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梦

无梦

公告

上海商学院教授 周勇

统计

今日访问:1012

总访问量:55505918

零售变局下,如何做一家有亲有情有义的美好小店?

02月14日

评论数(0)

出品/联商专栏

撰文/联商高级顾问团主任 周勇

编辑/娜娜

联商网举办美好小店经营的公益培训,很有意义。中国的零售大店似乎早就进化到了现代,各类零售小店虽然也有国际品牌进入,但多达几百万家的零售小店,很多尚未充分进化,店面形象、商品配置、进货渠道、陈列展示、店员服务、环境美化、店铺营运、科技应用等等,都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一、小店是文明进化的重要标志

渗入社会毛细血管的各色小店,被视为烟火气的象征。其实,小店具有更深层的社会价值。

从消费视角来看,小店是居民生活的服务站与愉悦心情的加油站。

从投资视角来看,小店是万众创业的良好选择。

从社会视角来看,小店的进化体现了社会及其文明的进化程度,从城市到偏远山村,每一个小店无差异的干净、明亮、热情、乐助、友善、诚信,这是文明进化及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从未来视角来看,随着老龄化的加剧,就近便利的小店,对构筑“15分钟生活圈”的价值会越来越提升。

现代小店之美,是大店无法取代的。

二、我国传统零售以小店为主导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零售逐渐分为两大体系:面向城市(县城)的国有供应体系与面向农村的供销合作供应体系。这两种体系之下,除百货以外的大部分零售店,都基本属于“小店”,原因是:各类商品都实施“专业化分工经营”,粮油、蔬菜、副食品、水果、食品杂货、日用杂货、纺织品、钟表缝纫机、家电自行车、服装、医药等等,都是分类经营,所以,零售规模都不是很大。

当然,这与城市升级改造也息息相关。比如上海南京东路在改造前主要由小店组成,改造以后的南京东路则以大店为主,所以有些人认为,过去的南京东路更好玩。

我小时候生活在县城中的农村,城里还有农田,村口有两家店铺,一家叫“小店”,离家不到50米,只有一个小门面,真是三尺柜台,还要摆放瓶瓶罐罐,但油盐酱醋糖果饼干一应俱全,还售卖粗厚的手纸、肥皂、蚊香等日杂用品。另一家叫“大店”,离家也不过百米,长长的一排柜台,主要售卖食品。

那时候的商品销售有明确分工,水果归果品公司销售,棉花之类归日杂公司销售,猪肉蔬菜归副食品公司销售,但记得凭票供应的豆制品都是在大店售卖的。每逢过年过节,都拿个竹篮去排队,有时候人没空,就压块砖头,也算是“排队”了。大店与小店都卖油盐酱醋与糖果饼干,大店品种更多,小店以散装为主,大店则有很多包装食品。那是50年前的县城零售状况。

在小山村,则是供销社开办的供销店“一家独霸”。售卖商品与收购山货相结合,干货食品、新鲜猪肉、冰冻海鲜、杂货用品都集合在一家小店里售卖。现金交易与物物交换相结合。鸡蛋是村民的“准货币”,可以换油盐酱醋、香烟火柴等一切售卖的商品,香烟还可以按根售卖。那时候,糖也凭票供应,特别金贵。记得有一年,小山村供应不要凭票的甜食,如彼时很流行的“伊拉克蜜枣”,村民争相购买。

可见,山村的小店,与县城有很大不同。县城的零售店,售卖商品更细分,山村的零售更综合。这是两种不同的零售体制。特别是在人文场景方面,山村小店更像是一个集会场所。每天早晨与晚饭后,村民都会向小店聚集,谈天说地。我外婆家在奉化尚田的一个叫冷西的小山村,管店的就老王夫妻两人,两人管店能养活三个女儿、两个儿子,一家7口人,有些住在供销店楼上,有些住在我外婆家的一间正房里。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大约上世纪九十年代。随着山村居民陆续搬离老旧的房子,纷纷在山脚下的河边建造新楼房,周边便有了一些新开的私人小店,原来的供销店也就人去楼空,如今已完全倒塌。

如今的小山村,不仅开着好多家传统杂货店,还有“农合联村级综合服务社”,作为“中邮驿站”“邮乐购”“丰收驿站”“PICC”在小山村的一个站点。

三、对现代小店的期盼

20年前,当我吃到小山村的土豆时,我就想开一家“快乐土豆店”。“快乐土豆店”的土豆全部是从外婆的老家,那看得见海的山坡上种出来的、香糯的山村土豆。坚持一个基本的宗旨:像接待朋友那样服务客人,体现山村文化、诚心文化与快乐文化。凡是吃过“快乐土豆”的客人,都想去看一看“后门的那座看得见海的青山”。我也总是很乐意陪客人们去看山,去观海,还要让大家尝尝70多年前我妈种的大山梨。当然,绝对不用任何农药滴苗,这样做会使日后长出来的土豆也有毒性。安全第一,绿色土豆。

我不想把“快乐土豆店”开成拥有众多分店的连锁店,商店一旦连锁,标准化会排斥人性化,连锁店就有可能变成没有个性的“塑料机构”。

土豆的烹饪技术很简单,煨、烤、煮、煎是四种基本方式。随着顾客的增多,来自顾客的烧制方法也会越来越多,土豆店的品种就可以随季节的变化与顾客的爱好而变化。

为了减轻土豆店顾客太多的压力,“快乐土豆店”还可以提供烧制“快乐土豆”的提案与料理,鼓励客人回家自做“快乐土豆”,享受生活的乐趣。为了帮助客人回家“DIY”,“快乐土豆店”授权制造商生产了一种名叫“快乐土豆锅”的系列产品,结果供不应求。最最重要的是:在“快乐土豆店”你不仅能够与朋友一起享受美味健康的山村土豆,还可以来这里表达你的爱心,因为这是一家“把全部利润都捐助给山村小学”的“希望土豆店”。

当然,这都是我的美好设想。总而言之,发展小店,尤其是美好的小店,于社会民生、于经济人文都有重大意义:

1. 回归小店是中国零售业的重要发展趋势之一。人越老,越没有能力走远去看大店,就近便利,逛逛小店,是常态。

2. 小店可以涵盖各种业态,如便利店、杂货店、五金店、药店、美妆店、药妆店、餐饮店、洗衣店、运动店、理发店、水果店、服饰店、烟酒店、咖啡店、休食店等等。

3. 在各类小店中,要特别关注生鲜与帮办这两类小店,生鲜小店解决饮食问题,帮办小店解决日常生活琐事。在当下物业体制下,很多居民生活琐事,物业解决不了,居家老人更难以解决,这就需要能提供“帮办”的商业服务机构。

4. 便利店有成长性,但没像某些机构所说的那样重要。其发展取决于传统小店的转型程度、自我转型程度以及商品创新程度。如今的便利店,商品被外卖抢走很大一部分,传统服务几乎全军覆没。开拓新的服务项目,是便利店发展的当务之急,如体彩、福彩等。便利店看起来是以流动客为主,实际上主要还是固定的流动客,缺乏富有特色的商品形象,是难以持久的。

5. 休食店看起来很美好,但极度低价与快速加盟,这是两条死路,不到三年,就见分晓。

6. 有些小店的存在看起来很不起眼,但与整个社会的服务功能缺失息息相关。如在上海,五金小店的数量是便利店的好几倍,这是值得反思的一种社会现象。从前上海超市都卖小五金、针头线脑等,甚至把这些品类做成了“自有品牌”。如今的大部分小区物业,都需要业主自己买配件,五金店的存在价值就是:快速提供现货配件。

7. 药店是一个需要颠覆性变革的行业,这与药店自身转型有关,但更与医药体制变革密切相关。当下的药店,杂七杂八的营养品、保健品都可以用医保卡消费,但日常需要的药品反而不能刷医保卡。这样的制度设计,有悖初心。这样的小店,很不美好。但药店其实比便利店还要多,几乎与咖啡店一样多。唯有深化制度改革,实现跨界融合,才是药店转型的根本出路。

8. 要吸取小店失败的教训。有些经营者曾试图利用科技把小店做成包罗万象的多功能“服务站”,想法很美好,结果是血本无归。做实体零售要把握两个基本点:一是集好货;二是集头货。在过去,选择一个好位置,只要把好货集合在一起,就会有顾客上门。但到如今,光有好货还不足以吸引顾客,还需要类似“带头大哥”的商品,我把这类商品称之为“头货”。好货与头货相结合,才有可能使小店生意红火。

9. 小店要走特许加盟之路。但切忌把加盟演变成一种类似传销与电诈的“骗局”,直营开店都没跑通,还想让加盟者实现财务自由,这样的加盟就是一场骗局。

10. 小店也要加强线上服务。对很多较大的小区而言,即使把小店开在小区门口,购物也还有不便利之处,所以,小店一方面要向小区内部渗透,还要加强在线服务。这也是不可逆转的大势所趋。网上占比高的小店将会更有生命力。

小店经营需要有一种“田园意识”,淡定的心态、友善的服务、诚信的经营、简约的装备、整洁的环境、平价的好物,有亲有情有义,这才是美好小店。脚步停下来,手机放下来,生活慢下来,小店便会旺起来。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联商专栏立场。

联商专栏原创文章由作者授权发表,转载须经作者同意,并同时注明来源:联商专栏+无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