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1月16日
评论数(2)
而目前,培训市场顺应时代的潮流也呈现出异常火暴的景象,各种方式的培训和各种来头的名师让企业难以取舍,那么企业该如何进行选择呢?对于培训,作为提升员工素质的重要途径和促进企业健康发展的源泉,需要在思维和观念上与时俱进,既不能“缺位”(缺乏对员工的培训),又不能“越位”(脱离了企业的实际),最根本的是要“对位”,因为最适合的就是最好的。
先从师资上去分析。当前的培训讲师主要有以下几个群体:最多的应该是一批从国内知名不知名企业或国外大公司小公司出来的,掌握了先进的管理理念和市场运作,认为可以模仿创新运用,可以指导处于困境中的中国企业。他们经历了实战的洗礼,经验主义能给迷茫中的企业家打开一扇天窗;另一部分则是来自高校和研究机构的“正宗”讲师,他们是代表着主流的学院派,每日研究的皆是经典的商战案例,在三尺讲台上也能博古论今,让听者大受裨益。还有一小部分是出自媒体、记者行业的,由于他们长期在市场一线,拥有广泛的接触和见识,具有敏锐的洞察力与思考力,转变成为咨询顾问和培训师也就顺理成章。无论出身何处,最关键的衡量因素还是要落到实效:我的企业有没有从中受益?
企业内训这一方式应该是企业培训的最佳选择。企业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邀请某一行业或某一领域的专家前来培训员工,用自己大量的理论或实战经验对员工进行贴身的教育。这种方式效果要好于大型的公开课,但实际效果也难以保证100%最佳。
效果的好坏,专家讲师的实力是第一要素。培训市场现在还处于一种混沌的状态,鱼龙混杂,上文提到的几类讲师,实战派或者学院派,都是有实力的李逵,但不要忽视,培训市场上也有一些李鬼混杂其中,凭借几年销售经验,再从书本上背几个营销案例就以专家自居。一旦遇到这样的讲师,受到伤害的绝不仅仅是企业家,更是尚处于萌芽发展中的国内培训市场。
即便是有实力的专家讲师,在给别人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自己也要坚持时刻地补充新的知识,增强研发能力。要知道,当今商场瞬息万变,哈佛商学院每天都在补充新的实战案例,可我们自己的本土讲师,很多开口闭口还在“脑白金”,更有甚者,还在牢牢抓住“巨人大厦”不放,一人如此,十人如此,企业翻来覆去还是老一套,难免不会形成“培训不过如此”的思维定势。
企业培训绝不仅仅是简单的上课,它是一个大的体系,应该包含训前沟通、讲课和训后跟踪三个环节。培训前讲师与学员进行沟通,充分了解对方的病症所在,对症下药,这样才能在培训时最大限度地发挥效果。而在企业培训结束后,有责任感的专家讲师应该提供后续的跟踪服务,与学员持续沟通,真正使培训效果落到实处,实现最优化。
所以,企业培训不能盲目追求名师,不能靠“拍脑袋决策”来制定培训计划,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应该用一套科学化、数据化的体系为依据制定和完善自己的培训系统,实现长远的发展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