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跃龙

闫跃龙

公告

在通信知名媒体工作超过6 年,担任总编;在京东工作超过5 年,
对互联网、通信、IT 等行业有深入了解和独特观点。擅长撰写深度文章、评论文章,文章不
仅传递观点,而且还能让读者获益。

文集

统计

今日访问:10010

总访问量:15067611

华为“治水”?

2020年06月05日

评论数(0)

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今年的主题聚焦自然和生物多样性,是“关爱自然,刻不容缓”(Time for Nature)。


在环境中,水是重要组成部分,被称为万物之源的水,自古至今“如何治好水、用好水”都是永恒的话题。“大禹治水”的故事我们耳熟能详:三皇五帝时期,黄河泛滥,大禹率领民众,与洪水斗争,三过家门而不入,最终获得了胜利。


在现代,污染是水所面临的的新问题,新问题也有了新的解决手段。今年炙手可热的新基建,正在助力“新”大禹治水的故事上演。


“新基建”治水


位于苏州古城的轴心平江历史街区的平江河,全长1740米,“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样的名句就说的是它,可以想见彼时的美丽。

但是,平江河在经济大发展中遇到了污染的难题。一个数字可以看到污染的严重:曾经,每天平江河4条保洁船、8位保洁员打捞出白色垃圾等多达500多斤。

当新基建遇到平江河,会碰撞出什么火花呢?

2019年,苏州市水务局与华为通力协作,在平江河上建设了高清视频监控系统,全天24小时定点信息采集。高清摄像头采集获取视频图像后,通过网络层把视频数据传平台层,经过人工智能分析和云计算技术,从而分析出不文明行为,最后把结果上报到应用层,一旦检测到发生异常情况立刻显示并进行警示,通知相应的机构、人员进行处理。

据了解,这个系统目前算法识别准确率达到了81%,从上线开始,已经抓拍到大量不文明行为,包括倒水、洗拖把、洗衣服、抛物,平江河终于变清了。

新基建时代,5G、AI和云是新型基础设施的三要素,是数字经济的发动机,它们融合在一起,驱动各行各业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尤其是,新基建与河长制碰撞在一起,上演的是水利行业转型升级为智慧水务的故事。河长制,是我国对于河湖管理和保护的重要机制,各级党政负责人担任“河长”,责任明确、协调有序、监管严格、保护有力,为维护河湖健康生命、实现河湖功能永续利用提供制度保障。而有了智慧水务,河长们就像有了智慧的眼睛和智慧的大脑,可以大幅提升工作效率,让治水迈入智能新时代。

在平江河的治理中,AI、云计算等技术就扮演了重要角色。5G也可以在治水中大显身手,5G的高速度、大容量、低时延、低功耗,可以实现海量水利监测设备的接入和高清视频的数据传输,在水务应急指挥中,可以通过5G网络实现人脸识别、漂浮物监测、采砂等异常行为,实现自动识别,预警、上报,实现高清视频实时回传,指挥中心可视化。拿巡河来说,无人机巡河相对于传统的河长人工巡河,工作效率可提升30倍。

摄像头作为一个通用传感器,在AI的加持下的端边云视觉传感方案,具有投资成本低、维护简单、耗损可控、一图识多言、可自学习的特点,正在智慧水务中大规模应用。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殷峻暹教授就表示,机器视觉技术类似智慧水务的“眼”,可以用于城市内涝积水监测和预警、排污口实时在线监测和告警、人员非法入侵识别和告警、水面漂浮物智能识别和告警等场景。

这样的故事正在各地上演:吕梁基于云端“河长制”信息管理平台,全市129条50平方公里以上河流全部设立河长和警长,注册河长人数达3672人,原地没收封存砂堆46.97万立方米;泰州市大数据平台已经对接归集2596项数据,摸底排查沿江3公里排口1222个,长江泰州段引用水源地100%达标……

曾经主要靠“人”来治水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数字化的新基建赋能的河长制,就是现代的新大禹。


拆掉“烟囱”


水利的信息化并不是新鲜事物,但是多为分散构建的模式已经跟不上需求,主要的问题包括信息孤岛、内外部信息共享不足、对互联网数据利用深度不够、业务应用覆盖面不足、应用智能化水平不够等等。

例如,烟囱式架构是传统水利信息化系统的主要特点,在引水工程建一套引水工程管理系统,在河道建一套河道管理系统,在水库建一套水库管理系统,彼此之间孤立,无法实现数据共享。

要想实现智慧水务,首先就要拆掉“烟囱”,走一体化、集约化的建设之路。纵观国内智慧水务的几个典型案例,尤其是华为赋能建设的智慧水务,可以发现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走“平台+生态”的路线:

首先,一定要构建一个强大的融合各类新ICT技术的平台,汇聚、挖掘、分析、共享各类数据,它就像是支撑智慧水务发展的数字底座,也是指挥中心。其次,在平台之上要打造一个开放的生态,聚合起更多企业,让应用百花齐放。

如果用自然环境来比喻,平台就好比是黑土地,正是有了黑土地的广袤和开放,孕育和吸引了枝繁叶茂的应用大生态,从而让智慧水务真正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苏州平江河的治理,就是一个典型例子。苏州市水务局局长王国荣表示,新型智慧水务的关键,在和华为合作,构建起一个强大的“云+大数据+AI+物联网+GIS+视频+融合通信”的数字底座,纵向打通端边网云,具备融合、智能、可继承的特色。在这个平台之上,是微服务,其基于业务的需求将各应用拆分为可重复调用的粒度,确保相关业务应用不重复开发,提高服务的可重用性,降低智慧应用开发难度,缩短智慧应用上线周期。

以前,烟囱式架构的水务信息化系统,无法全景可视化,更无法实现联动。现在,智慧水务下的水利水务调度指挥中心,可以综合各个应用系统数据,并根据实际业务需要,可视化呈现关键业务信息,为管理者和决策者提供一图感知,一键辅助决策分析,实现一体化联动指挥。

例如,在深圳水务,华为帮助其建设了政务云、水务控制云,整合水务系统内外部数据,搭建起智慧水务一体化门户,帮助深圳水务实现了从全景展示、态势感知、预警预测、智能决策到联动智慧的一体化行动。

这种“平台+生态”的建设理念,将水利的物理世界数字化,让数据自由流动起来,从而实现精准治水、智能水务。


后记:不同人眼中的智慧水务


莎士比亚说,"一千个观众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不同人眼中的智慧水务也不同。

在河道巡检员的眼里,智慧水务是轻松便捷,以前需要辛苦地每天巡视,现在有了机器视觉以及云、AI、5G等技术,宛如为河道装上智慧的眼睛,可以对水位、流量、排水口、水面漂浮物、人员入侵等进行识别,大幅减轻了人工劳动,提升了效率。

在河长们的眼里,智慧水务是高效,是再也没有复发的难题。就像王国荣所说,智慧水务完全打通了数据,构建了视频输入—算法识别—取证录入—工单派发—处理反馈的完整闭环,让治水真正具备了感知、决策、预警、调度与控制能力。

在市民的眼里,智慧水务是绿水青山。正如今年世界环境日所说,“关爱自然,刻不容缓”,新基建带来的智慧水务,为关爱自然提供了一条崭新的道路,有机会打造智慧的眼睛和大脑,感知水,用好水。

更重要的是,感知水、用好水对于经济的转型、升级至关重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当水绿、山青,环境保护所带来的生态优势会转化为经济优势,将会有助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智慧水务领域的领先者华为的眼里,智慧水务是将自己5G、AI、云、大数据等方面的技术实力,将自己丰富的行业数字化转型经验,对外开放、赋能,是让每个人、每个家庭、每个组织,甚至每一滴水都能受益于数字技术

去年,华为启动了一个名为“TECH4ALL数字包容”行动计划,就是让ICT技术在推动国家经济发展、保护自然环境中发挥作用,就是不让每一个人在数字世界掉队。这在今天这个世界自然环境日看起来特别具有意义,75亿人在地球上共同生活,有很多人还没有进入数字世界,无法共享数字红利。正如该项计划所说,要想扩大数字包容,技术是基础、应用是关键、技能是保障。

其实,华为在用新基建推动智慧水务的过程中,就是这种TECH4ALL数字包容的具体行动。让传统水利在新基建的赋能下,向数字化、智能化蜕变、进化、升级,上演一出新大禹治水记。


环境保护是华为四大可持续发展战略之一,除了治水,华为在热带雨林保护、野生动物保护等领域做了大量工作。在6月5日世界环境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联合华为举办了一场题为“让科技与自然共生”的全球在线论坛,共同探讨如何通过ICT技术应对气候变化、保护生态环境。

让科技与自然共生,科技正在让自然更加美好。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联商专栏立场。

联商专栏原创文章由作者授权发表,转载须经作者同意,并同时注明来源:联商专栏+闫跃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