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空间弹性、空间交叉弹性与空间利用指标:
空间弹性(Space Elasticities):商品排面设计有一个共识,即大多数商品的销量与陈列面呈现正比关系,如排列10个商品的销售状况会比排列5个要好,商品的销量与陈列面之间的关系,描述为空间弹性。
商品的销量与成列面会呈现一种线性关系,比如:
某商品的排列面是10个、每天销售10个。
当排列面为20个,每天销售为15个。
当排列面是50个,可能每天只能销售20个。
有些商品具有线性的空间弹性表现。
有些商品的空间弹性不具备全程线性关系,而是呈现阶段性的线性关系。
也有一些商品不具备空间弹性,或者空间弹性区间很短。
商品的空间弹性系统需要进行测量,空间弹性不仅需要测量商品的陈列量,也要测量商品陈列的货架位置,比如所谓的最佳黄金位置(指的是货架高度,不同的货架高度也会对商品的销售表现产生不同的影响方式)。
空间交叉弹性(Cross-space elasticities):商品在货架上并不是孤独的,商品之间的陈列空间会产生相互交叉影响,比如相邻的商品之间,当一个商品的陈列面变化、可能会影响到另一个商品的销售,这是商品之间替代关系的体现,即所谓的商品空间交叉弹性(cross-space effects)或位置交叉弹性( Cross-location elasticity)。
门店中存在着大量的商品空间交叉弹性现象,如西方超市发现意大利面与西红柿酱之间存在着明确的空间交叉弹性,一个商品的陈列面增加时,本商品销售上升时也会带动另一商品的销量。
商品空间弹性、空间交叉弹性都可以采取陈列面、陈列位置与销售量之间变量的相关性分析计算得出,计算方式比较简单,可以参考相关性分析有关章节。
AC尼尔森有一个专门分析商品空间利用效率的软件工具:Space Man,很多大型零售企业曾经使用过,在此不再过多涉及。
商业空间利用指标((Space Index)):
货架陈列面是门店中宝贵的资源,为了计算货架的销售效率,有如下空间利用指标:
商品的陈列面占有率
空间利用指标 = ------------------------------------
商品的销售贡献率
本指标按照商品的陈列面与货架的比例,以及商品在本货架中商品的销售比例进行计算,指标的解读方法为:
空间利用指标 > 1, 过量陈列状态 (over-spaced)
= 1, 满陈列状态 (justified space)
< 1, 不足陈列状态 (under-spaced)
空间弹性的案例分析:加大陈列面的销售量弹性表现:
在日本零售业有过这样的案例,某超市位于烤肉生意兴隆的街上,但是该超市的店长始终抱怨烤肉类商品销售不佳,总店老板了解情况后,建议该超市将原来放置烤肉肉片的陈列面扩大了两倍至三倍,结果烤肉的销售量真的比原来好了很多,由此可见,原来烤肉销售不佳不是竞争对手的原因,而是商品陈列量不够,导致顾客认为该超市的烤肉质量不好,所以卖得不好。这类情况在生鲜食品区域尤其明显,很多开超市的朋友都知道,同样是卖鱼,摆一条鱼和摆十条鱼的销售额会相差很多,在蔬菜柜台摆两把蔬菜与摆十把蔬菜的销售差距也会很大,北京某著名水果店喜欢超大排面陈列单一品种的水果,对应的销售收益非常好。
上述这些商品就是属于空间弹性大的商品。
也有一些商品属于空间弹性小的商品,某超市发现饮料冰柜中只陈列2-3个商品的销售业绩等同于陈列10个的销售业绩。说明这些饮料属于商业空间弹性小的商品。
商品陈列并不是一成不变、而是需要不断调整的货架空间优化过程(Retail Shelf Space Optimization)、或商业空间优化过程(Space optimiazation)。
传统的空间优化都是基于商品的销售量,还可以按照顾客的购买习惯,即商品的关联关系优化陈列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