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合作时报•超市周刊

zhhzsb

公告

《超市周刊》由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主管,中华合作时报社出版,全国统一刊号:CN11-0247。作为全国首家连锁专业周刊,十年来始终秉承服务于连锁业的宗旨,在关注连锁业趋势走向、报道业内新闻热点焦点、传播先进经营理念、介绍管理方法与技术、提升现代商业文明、促进商品供需双方合作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探索,并成为国内连锁业内最具影响力的平面媒体,同时也是业界沟通和交流的信息平台。 《超市周刊》具有丰富的专家顾问资源、广泛的连锁业界人脉积累以及成熟的行业市场化运作经验,与国家有关行业主管部门、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及全国20多个地方协会有多年良 好的合作关系,同时也是这些机构每年重大活动的指定媒体及日常信息的专业发布渠道。 《超市周刊》拥有10年专业经验的运营团队,并在业内专家和企业的大力支持下迅速成长。每年向业界定期推出大中型会议、品牌论坛、专业培训、境外考察等活动数十次。 《超市周刊》在市场化的运作中不断创新,从而更好发挥周刊在零售市场中的优势,满足市场需求。推出了连锁网点分布图制作,行业供求信息采集、培训专业图书编辑、零售市场深度调查、商业物业中介服务等相关衍生业务。 “复制成功与财富”是《超市周刊》所追求的事业目标。周刊愿与中国连锁业共同成长,互助拥有成功与财富,携手共创辉煌的未来! 此博客为《中华合作时报·超市周刊》官方授权行为。

统计

今日访问:902

总访问量:8726055

限塑令不能成“白令”

2011年05月31日

评论数(1)

  □ 周 敏

  消费者提高了生活成本,菜市场的小贩们是涛声依旧,而超市卖场虽然收费塑料袋用量下降但手撕袋用量逐年攀升……到6月1日,“限塑令”实施已满3年。然而,3年之后,免费塑料袋却依然大行其道。

  政策的成功实施需要从多个角度、用多种方法去多管齐下,而“限塑令”的不彻底,从根本上也是角度、方法上的不彻底。

  不可否认,《限塑令》出台的3年里,尤其是头一年,的确起到了抑制塑料袋使用泛滥以及提升大众环保的意识的效果,但随后,塑料袋的使用量也大有杀个回马枪的上升趋势,其中暴露出的问题值得相关主管部门引起重视。

  首先是源头上的不彻底。我们看到,从生产到销售,执法部门的管理基本都是雷声大雨点小。原以为3年前这个新政的出台,会让一大批不合格的塑料袋生产企业倒下。但实际上,这些小工厂只不过是做了一次“战略”转移,从“地上”转入了“地下”。而在一些小百货批发市场,批发销售超薄塑料袋的行为依旧大张旗鼓,丝毫不逊于“限塑”前。

  源头管理上的不彻底为市场上后续违规行为的出现埋下了伏笔。

  其次,农贸市场依旧是白色污染的重灾区。“限塑”初始几月,农贸市场也积极推行和配合这一新政,但随着管理的松懈和小贩间竞争的加剧,免费塑料袋又成为了比拼服务的工具。但是,违规提供免费塑料袋被罚的行为却鲜有耳闻。

  更值得重视的是,超市卖场中塑料袋使用量号称下降了2∕3,但只用于散货和生鲜包装的手撕袋的用量又增加了多少?

  而且,根据笔者从零售企业了解到的数据看,通过近3年的购物袋收费,一部分消费已经适应了购物袋收费这个事实,以至收费塑料袋在使用的数量上又有抬头之势。

  这样看来,“限塑”的道路依旧漫漫。尽管我们已经走过了第一阶段,“限塑”已成为一种习惯和常态。然而,在“限塑”第二阶段,管理部门不妨调整一下思路,考虑如何才能标本皆治。

  这就像新加坡政府治理城市口香糖渣的难题。新加坡政府并未规定在新加坡吃口香糖违法,而是从进口和销售两个源头环节加以遏制,同时对乱吐口香糖者予以重罚,新加坡由此成为举世闻名的“无口香糖污染”城市国家。新加坡的成功,靠的不完全是自律,自然也不完全是法律。

  这种既不完全依托法律,也不完全依靠自觉的方式,用在“限塑”上或许效果更佳。也只有这样,限塑令才不会变“白令”。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联商专栏立场。

联商专栏原创文章由作者授权发表,转载须经作者同意,并同时注明来源:联商专栏+zhhzs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