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篮系数指的是购物篮中商品的品种个数,不是购物篮中的商品销售数量,比如某购物篮中有2个商品,商品的销售数量分别为1个、10个,该购物篮系数为2,而不是1+10=11,因此购物篮系数是一个布尔型的数值。
购物篮系数也被称为购物篮大小、尺寸、或购物篮长度(basket length),由于经常按照特定时段的平均值计算,因此也被称为购物篮平均商品数(item per basket)。
我们以R开发包中的Groceries数据集为例,从中提取三条购物篮交易数据,看如何定义购物篮的购物篮系数。
3号购物篮:{新鲜面包, 牛奶, 新鲜肉类, 新鲜果蔬} ;
在传统购物篮分析Apriori算法中,购物篮系数也被称为项目集合的大小(Itemset size),定义为K-项集(K-Itemset),K指的就是包括项目集合中有几个项目,如上述购物篮也可以表示3、4的项目集合。
购物篮系数对应了商品品类在购物篮中的出现次数,代表顾客手中购物篮的大小,对应了商品品类在购物篮中的分布,购物篮系数越大、则购物篮中的商品品类越多,客单价可能会越高,说明购物篮可以满足顾客的多重需求,购物篮系数也是购物篮业绩的关键指标。
购物篮系数在不同的商业业态有不同的命名方式,在服装业称为连带率,服装业的连带率指的是顾客在同一家店铺一次购买的服装件数,比如顾客在一家服装店买了三件服装,称为连带率为三。
在购物中心也被称为连带率,或者是跨店率、店铺交叉销售率等。
如某顾客在一次购物中心的消费中,先后在星巴克、无印良品、优衣库三家店铺进行了消费,称为连带率为3。
在西方零售行业,购物篮系数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而我们国内的零售业只关注购物篮金额(即客单价)。
在西方零售业,按照购物篮系数将购物篮分为如下不同等级:
1、 小型购物篮(small-basket):购物篮中的商品品种不超过三件(即购物篮系数<3)。
2、中型购物篮:购物篮中的商品品种为4-7件(即购物篮系数4-7)。
3、大型购物篮(large-basket):购物篮中的商品品种为7-10件(即购物篮系数7-10)。
4、超大型购物篮:购物篮中的商品品种为10件以上(即购物篮系数>10)。
有人对超市、便利店的消费行为及购物篮系数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确定了如下的购物篮系数对应的消费行为:
1、 急用型、便利型购买行为:购物篮系数为1-2。
2、常规型或填充型(fill-in)购买行为:购物篮系数为2-3。
3、 补充库存型(stock-up)购买行为:对应的购物篮系数为4-7。
国外零售业在某些门店发现了不同购物篮系数与商品品类的分布规律,比如圆面包、巧克力卷、香肠卷就经常出现在填充型的购物篮中,某些啤酒只出现在填充型购物篮中,而某些啤酒会出现在补充库存型购物篮中,有些饼干组合出现在大购物篮(补充库存型)的概率要远远大于其他购物篮中。
国外研究发现,在欧洲很多零售业态的中小型购物篮占比为50-60%,很多大型超市居然有接近一半是小型购物篮,说明了消费者将大型超市当作了便利店使用,小购物篮越来越多是零售业的悲哀。
以便利店业态为例,据统计国内便利店有50%以上的顾客只买一个单品。
某标准超市(经营面积在1000平米)的购物篮数据分析发现,该超市在一个月内有3万多笔交易(购物篮),其中有59%的购物篮是只有一件商品的小购物篮。
国内标准超市、社区店、生鲜店中的小购物篮大量存在,说明这些业态对于顾客的真实需求研究不够。
国内大卖场的情况也不乐观,一般认为大卖场的购物篮系数应该在4-7之间,但是近年来国内最明显的零售变化趋势就是大卖场并不等同于大购物篮,大型卖场中购物篮小型化趋势日益严重,是大卖场走向衰落的标志。
大卖场的小购物篮趋势化体现了顾客的信任问题,怎样扭转这种购物篮变小的趋势,很多零售业者想出加大商品包装、捆绑促销、强行推荐给顾客不一定需要的商品,这又是一种单品思维模式作祟,其结果只能使得购物篮越来越小,大卖场被当成便利店、社区店使用。
大中型卖场要想制止购物篮越来越小的趋势,而小型零售店要想提升购物篮的尺寸,就需要研究顾客的需求、向顾客提供他们需要的商品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