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07月28日
评论数(0)购物中心规划的五个陷阱
与住宅“买家即用家”不同,商业物业面向商家与消费者两级客户,所以在前期规划设计时,既要考虑到未来租户的差异化需求,又需深入分析未来消费者对空间的心理感受。随着直接与间接经验的增加,越来越多的商业地产发展商开始重视前期规划设计,并在通道、层高等细节方面均要求设计师以“高标准”取值,这种“高标准”通常对于创造优质物业硬件非常有益,但也需在具体操作中做到因地制宜,有一个度的把握,以避免发生“矫枉过正”的状况,限制到物业的商业价值。
低效的大广场
商业街规划中,广场作为重要的节奏点,不但起到丰富视觉变化,升华游逛体验的作用,更可借助其相对开阔的场地进行布置,实现聚集人流的目的。看到过不少的项目,将广场面积规划得很大,看起来非常气派,但在细节安排方面却很粗放,甚至不具备供人停留的功能,更谈不上吸引人流,这样的广场是只能看的广场,非常低效。其实,商业中的广场并不一定要大,关键是有“功能”的设计,能够吸引人们在此聚集、参与、使用,在具体规划时,可考虑将一个大广场分解为若干不同主题功能的小广场,使每一个小广场都有独特的吸引力,如珍珠般连接在商业街中,可驱动人流在街区中流动。
通透却杂乱的立面
出于对外展示的需求,拥有临街面的店铺都会更受品牌的青睐。为迎合商家的需求,有的购物中心将临主街一侧的外立面都做成玻璃通透效果,以使进驻本侧的品牌都能透过立面实现对外的展示。这一做法看似是在充分发掘项目商业价值,但其实可能会产生不利影响:购物中心的立面就如同一个人的着装,是对外传达品味特征、吸引人关注的重要部分,一个新鲜且富有创意的立面形象,会对大大提升顾客的好感,焕发主动的吸引力,而若每格玻璃满布的都是不同品牌的宣传画面,则在外看整体立面就是一个无规则的“花脸”,给人造成“品质低下”的印象,损害商场的价值。
压抑的高层高
有诸多选址优越的商业项目,因层高低而限制了商家的入驻,对持续发展形成了制约。吸收过往经验,现在的新项目在层高方面都有向“高”发展的趋势。的确,对于一个优质的商业物业,合理的层高是必须的,但对于高度的选择也一定要结合项目定位、消费者心理、规划指标等因素进行综合考量,一味求“高”也可能会对项目带来不利。通常,对于高档次的项目,可以有较高的层高预留,这符合对应品牌的开店需求及消费者对空间的体验偏好;而对于相对大众的项目而言,预留一个合理的高度就好,因为对于大众人群而言,相对小尺度、不易被注视的空间才会让他们感到自如,如同高星级酒店大堂会对他们产生压力一样,商场过高的层高也会令他们产生“昂贵、冷漠、压抑”等消极感爱。
首层的中庭黑洞
“如何提升地下及高楼层的顾客到达率”,是设计师进行购物中心设计时面临的重要挑战,为实现最优结果,他们尽已所能地构思激励人流向上或向下移动的方案。为提升负一层的价值,有些项目采取“中庭下扩”的做法,即将中庭直接由高层一直延伸到负一甚至负二层,使步入首层的顾客可以方便地看到地下楼层的商铺,吸引其向下行走。这看起来似乎是一个好的做法,却实际却可能会对购物中心造成风险,应谨慎为之----由于商场首层是代表其形象、需重点营造商业氛围的关键点,当首层至负一层由中庭连通后,在首层就失去了原本可以形成“小广场”的面积,也就不会再有借助此“小广场”营造商业气氛的机会,当进入商场首层的顾客到达此中庭位置时,看到的是或上或下的“空”的空间,易产生人气不足的冷清感觉,会对他们形成负面的行动激励,从而影响到购物中心的运营效果。
弯而无益的通道
与笔直的通道相比,通常弯曲通道在以下两个方面更具优势:首先,等距离间曲线的总长度比直线更长,因此对其中的每个品牌店铺而言,曲线通道就能提供更大的临通道展示面,其次,直线曲线通道给人创造的视觉感受较为乏味,所看到的内容主要是空旷的通道本身及远处的端头,而曲线通道可以借助弧度将更多店铺引入到视觉范围,创造视野的丰富性及趣味的行走体验。虽然曲线通道能够带来诸多好处,但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适用,其通常更适合于有较长通道动线的项目,如果动线偏短做曲线效果,会出现要么因弧度过小而无效果,要么增大弧度,造成凹凸不规则的低可用性商铺,得不偿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