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访问:902
总访问量:8726055
2011年06月13日
评论数(1)□ 本刊记者 赵晓娟
人才本土化,对于许多外资企业,包括零售业和非零售业,早已经被谈论得泛滥不已,但是高管的本土化,不论是对于中国大陆的高层管理者,还是对于外资零售企业的“一把手”们,提起高管本土化这个词,都不免有些尴尬,甚至有点刺耳。
人尽其才?
诚然,各大外资零售企业对于高管本土化也有着自己的理解,不同的企业在聘用中方高管时的目的、原则也不尽相同。
善于打“本土牌”的沃尔玛这方面表现似乎较为积极。尤其是2009年,沃尔玛中国提升了2名中国面孔的副总裁——高级副总裁兼首席行政官王培和人力资源副总裁王渝佳。
新晋升为沃尔玛中国高级副总裁的王渝佳,一上任便高调对媒体表示:现在沃尔玛全国的员工99.9%是中国人,60%的员工都是从基层员工做起,晋升为管理层。她举了一个例子,沃尔玛区域营运总监陈涛于2000 年以见习人员的身份加入沃尔玛,在10 年时间里,他逐级晋升为营运主管、经理、副总、商店总经理、区域经理、营运总监。
类似于陈涛这样的职位,沃尔玛还有很多,比如曾任华西区营运总监、华中区营运总监的江畔。记者了解到,2010年沃尔玛还新晋提升了5名副总裁、高级副总裁,而且全部都是中国本土发展的女性领导者。其中现任沃尔玛中国山姆营运副总裁的杜丽敏从沃尔玛在中国起步之初起就进入该公司,一步一步从基层成长到高级管理层。
因其包容的心态,沃尔玛在高管本土化方面的做法已经在业内被称为“楷模”。但是,不是每个外资企业都能像沃尔玛一样。身处其他外资零售企业的中方管理人员,要想再往上“爬”到金字塔尖,可谓难于上青天。
据记者了解,外资零售企业来到中国,除了一线员工、中层的100%本土化之外,在其高层中聘用中国人,基本是为了公关和开发,公关是外资零售企业的短板,而恰恰相反,中国有许多这方面的天才;要么是为了节约成本,找中国人做高管,当然前提是他的能力被认同外,而且他的薪资会比同级别的外国同事低,为老板节约了成本,最重要的是老板不需要有解决家属、住房之类问题的后顾之忧。
近日,Tesco乐购也连连提拔3名中国执行副总裁,尽管这其中只有一位分管全国营运的总监吕洪岩是中国人,但这样的做法仍博得业界的一片掌声。
要国籍还是要职务?
事实上,在外资零售中,以沃尔玛、家乐福、Tesco等欧、美资零售算一拨,以卜蜂莲花、华堂等亚洲零售算另一拨。
在亚洲零售企业中,泰籍的卜蜂莲花高管中,除了泰籍本身,还有美国人、香港、台湾、澳门人,但是据一位卜蜂莲花的中层透露,来自中国大陆的高层几乎没有,曾经有一个来自大陆的营运总监,不过呆了不到两年就已离职。他的理解是,中国零售毕竟比外资零售发展慢了半拍,请外国的高管也是理所应当。
反观日资的华堂商场,其人事部长、财务部长、总务部长、开发部长等看似要害的职务都是中国人担任,让人看起来与日资企业一贯保守的风格不符。但是华堂一位不愿具名的内部人士向记者透露,这些人看似风光,其实只有名分,没有权力,决策者只有三个,总经理和两名副总经理,而那些部长们只是经理决策的执行者,即便再有能力,也不会让非日本籍的外国人当领导者,除非他是日本人的女婿或者已经加入日本国籍。
其实,在日资企业中,不仅仅是零售业,包括制造业比如丰田、松下等企业,都绝对不允许有中国面孔的决策层,大多数中国人永远是执行者,这就是日企的文化,包含了对本国人员近乎极端的自负和对他国人员的过分敏感和不信任。
专家认为,外资零售企业在华只有秉持更开放的胸怀和包容的心态,才能让更多的中国高管发挥其潜能,当然,这也需要中国高管自身的努力以对自己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