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28日
评论数(0)出品/联商专栏
撰文/联商高级顾问团主任周勇
2021年,我国零售发生了很多事件。被禁、被罚、被停、被责、被谈,是宏观层面政府对不合规企业行为的发力。中观层面虽然经济复苏可期,但零售还没有走出疫情以来的低迷颓势。全行业跟风会员店、大力开发自有品牌、前置仓上市不赚钱、关店与购并并存、购物中心成为游乐场、跨境电商开实体店、东来经营哲学风靡全行业,等等,都是微观层面企业寻求突围的表现。
2021年的两点启示
2021年对我国零售业有两点重要启示:第一,再强大的企业,也不能对抗环境;第二,再睿智的公司,也有迷茫的时候。
这一年,在宏观层面的反垄断、反偷税漏税、反欺诈行动卓有成效,教培市场也被打击得体无完肤。微观层面试图通过差异化实现特色化经营走出困境,商超业态的会员制与自有品牌开发如火如荼,百货购物中心业态的主题化特色更加鲜明。
我国在商业欺诈以及个人隐私保护方面虽然早有明文规定,如2017年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明确规定网络运营者对相关个人信息应承担保护的法律责任。但近年,行业的合规性做得很差。如2017年起我国快递企业推出“隐私面单”,但据统计,隐私面单目前还不到10%。
2021年11月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明确规定企业在处理个人信息时,应当采取加密、去标识化等安全技术措施,可见,提供隐私面单成为法定义务,而不仅仅是一种选择性的服务项目。
今年12月22日,中央网信办通过全国视频会议布置开展“清朗·打击流量造假、黑公关、网络水军”专项行动。这是一个很好的开端,但愿专项行动能进化为常态行动。
政府规制不仅在狭义的零售领域发威发力,在个人投资领域也产生了实际效果。2020年3月1日我国新《证券法》实施,引入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集体诉讼制度”。这在A股市场是一个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的划时代动作。到2021年11月12日,广州中院终于对康美药业证券特别代表人诉讼作出一审判决,康美药业等相关被告承担投资者损失总金额达24.59亿元。
在这一年中,互联网企业其实比传统实体零售商更迷茫,也更加小心翼翼。有些明智的企业已经开始回吐,以免受到反垄断指控。对政策的敏感性举措,不仅仅是一种权宜之计,更是一个公司的基因与禀赋。有些公司始终没能完全摆正自己的位置,试图通过技术与规模壁垒巧取豪夺,以实现机遇性成功,这样就很难坚守住底线,也很难领先一步做出正确的姿态。
在迷茫时刻,让人想起了比利时俄裔科学家伊里亚·普里戈金(Ilya Prigogine)于1969年发布的“耗散结构理论”。搜狗百科对此的定义是:“一个远离平衡态的非线性的开放系统(不管是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乃至社会的、经济的系统)通过不断地与外界交换物质和能量,在系统内部某个参量的变化达到一定的阈值时,通过涨落,系统可能发生突变即非平衡相变,由原来的混沌无序状态转变为一种在时间上、空间上或功能上的有序状态。这种在远离平衡的非线性区形成的新的稳定的宏观有序结构,由于需要不断与外界交换物质或能量才能维持,因此称之为‘耗散结构’(dissipative structure)。”
这种通过内外部交互实现“不平衡稳定”的理论,对当前仍然具有现实意义。现在的背景下,企业与投资人都要考虑动态变革,与大环境的变化相适应,才能维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小零售与大零售
40多年前我在杭州商学院(即现在的“浙江工商大学”)读商业企业管理专业的时候,零售与批发是两门课,因为那时候批零是截然分离的,做批发的公司叫“批发站”,全国最大的百货类批发站在上海,叫“一级站”,如百货站、纺织站、交家电站、五金站,地区性的批发站叫“二级站”,县级批发就是“三级站”,流通体系由“一、二、三、零”构成,零即零售店,如上海这样的特大城市,零售又分为市级零售与区级零售,如第一百货、第十百货都是市级零售,现存的第二百货、第三百货、第六百货等“号码店”,都是区级零售大店,当然区级零售还有大量小店。
到如今,虽然批零已经一体化了,但批发这个行当并没有消失,甚至还很强大。这是因为即使互联网和现代物流的发展为“DTC销售模式”(不经过批发、零售、代理等中间商,直接向用户销售产品)提供了条件,但如果仔细核算全社会的成本,经过中间商的模式往往会比直销模式更有效。所以,中间商仍具有存在价值。
在我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收入水平不高、住房开支占比特高的经济体中,“送货到家”是一种很奢侈的服务。“便利服务”和“便民服务”虽然是一项民生工程,政府也制定了推动“一刻钟社区服务圈”扶持政策,但服务费用除一小部分由政府承担外,大部分都是市场化行为,每一份便利服务理应由用户支付相应的费用,否则就是不正当竞争,这才是平衡的、可持续的发展之路。
从小零售到大零售有三层含义:
一是从分散的小规模零售发展到组织化程度比较高的规模化零售,提升零售的组织化程度,这是零售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比如我国便利店行业,2002年我国已经出现了五家初具规模的便利公司,都是上海本土的内资便利公司,包括:联华快客便利(1045家)、可的便利(706家)、21世纪便利(504家)、好德便利(503家)、良友便利(472家)。
但经过20年的演变,行业格局发生了显著变化,初步形成了三个心的梯队:
以石油系为主导的第一梯队(易捷、昆仑好客、美宜佳),门店数皆超过2万个;
以传统的外资便利店为主导的第二梯队(罗森、全家、7-11、十足、见福、便利蜂),门店数皆超过2000家;
以区域品牌为主导第三梯队(河北365、西安每一天、深圳易站、山西唐久金虎、广东合家欢、湖南新佳宜、江苏世纪华联苏果、四川舞东风等等),门店数皆超过1000个。
这三个梯队合计24家公司,门店数约11万个,约占100家便利公司门店总数的八成。前几年发展缓慢的外资便利店上升为第二梯队,如罗森便利已经成为门店数最多的外资便利店,名不见经传的福建见福、北京便利蜂、浙江十足等企业都升为第二梯队,地区性便利公司也升级为第三梯队。
但上海的本土便利公司,从全国的第一梯队下降到了第四、第五梯队,快客门店数下降到921个,排名第28位,可的好德门店数下降到800个,排名32位,良友光明合并后门店数反而减少到465个,排名44位。这个行业的进一步整合也是必然趋势,经过十几年甚至更长时间的整合,我国几百万家杂货店也会走上特许加盟的轨道,从而实现品牌化、规模化、连锁化发展。
二是从商品零售向生活服务升级。
消费升级不仅仅是产品品质的需求升级,更是服务项目社会化的升级。这里所指的小零售主要是指商品零售,大零售不仅包括商品零售,还包括餐饮旅游酒店的服务零售,更包括教育医疗住房物业管理以及其他劳务零售。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零售就是生活服务业。
我国零售为什么近年来表现得很低迷?为什么社区团购、拼多多以及网络零售如此吸引人?除了“网购依赖”这方面的心理因素外,与储蓄持续增长有内在关联。
一方面是缺钱,另一方面又从网上大堆大堆地买所谓的便宜货。我把这种现象称之为“网购依赖”。这种依赖,拼团比平台,直播与短视频比拼团更甚。经常在网上买东西的人,总感觉线下实体店无货值得买。如果房地产一直在涨,大家都感觉自己的财富在涨,一旦房子不涨甚至下跌了,就感觉财富在缩水,消费也就会更谨慎,甚至提高储蓄偏好。高额的房贷以及可任意支配收入增长的不确定性,是制约消费的重要原因。
三是从小格局向大格局转变。
我一直对胖东来这家公司有敬畏感。公司规模不大,但却越来越被全行业膜拜。前不久由联商网组织的《东来经营哲学私享会》在许昌举行,有顾客居然给胖东来写了《祝词》,说明东来经营哲学不是说说而已,而是转化为服务顾客的具体行动。学胖东来,关键要学他们对零售的认知与践行,这是一种从小格局变为大格局的典范。从胖东来的实践可知,格局大小与企业规模无关,但与经营者的认知有关,与全体员工的认知有关。即使是一家杂货店,小老板照样可以有大格局。我觉得,这就是做零售的本分。
2021年,我国零售又开启了一个新时代。沿着这个时代的轨迹,零售的下一步,可以用“三要三不要”来概括:一是要合规发展,不要把规模弄得超越自己的能力和控制力;二是要有效发展,不要把产品与服务做得超越了顾客的消费力;三是要有经营的理想与信念,不要超越了现实的环境条件,否则就成为空想。一切顺势而为的发展都植根于环境,不要以为互联网不行了,实体店的日子会好起来,自己不行只能看着人家起飞,自己就可能吃灰沙,如会员店,其结果与跟风新零售十分相似,过不了多久大部分都会挂掉。
*本文系联商网特别策划“复盘2021中国零售”系列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