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弹财经

子弹财经

公告

以子弹般的穿透力、专业性与深度性解读互联网时代的最新财经动态。

统计

今日访问:2937

总访问量:8992412

万亿渤海银行,仍未走出低谷

10月06日 16:43

评论数(0)

出品 | 子弹财经

作者 | 立莉

编辑 | 蛋总

美编 | 邢静

审核 | 颂文

甩掉大笔不良资产包袱、推进资本补充工作……业绩连年下滑的渤海银行,一直在设法穿越低谷。

作为最年轻的全国性股份制银行,渤海银行成立于2005年12月,总部位于天津市。在A股多年冲刺未果后转道港股,2020年7月,渤海银行赴港交所上市,并在当年11月创出5.618港元的历史高点。

此后其股价一路走低,在今年4月一度跌破1港元关口。截至今年9月30日,渤海银行报收1.15港元/股,总市值为204.26亿港元。

股价走低的背后则是,渤海银行近年来净利差持续收窄,营业收入下滑,加之较大信用减值损失规模对利润实现带来的影响,盈利水平有待提升。

日前,渤海银行2024年中期业绩报告出炉。

数据显示,该行上半年实现营收131.45亿元,同比增长0.48%,改变三年连降态势;但净利润为36.97亿元,同比下降9.80%,资产质量依旧承压,不良贷款率上升至1.81%,在全国12家股份制银行中居首位。

未来,渤海银行该如何走出低谷?

1、营收微增,净利润下滑

中报显示,截至2024年6月末,渤海银行实现总资产规模1.75万亿元,较上年末新增152.62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渤海银行的投资业务增速超过贷款业务增速。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6月末,渤海银行的发放贷款和垫款余额为9359.47亿元,较上年末新增155.52亿元,增幅1.69%,占资产总额比例53.54%。金融投资为6517.49亿元,较上年末新增186.12亿元,增幅2.94%,占资产总额比例37.29%。

但中报同时显示,2024年上半年渤海银行实现营收131.45亿元,同比增长仅0.48%。

渤海银行营收增长微弱,主要因为利息净收入的缩水。

中报显示,2024年上半年,该行利息净收入为80.80亿元,同比下降13.37%。这背后是衡量盈利能力的两大指标:净息差、净利差收窄。同期,渤海银行净息差是1.07%,同比下降0.14%;净利差为1.16%,同比下降0.08%。

(图 / 渤海银行2024年中期业绩报告)

事实上,渤海银行净息差已连续下跌多年。

2019年和2020年,其净息差已超过2%,此后一路下跌,在2021年至2023年分别跌至1.75%、1.5%、1.14%,2024年达到历史新低,且连续多年低于《合格审慎评估实施办法(2023年修订版)》中1.8%的评分“警戒线”。

与之相对应,渤海银行的营收曾在2020年达到324.76亿元的历史性高点,其后下降明显。2021年至2023年,渤海银行的营收分别为291.69亿元、264.65亿元和249.97亿元,同比下降10.15%、9.35%和5.55%。

非息净收入成为渤海银行的营收亮点。

中期报告显示,渤海银行2024年上半年实现非利息净收入50.65亿元,同比增长34.89%。其中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16.96亿元,同比下降3.92%;其他非利息净收入33.69亿元,同比增长69.32%,主要由于金融投资净收益较上年同期增长103.96%。

盈利方面,近年来渤海银行净利润持续下滑。2022年和2023年,该行的净利润分别为61.07亿元、50.81亿元,同比下降29.23%、16.81%。

2024年上半年,渤海银行实现净利润36.97亿元,同比下降9.80%。

中报称,薪酬费用和其他一般及行政费用减少,渤海银行的2024年上半年营业支出同比降低6.38%。但由于净息差下行,叠加资产减值损失同比增加30.96%,拖累了渤海银行的利润。

银行不良贷款的上升是当前银行业面临的一个挑战。通常来说,随着不良贷款的增加,银行不得不增加计提减值准备以应对可能的损失。

2、不良率此消彼长:房地产业下降、个贷上升

「界面新闻·子弹财经」注意到,2024年上半年,渤海银行的两项不良指标呈“双升”。

截至2024年6月底,该行不良贷款金额为171.12亿元,比上年末增加5.54亿元;不良贷款率为1.81%,比上年末上升0.03个百分点,在12家股份制银行中排首位。

(图 / 渤海银行2024年中期业绩报告)

拉长时间线来看,渤海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一直居高不下。2018至2023年,不良贷款率分别降至1.84%、1.78%、1.77%、1.76%、1.76%、1.78%,多年来未有明显改善。

从贷款构成来看,2024年上半年该行公司贷款占比67.17%。不良贷款金额为96.94亿元,不良贷款率1.52亿元,较去年末下降0.32个百分点。

该行公司贷款前五大行业中批发和零售业的不良贷款率4.42%,制造业的不良贷款率为2.47%,较去年底略有上升。但建筑业、房地产业不良贷款率较去年年底明显下降。

历年年报数据显示,2019年渤海银行房地产业不良贷款金额仅为1.51亿元,但自2020年这一数据飙升至23.85亿元。2021年至2023年分别为28.12亿元、26.57亿元、32.29亿元。

与之相对应,2020年至2023年银行房地产不良贷款率分别为2.13%、3.71%、2.87%、3.65%,在行业一直处于高位。

中报显示,2024年上半年渤海银行房地产业不良贷款总额12.17亿元,较去年末下降20.12亿元。不良贷款率1.38%,较去年末下降2.27个百分比。

但渤海银行个人贷款不良贷款率大幅上升。

中报显示,个人不良贷款率为3.30%,较去年底上升1.05个百分点。其中,个人消费类贷款和个人经营类贷款的不良贷款率大幅攀升,2024年上半年分别达到9.30%、5.24%,去年末分别为4.44%、3.24%。

资本充足率方面,截至2024年6月底,该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为8.27%,一级资本充足率为10.03%,资本充足率为12.46%。三项指标较2023年末均有所上升。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2024年二季度末,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为15.53%,一级资本充足率为12.38%,核心一级资本充足为10.74%。

以此标准衡量,渤海银行虽各级资本充足率均满足监管要求,但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界面新闻·子弹财经」注意到,9月19日渤海银行宣布,已成功完成规模为110亿元的2024年无固定期限资本债券发行工作。所募集资金扣除相关费用后,将全额用于增强该行的一级资本实力,进一步提升其资本充足率和抗风险能力。

3、内出不良、外引人才,能否扭转局面?

资产质量承压背后,渤海银行不仅在贷款上与地产业深度绑定,在股权上也有房企参与其中。

中报显示,“泛海系”的泛海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是渤海银行大股东,占总股本7.72%。其所持渤海银行全13.71亿股股份已部冻结,第一大股东天津泰达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所持该行36.13亿股份中,有6.21亿股股份都处于质押状态。

(图 / 渤海银行2024年中期业绩报告)

随着房地产行业深度调整,该行在房地产领域的资产质量面临较大风险敞口。据「界面新闻·子弹财经」不完全统计,渤海银行与部分合作房企的纠纷一度引发外界关注。

2023年3月,因擅自划扣恒大商品房预售监管资金导致项目复工复产资金不足,渤海银行被湖南省住建厅拉入黑名单。

渤海银行大股东泛海控股于2023年11月公告称,子公司中泛海集团欠渤海银行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分行未偿还本金约17.13亿元,目前泛海所持有公司7.72%的股份已被全部冻结。

2024年3月,已退市的泰禾集团发布公告称,渤海银行福州分行起诉泰禾集团,要求偿还贷款本金及利息等19.43亿元。

加速风险资产出清、化解历史包袱成为渤海银行的重要任务。

2023年7月,渤海银行上市以来首次换帅。执掌渤海银行8年、带领该行上市的董事长李伏安到龄退休辞职。该行党委书记、原天津市海河产业基金管理公司董事长王锦虹接任。

王锦虹是一位“70后”,同时也是渤海银行的一员老将。熟悉渤海银行的王锦虹,上任后能否带领这家年轻的全国性股份制银行突围现状,业界对此充满期待。

为应对不良贷风险压力,渤海银行今年以来加大对不良资产的处置力度。

今年3月,渤海银行将本息合计56.67亿元的贷款转让给天津津融,转让金额39.67亿元。转让资产为渤海银行信贷资产,中长期贷款及短期贷款分别占转让资产约79.1%及20.9%。

7月,渤海银行再次发布公告称,该行拟通过公开挂牌程序转让债权资产本金约为256.05亿元,本息合计289.65亿元,初步最低价总额不低于176.72亿元,约为该债权包合计金额的六折。

与此同时,渤海银行管理层调整也在接连进行。

自去年以来,渤海银行总行部门和地方分行之间均进行了大范围人事换防,涉及风险管理、零售银行、公司银行、科技等多个条线。

2024年7月,渤海银行的两位副行长以及监事长辞任,同日该行发布海选三位副行长的招聘公告。从事金融工作10年以上,需要在政策性银行、国有控股大型银行、全国股份制银行及相当规模金融机构一定层级任职满三年。

当前渤海银行官网显示,该行高管队伍为:董事长王锦虹、行长屈宏志,副行长仅有两名分别为杜刚、谢凯。

整体来看,甩掉大笔不良资产包袱、外引人才、推进资本补充工作……种种迹象无不折射渤海银行出其向上生长、走出低谷的决心。

未来,渤海银行能否降低不良贷款率、提升盈利能力?仍待时间与市场给出答案,「界面新闻·子弹财经」将持续关注。

*文中题图来自:摄图网,基于VRF协议。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联商专栏立场。

联商专栏原创文章由作者授权发表,转载须经作者同意,并同时注明来源:联商专栏+子弹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