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19日
评论数(0)国外城市滨水区业态布局的经验及借鉴意义
国外很多城市滨水区(主要集中在废弃的港区)的开发大多是基于以下的背景:港口对城市重要性下降,滨水地带由于港口外迁而废弃。由于传统产业衰退,这些城市滨水区出现“逆工业化”进程,再开发的主要意图就是将原来的港区开发改造为多功能的综合区,以顺应城市经济发展的新趋势,满足城市居民对更高生活质量的追求。“兴旺—衰弱—复兴”的整个过程,使城市滨水区在城市中所承担的角色不断地发生变化。了解国际上对城市滨水区在这个过程中对业态布局的认识和发展的过程,学习和借鉴他们在城市滨水区业态布局方面的实际经验和理念,对于我们探讨分析我国现阶段城市滨水区的业态布局意义重大。
1 国外城市滨水区的开发过程中对业态的布局考虑及其经验
1.1 案例借鉴
1.1.1 巴尔的摩内港
巴尔的摩内港通常被认为是滨水区复兴中最早、也是最优秀的例证之一,它是以前的码
头,经过改造,成为观光、娱乐和购物区,成为滨水区复兴的典范。
巴尔的摩内港紧邻城市核心查尔士中心,在60 年代初主要为仓库所占据,并于70 年代后逐渐被弃置。随着巴尔的摩城市中心更新的展开,内港毗邻市中心地段依托良好的滨水区位,建设了凯悦、查尔士中心南楼、联邦大厦、内港中心、地铁站以及十余幢办公楼;原加登船坞改造的奥丽公园设计了内港海上入口和环港滨水大道,联系序列公共空间直至对岸体育中心,形成毗邻市中心的富有生气的滨水公共活动中心空间。最终这里建成了一个拥有40 万平方米的零售店、公寓和旅馆、科学博物馆及水族馆的综合游憩商业区。其中,零售业多位于近水处,同时混建大量的游憩与文化设施,港口广场汇集了食品店、专卖店、画廊和咖啡店,充满活力。水滨还修建了风景优美的步行道和宽阔的广场,南边是住宅区,北边可见市中心区的天际线,西边则是会议中心和一些新的高层公寓与旅馆。
1.1.2 加拿大维多利亚内港
维多利亚内港的再开发以旅游—游憩活动和零售活动为导向,经过25年的再开发,维多利亚的内港在功能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些工业用地转变成了交通及配套的停车用地,水上飞机、快速帆船等运动娱乐项目得到了重点发展;轮渡码头原址被用于举办水边庆祝活动及开展快艇比赛;另一些原被大型工厂占据的土地之上建起了豪华公寓、旅馆与旅游度假村;还有一些小船坞、码头用地被用于兴建豪华公寓或博物馆。总之,该区已由一片以工业、交通功能为主的衰落地带,发展成了一个集游憩、社会、文化设施于一体的、面向广大市民的休闲与消费场所。
1.1.3 波士顿滨水地区
20 世纪50 年代末,波士顿的滨水地区也呈现出萧条的景象,人口不断外迁,形成破败的贫民窟。到60 年代,一系列的滨水区改造行动开始实施。改建项目包括住宅、办公楼、商业集市、公园、水族馆、游艇码头和城市照明工程等,大量的码头仓库区转变成为商业、住房和办公楼,滨水区城市景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其中,波士顿罗尔码头改建是美国20 世纪80 年代最杰出的滨水地区改建项目,主要包括酒店、住宅、办公楼、商店、公寓、游艇码头等业态功能。查尔斯顿海军码头也是利用废弃使用的原海军船坞改建而成,包括住宅公寓、商业办公等业态,具有很高的历史古迹旅游的价值。
1.1.4 悉尼达林港
悉尼达林港原是一个废弃的水陆联运铁路货场,1984 年澳大利亚政府为迎接1988 年建国200 周年,对该地区实施改建,功能定位为展览、会议、娱乐、休闲、旅游中心。2000 年奥运会期间,达林港作为庆典活动中心,进一步扩展,年接待游客量超过1500 万人次,已经成为悉尼的一个著名旅游区。
1.1.5 芝加哥湖滨地区
20 世纪60 年代以后,随着水运交通量的下降,湖滨地区交通运输的功能减弱,滨水区成为发展城市公共空间的宝贵资源。经过长期的发展,芝加哥湖滨地区已经发展成为城市公共活动中心、文化娱乐中心、展览会议中心,同时也是著名的旅游胜地。湖滨地区除了美国最大的会展中心以外,还聚集了世界级的文化艺术机构,包括自然博物馆、天文馆、水族馆、美术馆等。在湖滨地区建设改造的过程中,良好的步行系统,大量公共空间以及大型、高质量的景点是关注的重点,也是湖滨地区的重要特色之一。
在相同的背景下,加拿大多伦多滨水区,伦敦码头区,日本横滨滨水区在不同时期都进行过滨水区的再开发,值得借鉴的经验很多。
1.2 案例经验总结
众多的案例表明,国外滨水区的再开发之后都形成了多种功能的综合体,承担着所在城市的重要职能,并通过不同功能的组合塑造出不同城市特色鲜明的空间格局。
1.2.1 生产岸线向生活岸线转化。
随着运输技术的发展,水运相对于空运、公路运输有所衰退,水道和滨水区在交通运输中的作用大大减弱。同时,进入信息化社会后,城市产业重心转向服务业,工业重心从过去依赖港口或码头转向电子类工业,水滨对其不再具有区位优势。因此,滨水地区的业态布局产生新的趋势,工业、运输、仓储等生产功能逐步退出,通过改善滨水区环境,居住、公共
服务等生活功能取而代之。
1.2.2 复合开发的模式形成
传统的滨水区职能如交通、仓储等逐步弱化,滨水城市从制造业经济向信息和服务业(休闲、娱乐和旅游)经济的转化导致了一系列新功能空间在滨水区中的出现,包括商务、旅馆、会展、剧场、体育、娱乐场及居住空间组成的复合功能空间,形成以商业、游憩开发为导向,以第三产业为主的业态结构。这种业态结构与地区经济发展、人文与环境保护等进行高度交叠,而成为一种复合的开发模式,从而给需要综合解决多种功能的使用者带来方便。
1.2.3 更注重公众的要求
对于城市中居住在滨水区内的居民而言,开发利用滨水区、整顿衰落、吸引投资、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和更多的就业机会是关系到切身利益的事;对于城市中其他居民而言,开发利用滨水区是提升城市环境总体质量、创造假日休闲场所的最佳手段;对其他城市的居民而言,无论是商业还是娱乐业态都可以成为游览、观光行为的重点。
1.2.4 滨水区有条件成为多业态功能集聚的良好场所
滨水区优越的自然环境,是形成多功能使用的良好场所,购物、休闲、娱乐、商务办公等功能组织在一起,可以有效地增加滨水区的吸引力。同时,良好的步行交通系统也能吸引更多的步行人流,增加人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