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05日
评论数(0)在互联网产品的转型中,我尤其感兴趣的一个领域是工具类应用的转型。所谓工具类应用,就是解决用户某一方面的需求的应用,比如美图秀秀是为了把照片处理得好看,墨迹天气是让用户最快捷的获取天气信息等等。
搜狗CEO王小川曾对工具型应用做过这样一个有意思的形容,他把工具型应用比作“扳手”:“扳手在互联网时代不能仅仅只承担‘拧螺丝’的需求”。但是,工具类应用和平台类应用相比有着明显的问题:使用频次低,导致用户使用时间短,很难对用户形成明显的黏性,这使得用户忠诚度相对比较低,容易导致用户流失。以美图为例,美图月活跃用户总数同比下降7.6%,美颜相机、美拍下滑幅度高达23%和13.8%就是这个原因。
所以,工具类应用特别注重转型,不断探索如何进行转型,一方面对用户形成更强的黏性,另一方面是构建起自己的竞争壁垒。
工具类应用转型三条路:做社区,做内容,做服务
总结起来,工具类应用转型有三条路径:做社区,做内容,做服务。
美图秀秀转型的路径,是All in 社交平台,其今年9月推出的最新版本直接将社区放在首页,而将工具模块放在了顶部。美图公司创始人兼CEO吴欣鸿甚至将这个转型形容为“十年以来的最大改变”。不过,做社交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需要关系链,需要改变用户的习惯,当年支付宝强行做社交折戟就是一个教训,现在看美图秀秀做社交能否成功尚难预料。
炒股理财类APP转型做资讯类内容,是做内容方面的案例;搜狗输入法做浏览器、搜索则是工具类应用做服务的典型代表。王小川对从工具到服务的形容比较有意思:“扳手在互联网时代不能仅仅只承担“拧螺丝”的需求,扳手在具体的使用场景中,施工人员可能会抱怨太磨手(假设市面上还没有手套),这时候扳手可以结合用户需求、具体使用场景做手套,更好的满足用户使用场景。”
值得说的是,墨迹天气则同时做了三条路的探索。做社区,推出时景社区,众多用户上传海量实时、真实的图片信息,目前已经是国内最大的实时天气社区;做内容,墨迹天气围绕天气做了很多精细化的内容,如温度、湿度、AQI、短时等各个细分维度的天气、空气内容,上线AI写天气,每天产出15000篇天气新闻内容,区域覆盖到国内四百多个城市的所有区县级行政区;做服务,推出围绕天气的各种服务指数,覆盖了钓鱼、穿衣、洗车、护肤、治感冒、运动、紫外线等天气服务。
可以这么说,工具类应用转型的这三条路径,基本涵盖了人的最基本需求:人连接人(社交),人连接信息(内容)和人连接服务(服务),只是不同的工具需要结合各自所覆盖的场景,做相对应的转型探索。
墨迹天气还开辟了一条新路径
上面说的三条路径,都是针对to C的,那么还有没有其他路径可走呢?
答案是肯定的,同样是墨迹天气,开辟出一条新的转型路径:企业级服务,即为企业提供气象服务。
以墨迹天气和饿了么的合作为例,墨迹天气为饿了么提供短时预测为主的定制天气方案。具体来说,饿了么有一个服务叫做“准时达”,承诺在约定时间内为用户提供餐品送达服务,超时则赔付红包。平时天气好的时候还好,如果遇到恶劣天气,会造成很大的损失。墨迹天气提供的2小时短时预测,可以让饿了么根据天气的变化预估送餐时长、制定骑手的赔付策略、调度运力,而中长期的预报则帮助饿了么进行中长期的绩效预估等等。
这里面的运力调度,需要特别说一下,因为它和天气的情况也密切相关。外卖的用户需求量和天气情况有直接的关系,一般天气越不好,用户越不愿意出去到店吃饭,而是选择外卖。所以,晴天和雨天的时候,外卖平台需要安排的运力也是不一样的,墨迹天气提供的气象服务对于外卖平台的运力调配非常重要。
据了解,墨迹天气已经拿下了国内所有外卖行业订单:为饿了么、美团、大众点评等外卖行业提供气象解决方案,而且正在进一步扩展到整个末梢物流配送行业,点我达、新达达-京东到家等也都在使用墨迹天气提供的服务。
实际上,天气对于很多行业和企业都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墨迹天气在天气上所积累的核心能力,让其具备了“天气+”的基础服务能力,可以将其扩展到更多行业。例如,网约车、车联网、物流、保险、旅游、航空以及电力行业、甚至是政府单位,都有“天气+”的需求,这让墨迹天气开辟的这个新路径有了极大的想象空间。
思维转换很重要,“数据+技术”是能否持续的关键
墨迹天气做企业级服务,为工具类应用提供了一个转型的新维度。最近一年,随着to C的消费互联网流量红利遇到瓶颈,越来越多的互联网企业开始瞄准to B的产业互联网机会。无论是腾讯进行组织架构调整,进军产业互联网,还是京东金融改名京东数科,要做企业级服务市场,都是如此。
不过,从to C到to B,要转变的地方实在太多。简单来说,思维转换很重要,而“数据+技术”方面的能力是能否持续的关键。
墨迹天气产品总监那任欣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就谈到了这种思维的转变。面向C端的工作模式是:访谈、调查用户需求,上线灰度测试,再根据使用反馈,调整正式版本,“有迭代的过程”。而面向企业,则需要提供 “完善的产品”,必须摒弃一些“随性”。
同时,对于“数据+技术”的运用上也不一样。C端的商业模式,是依托自己的“数据+技术”,为用户提供产品或服务;而面向B端的企业级服务,则需要将“数据+技术”方面的核心能力开放出来,赋能给企业客户,从竞争思维到开放思维,需要思维上的转换。
而且,企业级服务对于“数据+技术”的要求非常高,需要在这方面有真功夫。以墨迹天气为例,之所以能拿下所有外卖平台的气象服务,就和其在“数据+技术”上的长期耕耘密切相关。
据了解,在数据上,从塞班那个年代,墨迹APP创始就开始积累数据直至今日,原始数据全部保留。墨迹的数据主要来源于三方面:第三方气象组织、各种设备传感器和时景社区。拿时景社区来说,每天约有十万天气照片上传,总气象图片资源达亿级,墨迹天气在这方面实现了to C和to B的融合。
在技术上,墨迹天气在数据分析、算法模型、去噪技术、外推技术等方面都积累了比较强的能力。以拿下外卖平台气象服务最重要的短时预报为例,就需要算法模型和算法实现方面的技术,算法模型方面有深度学习图像去噪算法(CNN网络)、深度学习图像外推算法(RNN循环网络)、机器学习雨雪分辨模型(SVM支持向量机分类)、模式预报数据融合等;算法实现有Google Tensorflow 深度学习框架、Caffe 深度学习框架、Opencv 图像处理库、Sklearn 机器学习库等。
再举个形象的例子,墨迹天气的时景社区虽然积累了庞大的数据,但是如果没有其在AI图像方面的强大技术,就无法对用户上传的照片实施自动识别,发现天气现象和灾害性天气。
最后总结一下,工具类应用的转型,除了面对to C的做内容、做社区和做服务之外,墨迹天气的转型实践提供了重要启示,即可以在企业级服务的蓝海中掘金。只是,企业级服务市场虽好,也需要思维的转换,以及“数据+技术”方面的深厚实力,并不是“想做就能做”,而业务转型中也会遇到比如教育及培育市场的时间成本、市场认知度的确立、政策层面限制等问题,对于企业来讲都是机遇和挑战并存。顺便再多说一句,听说墨迹天气的B端服务正在进军航空领域,而目前国内航空领域的气象服务大多采用的是国外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