此刻,徐直军说出这样的实话值得点赞。纵观各地,的确数据中心的建设有一哄而上的过热情况。这样带来的问题是显而易见的,一方面,盲目跟风式建设,很容易考虑不周全,导致不能很好地满足实际应用需求,导致“重减轻用”;另一方面,数据中心目前的趋势是高密化、模块化、智能化、绿色化、弹性化,如果一哄而上,建设出来的数据中心很大概率是没法面向未来,导致投资的浪费。

此前,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化和软件服务司巡视员李颖在一次论坛中也指出,数据中心建设存在过热现象。

华为作为企业在数据中心上的建设经验值得借鉴,徐直军透露,经过综合考察,华为选择了贵阳和乌兰察布作为公司一级数据中心建设点。这是因为贵阳可以覆盖华中、华南和西南,乌兰察布可以覆盖华北和东北,能满足这些区域客户的需求。而且,贵阳和乌兰察布的气候适宜、资源丰富,如乌兰察布全年平均气温只有4.3摄氏度,贵阳水电充足、便宜,而且还有很多恒温恒湿的山东,在这里建设数据中心可以降低用电成本。

因此,数据中心是否应该建、应该如何建,都需要有顶层思维,从实际出发,统筹、系统考虑。而且,应该从未来看现在,用应用指导建设,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投资的重复和浪费,也让数据中心的价值最大化。

智慧城市的两大痛点

新基建和城市的结合,带来智慧城市的美好愿景。针对智慧城市,徐直军也点出了其两大痛点:

一是,智慧城市的建设过程中,需要解决智慧城市运营商这个角色的问题,没有智慧城市运营商来负责投资、建设,持续运营,智慧城市很难可持续发展,很难可持续提供服务。

二是,智慧城市的关键在应用,目前最大的痛点是需要尊重软件的价值,解决软件的商业模式,才能促进智慧城市各个应用软件的长期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也能够彻底的真正解决城市的智慧化的问题。

徐直军提到的智慧城市运营商的角色非常重要,它点出了智慧城市不仅在于建设,而是要在整个生命周期内通过运营来发挥价值。在这方面,深圳的经验值得推荐,深圳的智慧城市有很好的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具体实施中,是走的“平台+生态”路线,构建在华为的多种角色融合的数字平台之上,又聚合了众多企业形成应用落地和运营的生态。这里面,既有为构建智慧城市合作伙伴生态圈而成立的深智城公司,也有北京睿呈时代、深瞐科技、太极等各领域专长企业的共同努力。

软件的价值也是智慧城市能否真正破局的关键。技术能否落地,重要的是应用,而应用的关键就是软件。在这方面,国内和国外有比较大的差异。以云计算为例,美国以SaaS为主,占比达到64%,而我国以IaaS为主,公有云SaaS占比仅为33%,这说明国人对软件的重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总而言之,智慧城市是一个无比复杂的系统工程,从建设主体来说又顶层设计者、方案设计提供商、基础设施提供商、集成商、应用提供商、数据提供商等多个主体;从建设环境来说,有顶层设计、基础设施、投融资、项目运营、上层应用等多个环节;从行业角度来说,涵盖政务、城管、交通、医疗、旅游、教育、社区、安全、生活等方方面面。这样的复杂度决定了徐直军所说的“运营”和“应用”有多重要。

AI要进入生产环节才能发挥最大价值

针对人工智能,徐直军表示,“我们在中国看到的AI,更多的是机器视觉的应用,其实AI不仅能解决人的效率问题,还能更好地降低生产成本,提升生产效率。AI要进入生产流程,进入生产环节,才能发挥更大的价值。

在笔者看来,这是点出了AI发展的误区。很长时间里,AI炙手可热,但是大多停留在刷脸支付、智能音箱等时髦的领域。但是,AI的价值绝不仅限于此,AI与各行各业的深度结合,尤其是进入重要的生产环节,才能真正发挥出价值。

华为就是这方面的先锋,这方面的例子很多。例如,飞机机体制造大量使用碳纤维材料,多达70层的叠加材料,每层材料拼缝间隙要求小于2毫米,传统人工检查每层检测40分钟,不合格要整层重新铺贴,耗时费力还检测不准,造成极大浪费。上海商飞与华为合作的“5G+智慧工厂”,检测时间从40分钟缩小到1分钟以内,另外还减少了90%以上的浪费。

又如,在煤焦化领域,华为将AI用于智能配煤,通过对海量煤焦化数据的大数据分析,机器学习训练,通过人工智能实现焦煤质量智能预测,准确率超过95%,每顿焦炭的成本可下降数十元。按100万吨焦炭产能计算,每年为企业节省煤炭成本数千万,极大地提升了企业市场竞争力。

当然,AI进入生产环节,也意味着要转变思维,从技术思维变成场景思维,将技术与业务的具体场景结合,让行业专家坐到驾驶舱,才能让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AI的加持下实现增强。从这个角度来看刚刚落幕的华为全联接大会的一些观点和举措,就容易理解背后的原因。例如,华为轮值董事长郭平说,“华为发电,伙伴们做电气化,一起开创大时代”,显现出华为和伙伴们组成生态共同推进技术的落地;而华为企业业务总裁彭中阳说“行业数字化转型不是颠覆行业,而是要让行业成为更好的自己”,则显示出华为更加重视技术的场景应用。

后记:重新审视新基建

徐直军对数据中心、智慧城市和AI,谈了自己的观点,可以说这些观点有很强的共性,即新基建不应该是一哄而上的风口,而是要从长计议、统筹考量,不能只是重建设而轻运营,不能只是重技术而轻应用,不能只是重短期而轻长期。

这样的观点也得到了与会者的认同。如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黄奇帆认为,发展新基建要遵循市场规律,避免一哄而上,重在应用,重在规则。新基建投资能否物有所值,取决于供给侧和需求侧两方面,一方面需要考虑新基建项目是否有经济性,比如数据中心是否能做到成本足够强、服务足够好、功能足够强?另一方面需要看消费者的有效需求能否形成现实的购买力等。

人民日报社编委委员、秘书长乔永清也认为,“新基建”面向新领域、依靠新技术、引领新风口,既是当务之需,更是长远大计。要深刻认识到“新基建”的长期性和艰巨性,严格遵循市场规律、产业规律,把握好建设节奏和力度。要坚持科学规划、分类施策、量力而行,避免出现一哄而上、重复建设、产能闲置等问题。

正如徐直军所说,“新基建以信息技术为基础,是推动数字经济的重要动力。近期看,新基建可以稳经济,稳增长;长远看,新基建作为信息社会的基石,可以激发更多新需求,创造更多新业态,释放更多动力和潜力,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相信在消除各种误区,更着眼长远,真抓实干,深耕具体应用场景,新基建一定能实现这样的目标,成为助推各行各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支撑数字经济、数字社会的基础设施。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联商专栏立场。

联商专栏原创文章由作者授权发表,转载须经作者同意,并同时注明来源:联商专栏+闫跃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