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4月10日
评论数(0)最近,华为公布了2017年的财报。其中,最吸引我的是华为企业业务的表现。因为它是增长最快的业务,2017年实现销售收入549.48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5.1%。在2018年,华为企业业务的目标是超过百亿美元,华为将其定位于“五年成为顶梁柱业务”。
这是一个令人吃惊的表现。仅仅还在几年前,华为企业业务还是主要“卖盒子”的模式,但是伴随行业数字化转型的序幕开启,它率先转型成功,而昔日的竞争对手们——思科、惠普、IBM们陷入长期低迷转型并不成功的阶段。现在,很难找到一个相似的竞争对手,因为华为企业业务在做的事情已经成为“IBM+思科+EMC+亚马逊……”。
我特别好奇背后的原因,近日,在深圳华为总部,我与华为企业BG总裁阎力大进行了深度对话,希望探究到底发生了什么。
现在是线性增长,未来是指数增长
从2014年开始的这几年,华为企业BG连续实现了超过35%的年复合增长率,是华为内部增速最快的业务集团。阎力大却说,这只是开始。
“华为企业BG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快速的增长,大的背景是行业的数字化转型,而目前这个进程是在从0到1的初级阶段。一旦数字化转型开始爆发,我们的增长也将从现在的线性增长成为指数级的增长。”阎力大表示。
的确,一场围绕AI、物联网、大数据的数字化大潮已经扑面而来。最先被波及的是to C的互联网,而下一步,必然是to B的各行各业。在去年底,华为修改了自己的愿景,新的愿景是“把数字世界带入每个人,每个家庭,每个组织,构建万物互联的智能世界”。华为企业业务的使命就是“把数字世界带入每个组织”。
这个使命如此之大,以至于市场具有无穷想象力。在新落成的华为企业业务展厅中,我看到了一幅幅各行各业实现“新ICT”的图景:智慧城市、数字银行、智慧交通、智慧能源、智能电网……这一切都是未来华为企业业务高速增长的强大支撑。
从“平台+生态”到“平台的平台”的本质
阎力大认为,华为企业BG取得的成绩,除了外部行业数字化转型的原因,更重要的是华为在与客户和生态合作伙伴合作中所采取的做法。
“在企业ICT业务上,懂行业者得天下,我们是和客户联合创新。”阎力大说,“如果说行业数字化转型的初级阶段是技术驱动,那么当数字化转型进入深水区,一定是业务驱动,传统企业会拿到转型的主导权。”
在和生态合作伙伴的合作中,华为同样采取的也是“开放”策略。例如,华为在全球开放了11家面向企业市场的OpenLab,为客户及合作伙伴提供基于行业云、物联网、大数据、移动化等技术的开发环境,形成面向行业的解决方案创新能力,打造面向客户的“最后一公里”,形成了一个百花齐放的新ICT生态。
我认为,华为企业BG之所以能在2014年之后高速增长,就是理清了自己的角色定位,尤其是和客户、生态合作伙伴实现了优势互补,构建了一个良性运转的新ICT生态。阎力大对华为企业BG的定位是“平台+生态”,在自己和客户、生态合作伙伴之间形成了一个“铁三角”,客户懂行业,生态合作伙伴提供丰富应用,华为企业BG则做数字化转型的基础设施平台。
去年下半年,阎力大将“平台+生态”再进一步阐述,提出了做“平台的平台”定位。他说,当行业的领军企业都做数字化转型时,他们需要建设业务平台,华为将成为支撑其“平台的平台”。用华为的说法,是做“黑土地”,客户在上面可以“种玉米、大豆、高粱”。
当华为遇到BAT们,谁是真正的平台?
作为同时关注互联网和IT领域的自媒体,我注意到最近这几年,BAT等互联网巨头也在提类似的说法,即做传统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水电煤,开放、连接、赋能。
那么,当华为遇到BAT们,谁才是真正的平台?当我把这个问题抛给阎力大时,他给我讲了一个智慧城市的故事。
刚开始的时候,建一个电子政务网站就是“智慧城市”,这是1.0阶段;后来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做一个惠民的APP,就称之为“智慧城市”,这是2.0阶段;但是,这些实际上都不是真正的智慧城市,智慧城市归根结底是解决物理问题,所以只有部署物联网,才能真正触及城市治理的根本,此即3.0阶段。
阎力大说,互联网公司最容易发力的是云端,或许这在1.0阶段的管理数据、2.0阶段的互联网数据是适合的,但在3.0阶段,必须将物联网数据、管理数据、互联网数据打通,这时候华为这样在底层具有领先优势的公司向上发力,端管云协同,实现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的融合上,很少有其他公司能够企及。
“如果说早期智慧城市治理的是管理数据和互联网数据,分别是江河和海洋,而物联网的数据就是宇宙星空。”阎力大这样比喻。
实际上,3.0版的智慧城市早已经不是构想,而是在一些城市成为了现实。华为担任总设计师的“智慧龙岗”项目已经彻底改变了深圳龙岗区,通过先后整合50多个部门数据、优化500多项服务事项,实现了从“多地、多窗口受理”到“前台一口受理,后台分工协办”的智慧政务转型,还有“一屏视全城”、“一库汇万数”、“一云汇应用”等等。在演示中,“警务云”也吸引了我的注意,将惯犯照片输入人脸识别系统,只要其进入商场等监控范围,就会被发现,在这样一个“智慧城市”时代,做坏人真是插翅难逃!
在展厅里,“智慧城市”3.0版让我大开眼界:智慧医疗让你足不出户,享受三甲医院专家诊疗;智慧政务让你办业务不排队,机器人分分钟搞定。还有让水“智慧流动”的智慧水务,让车更懂你的车联网,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的智慧教育,还有会提示是否该收垃圾的智能垃圾桶,能充电的智能路灯……当物联网与城市结合,当底层数据打通,城市竟然有如此大的改变!
归根结底是基因,还有基因带来的……
最近,一则新闻触动了我:“华为技术有限公司“高可靠、高性能、高效能的高端存储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摘得广东省唯一的科技特等奖。据了解,华为自2013年起,投入超过4亿元研发经费,对高端存储系统的关键技术进行攻关,以多控冗余互联架构为基础,硬盘块虚拟化技术为核心,结合高性能调度框架、深度盘控配合、在线重删压缩等技术,研制出高可靠、高性能、高效能的高端存储系统,获得专利逾100件,彻底打破国外技术封锁,并全面超越国外先进厂商。”
其实,这只是华为在很多领域所实现的突破的一个缩影。华为企业BG在数字化转型大潮中的领先,背后是华为持续在研发上高投入的强力支撑。数据显示,华为在2017年研发上的投入高达897亿元,最近十年,这个数字是3940亿元。
这是一个恐怖的数字,相比很多公司,华为显得很另类。很少有这样一家公司,长期不计成本在聚焦的领域进行投入。很难想象,如果一个上市公司或者一个风险投资的公司这样做,会面临什么命运。而华为坚持不上市,员工共同持股,坚持内生式增长,才能如此厚积薄发,坐得住冷板凳,长期向一个“城墙口”冲锋。
还有对生态的看法上,也显现出独特的华为基因。都在讲生态,但是华为的生态却有很大不同。记得在一次讲话中,华为轮值董事长郭平曾经说过,生态的做法有两种,一种是夏威夷式的,一种是哥斯达黎加式的。夏威夷由于身处大洋,远离任何大陆,因而这个区域相对封闭,每2-3万年才有一种新的物种成功生存下来,目前夏威夷有两万种物种。而哥斯达黎与大陆之间没有间隔,生态开放、多样,生物之间能够共生共荣,这个地方新物种引入的速度,是夏威夷生态的10倍。目前哥斯达黎加的物种有50多万种,是夏威夷的25倍,全球生物多样性也排名前列。他表示,华为要建设的,就是哥斯达黎加式的,这种开放的、繁荣的生态系统。
在企业业务上,华为有一个著名的“三不政策”:上不碰应用,下不碰数据,不做股权投资。这是一种克制,也是一种边界意识。不碰应用,是说给合作伙伴听的,这样合作伙伴才会真正敞开心扉进行合作;不碰数据,是说给客户听的,这样客户才会消除担忧,踏踏实实进行数字化转型;不做股权投资,是说华为在对待所有合作伙伴上是一视同仁的,这样才成就了现在生态的百花齐放。
即使在对待竞争对手上,华为也显得很独特。阎力大反复强调的,不是要干掉竞争对手,而是做大蛋糕、做大产业、做大市场。
在结束采访离开的时候,我在华为公司的墙上看到了一条标语:“独行快,众行远”,突然明白了:华为企业BG为什么能与客户和合作伙伴形成铁三角,为什么能连续取得高速增长,2018年超越百亿美金,未来还将走向指数级的增长,都是因为华为的基因,以及这个基因所决定的行为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