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09日
评论数(0)出品/联商专栏
撰文/吴明毅
如若深度解析“胖东来”的管理模式内核会发现,似乎东来先生践行的是一条“道家之路”,其“爱”为“大爱”,是圣人之爱、是真心对消费者好,而不是为“利”而“爱”。所以,《道德经》着实可作为胖东来模式的“说明书”,读懂《道德经》即可了悟“学会胖东来”。今天,就借此来探讨一下“胖东来的管理模式内核”。
《道德经》第三章原文: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译文:不推崇有才德的人,导使老百姓不互相争夺;不珍爱难得的财物,导使老百姓不去偷窃;不显耀足以引起贪心的事物,导使民心不被迷乱。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一大表现在于文字的“一字多义”,比如-何为“贤”,不同时期、不同时代、不同发展阶段会有不同定位,但有一点是明确的——恰如上章提到的“天下皆知的美与善”一样,本质源自一把手的真正喜好。所以,“贤”是非常主观性的,可以简言之为——“一把手喜欢的人的类型”。因此,“贤者”是一把手的一种欲望,既然是私欲,则就成为了投机者攀附的捷径,表演者巧饰的舞台,使人心越来越纷繁复杂;另一方面,结合上章的“有无相生、长短相成、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只要定义了一面、就会催生其对立面,换而言之,一把手不仅是定义了“何谓贤”,也定义了“何谓不贤”,但这本就是一把手的一种私欲,本就有问题,一把手再来个“尚贤”,其结果不正是投机者钻营之、清正者不屑之、旁观者为之心乱的乱行嘛?不可不察。故不尚贤,民不争且投机者无可为。
同理,何谓“难得之货”?亦是由一把手喜好决定,同样源自一把手的私欲。比如有君主好“斗蟋蟀”,结果“蟋蟀”成了“难得之货”;有地方官好“种树”,“树”成了“难得之货”。其本质恰如前文提到的“贤”一般,给投机者制造了钻营的机会,且乱民心、民志。万物皆由人,事物的价值是由人定义的,就如“一颗永流传”的钻石一样,其价值是由卖家营造的。所以,“民盗的”究竟是什么?是所谓价值,而不是实物本身。何谓“价值”?不仅仅是值不值钱,而是“是否奇货可居”。在一公司中得到一把手的喜爱(因此得到权力)难道不是一种“最为难得之货”?古往今来,多少权臣、贪官、奸臣不皆是由此而生、而兴?各级一把手不可不察。
“可欲”即可以激发人私欲的所有事物。在此须明确一个概念,私欲与欲望是不同的,欲望有好有坏,有公有私,而私欲皆是不好的,只要是“利己”的欲望都是有问题的。所以,私欲的运作机制大体是——让人喜欢并产生欲望想要得到→得不到、有差距则产生焦虑→焦虑深了则剑走偏锋→继而完全被私欲所控制而乱为、妄为而生乱”。所以,如果见不到可以引发私欲的东西,人的心就不会乱;那什么是能够引发人私欲的东西呢?如攀附权贵的捷径—“贤”以及能让人敢于干一票大的之“难得之货”。
·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
译文:因此,圣人的治理原则是:排空百姓的心机,填饱百姓的肚腹,减弱百姓的竞争意图,增强百姓的筋骨体魄,使老百姓永远没有智巧,没有欲望。
由此,则衍生出一个问题——之于各级一把手而言,何谓最好的治理方式?老子给出的答案是“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看到这,说老子“愚民政策”的人又有论据了,这不明显的“愚民”嘛,实则不然,结合前文我们可以明白,正因为“不见可欲”,故“民心不乱”;正因为一把手“不尚贤、不贵难得之货”,故人之私欲无所生;既无“务虚”之私欲,则聚焦务实之实物,如王阳明先生所言——(大意)务虚之心少一分,则务实之心多一分。之于百姓何谓“务实”,吃饱肚子、身体健康;对于员工何谓“务实”,一心耕耘、不问收获。若此,则何愁不大治、大顺?此不正是所谓最好的治理模式与结果嘛!
· 使夫知者不敢为也。
译文:致使那些有才智的人也不敢妄为造事。
在此又需明确一个《道德经》体系的重要概念——“知与智”大多是贬义的,指的是机巧、投机及相关私欲。之于人而言,何谓“知者”,我认为就是“私欲”。大家都听过人脑子中有两个小人的比喻(一个是勤奋的、一个是懒惰的…),以此做比,“懒惰的”即是私欲,故“懒惰的小人”总是喜欢怂恿人投机取巧,利用人“偷懒、投机”的心去怂恿人、控制人,人如此,国家、公司、部门亦然。你会发现当下有一个名词很火——“向上管理”,说白了不正是“抓住了上层的私欲与喜好”嘛?所以,如若上层根本就没有私欲,或根本摸不清、抓不住,那么精于投机的“知者”,怎么为呢?另一方面,这些“知者”都是阴暗的、胆小的、更是会“察言观色、判断形势”的,既然抓不到“机会”,那么自然就不敢“为”了。
· 为无为,则无不治。
译文:圣人按照“无为”的原则去做,办事顺应自然,那么,天下就不会不太平了。
承接上文,“百姓”皆是务实的为、精于投机的“知者”又不敢为,长此以往,正气充盈、邪气消亡,那将是何等盛世与治世?岂有不治之理?国家如此,公司、部门亦然。最好的管理模式与结果,恰如此。
下期见。
《道德经》第四章原文预习: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