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访问:902
总访问量:8726055
2011年05月31日
评论数(1)□ 周 敏
消费者提高了生活成本,菜市场的小贩们是涛声依旧,而超市卖场虽然收费塑料袋用量下降但手撕袋用量逐年攀升……到6月1日,“限塑令”实施已满3年。然而,3年之后,免费塑料袋却依然大行其道。
政策的成功实施需要从多个角度、用多种方法去多管齐下,而“限塑令”的不彻底,从根本上也是角度、方法上的不彻底。
不可否认,《限塑令》出台的3年里,尤其是头一年,的确起到了抑制塑料袋使用泛滥以及提升大众环保的意识的效果,但随后,塑料袋的使用量也大有杀个回马枪的上升趋势,其中暴露出的问题值得相关主管部门引起重视。
首先是源头上的不彻底。我们看到,从生产到销售,执法部门的管理基本都是雷声大雨点小。原以为3年前这个新政的出台,会让一大批不合格的塑料袋生产企业倒下。但实际上,这些小工厂只不过是做了一次“战略”转移,从“地上”转入了“地下”。而在一些小百货批发市场,批发销售超薄塑料袋的行为依旧大张旗鼓,丝毫不逊于“限塑”前。
源头管理上的不彻底为市场上后续违规行为的出现埋下了伏笔。
其次,农贸市场依旧是白色污染的重灾区。“限塑”初始几月,农贸市场也积极推行和配合这一新政,但随着管理的松懈和小贩间竞争的加剧,免费塑料袋又成为了比拼服务的工具。但是,违规提供免费塑料袋被罚的行为却鲜有耳闻。
更值得重视的是,超市卖场中塑料袋使用量号称下降了2∕3,但只用于散货和生鲜包装的手撕袋的用量又增加了多少?
而且,根据笔者从零售企业了解到的数据看,通过近3年的购物袋收费,一部分消费已经适应了购物袋收费这个事实,以至收费塑料袋在使用的数量上又有抬头之势。
这样看来,“限塑”的道路依旧漫漫。尽管我们已经走过了第一阶段,“限塑”已成为一种习惯和常态。然而,在“限塑”第二阶段,管理部门不妨调整一下思路,考虑如何才能标本皆治。
这就像新加坡政府治理城市口香糖渣的难题。新加坡政府并未规定在新加坡吃口香糖违法,而是从进口和销售两个源头环节加以遏制,同时对乱吐口香糖者予以重罚,新加坡由此成为举世闻名的“无口香糖污染”城市国家。新加坡的成功,靠的不完全是自律,自然也不完全是法律。
这种既不完全依托法律,也不完全依靠自觉的方式,用在“限塑”上或许效果更佳。也只有这样,限塑令才不会变“白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