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2月11日
评论数(0)联商专栏:全家五人,连续两周宅家没出门,610升容量冰箱中的荤菜已消耗殆尽,昨晚列了长长的一个清单,准备今早去菜场采购。
没想到的是:不到五岁的小孙子竭力反对,说非常时期,少吃一点没关系,有啥吃啥,保证不挑食。转念一想:大量采购确实不妥,疫情中供应不是很稳定,如果消费囤货,就会更加剧市场的不均衡。
体验叮咚买菜
于是转向买菜APP,在叮咚买菜订了一些食物,如图1所示。叮咚买菜每天6点半更新产品,7点钟,条块的肉就买不到了,所以只买到夹心肉丝。有点抢购的感觉。
图1:本人2月11日的叮咚买菜清单
从到货时间来看,比平时慢,平时20分钟到半小时能送到,今天上午7点20下单,按照约定,下午2点半到3点送到小区门口,实际送货到小区门口的时间为下午3点50分,感觉这也很正常,在非常时期,能按时送货到小区门口已经很满意了,能在当天做晚饭前送到就好。
鱼、虾、肉都很新鲜。 从商品价格来看,都是良心价。240克夹心肉丝,17.90元,按此计算每500克计价37.29元,感觉这个价格也不贵。从全网价格来看,这可能还是比较便宜甚至是最便宜的价格。
但“猪肝”特别紧俏,没抢到。过年前两天,在浙江宁波市奉化区的菜场里,带肋排大排的“条肉”每500克45元,这个价格比平日整整上涨了10元。条肉年前涨价与当地人用条肉拜菩萨做年夜饭的习俗有关。
在叮咚买菜,1公斤土豆7.8元,550克红洋葱4.9元,500克西红柿9.9元,也都是良心价。土豆比较容易种,洋葱从一颗微小的黑色种子,长到大大的洋葱头,实属不易。其实,所有农产品,都来之不易。
在叮咚买菜,居然还能买到42元500克的活鲜白米虾、18元500克的活鲜河鲫鱼、37元500克的冰鲜带鱼(4两以上)。春节期间,菜市场的摊主放弃休息,在寒冷中守着摊位,商家支付着更高的工资,采购成本与营运成本都上涨了,价格涨一点,很正常,这也是市场规律。
人们可以挑战太空,但不能挑战规律。更何况在非常时期,为了能保证供应,不能人为压制价格,这不是市民最期盼的,而应该把“物流畅通”“供货充足”作为主要目标。
这正如打仗,最重要的后勤保障有两条:一是把物质(粮草弹药等)送上前线,二是把伤病员与阵亡将士运送下来,得到及时的救治、安置与妥善的处理。
在灾难面前,在食物短缺面前,我们才能感悟到拥有14亿人口的消费大国,一旦出现食物短缺,将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景。我老爸与我说,闹饥荒吃食堂那些年,家里楼上的房子被生产队征用,放着粮食,大家都饿着肚子,谁也没去动生产队里的粮食。
有食堂工作人员在碗底涂墨汁,吃饭的人见有墨汁就不敢吃,他就吃这些涂有墨汁的剩饭。事情败露后,这位食堂工作人员自尽了。 可见,当时人人都饿得快不行了,但还是基本有序,人也有廉耻之心。
我相信:经过一次次运动的洗礼,经过四十年改革开放的洗礼,经过一次次学习,经过一波波消费升级,人的思想觉悟理应会有所提高。
如果还有什么欠缺,就应该从娃娃抓起,得像治理“酒驾”那样进行“功德教育”和“教养训练”,尤其是“现实教育”要跟上,“法制建设”要跟上,得建立一个监控“严重缺乏社会公德”的体系。当然,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
我相信,盒马鲜生、每日优鲜、天猫超市、京东到家、美菜网、菜划算、美团买菜、饿了么等等买菜平台以及线下实体店在疫情期都有很好的“到家”表现。但本人没有体验过,所以不敢妄议。
买菜调查
作为消费者个体,有很多差异化的需求与买菜感悟。我对上海商学院部分老师做了一个小调查。
问题:大家几天买一次菜?去哪里买的?线上买菜主要是哪家?线上、菜场、超市买菜各有什么感受?在家的时候,吃荤多还是吃素多?恢复正常以后,首先想到买点什么补补?疫情过后如果住房条件允许,有没有买大容量冰箱的打算?疫情过后是不是更喜欢购买包装的蔬菜水果以及冷冻食品?
部分老师的反馈情况如下:
(1)符栋良老师:一周买一次菜。大超市买菜,线上用叮咚买菜、菜划算、天猫。线上买菜肉感觉不好,一些蔬菜也没货。在家荤素各半。恢复后,也不会特地买什么补补。也没有买大容量冰箱的需求。疫情后也不是喜欢买包装和冷冻食品,其实一个疫情对人后续习惯影响不大,记得中国禽流感一开始大家不吃鸡,后来肯德基照样门庭若市。
(2)徐为民老师:3天一次,线下沃尔玛买菜,每天一早餐+一正餐+一面食,一家三口一荤两素,不需要特别去补,无冰箱计划和改变计划。
(3)朱蓓倩老师:2天买一次菜,去菜市场买。线上买菜主要是盒马。线上菜场超市买菜经常感觉无货。在家的时候吃素多。恢复正常以后,首先想到买点海鲜。疫情过后没有买大容量冰箱的打算。疫情过后是喜欢购买包装的蔬菜水果以及冷冻食品。因为菜场就在家边上,下楼走走时就带些新鲜的菜回来。
(4)朱文敏老师:疫情前很少有存货。最多存点土豆、洋葱、大白菜。年初三从江西回来后的第二天准备线上买菜,结果无论是盒马还是叮咚买菜,基本都卖空了,所以,索性就线下买了。一般3-4天买一次菜,线下菜场买菜。每天有荤有素,素为主。疫情过后也不会补什么,照常,也没打算换冰箱。我觉得疫情期间除了尽量不出门以外,对我的生活没什么影响。
(5)袁美琴老师:大约2天买一次,实体店、线上都有。线上主要是叮咚买菜,使用人很多,一早还会拥堵,可体验不错,送货及时,货品质量也好。在家主要以素为主,肉食为辅,疫后没想着补,也没计划换大冰箱,买包装蔬菜水果贵,因为依然会用叮咚买菜。
(6)凌霄鹏老师:每天买菜,平台实体店都有!在家吃素多!恢复后正常就行。想换车,不换冰箱。
(7)池丽华老师:我从前经常用叮咚买菜,这次春节期间,倒是没有在线上买。感觉不叫快递上门更安全一点,快递小哥也辛苦,有点不忍心,到小区门口取快递也不安全,当然还担心快递到不了。反正放假有时间,以前放假的时候也从来不到网上买。1月20日到开市客去了一次,人山人海,抢到几个番茄,一点不好吃,所以吃到现在还没吃完。小年夜买过一次,年初三买过水果蔬菜,那天小区登记免费口罩又顺便出去买过一次。都是店里买。每天荤素搭配,但品种减少了。
(8)侯宏亮老师:目前主要靠储备和菜地,春节以来尚未买过菜。
(9)吴培培老师:2-3天买一次,线上(叮咚买菜,盒马,永辉),线上买菜有时候需要定闹钟抢,缺货的商品多,恢复正常后直接下馆子,不想买菜做饭了。
(10)康海燕老师:2-3天买一次,线上(叮咚买菜,盒马,美团),线上买菜要趁早,缺货的商品多。恢复正常后直接下馆子,不想买菜做饭了。大年初二,我和家人去了一趟宜山路家乐福,买了肉类、冷冻食品把冰箱冷冻室塞满了。后面线上买菜,主要是为了补充新鲜蔬菜和早餐等。昨天我从23楼步行到1楼拿菜,非常享受拿菜的过程,趁机多看了两眼小区,耗时1分钟。
(11)董徐辉老师:第一次觉得家里的冰箱太小了,以前基本都是空着的。
(12)冯睿老师:我家是在盒马买鱼肉,新鲜蔬菜线上抢不到,只能楼下永辉买,上午要早去,否则也卖光了,一次买多点够吃三天的。我家最大的变化就是减少了买菜的次数,其他没有什么。疫情倒逼科技改变生活,全民过上仓储式蜗居新生活。我家不得已买了个跑步机,憋得实在难受,两腿发麻。
(13)王丽芳老师:刚回沪一周,去家附近的联华超市买过一次菜、水果、面条、面粉、汤圆等,一次在盒马线上买菜、肉等,我家附近的盒马每天早上8点上架蔬菜肉禽,我手机定时8点买,否则过一段时间APP会显示快递小哥已约满,请到店采购。
在家呆着,因为孩子不在身边,最多两顿正餐,有荤有素,其他饭点、夜宵做果蔬汁,保持健康,尽量不长胖。恢复正常后,会去爱吃的饭馆吃在家吃不到的美食。想想疫情过后餐饮市场有可能会显现报复性消费,商家是不是要做好准备。疫情赶紧过去吧,消费者、商家同喜同乐。
(14)伊铭老师:我家里两个冰箱,一个双开门的,一个是单侧三个门的冰箱。过年期间我家里九口人,直到正月初七。目前家里存货肉类基本吃完,差不多三天出去买一次蔬菜和水果,主要是去最近的菜市场里买清美鲜食。大型卖场不敢去了,怕交叉感染啊,带口罩快去快回,小区目前只留一个出入口。
家里年前准备的小零食都吃光了,现在主要缺的是小朋友想吃的零食和以前想喝的各类奶茶,小朋友表示疫情过后要出去吃大餐,喝奶茶,吃烧烤,特别是烤羊肉串。之前小区还没有封闭管理的时候,叫了很多次叮咚买菜和每日优鲜,主要是买些水果和蔬菜。
后来小区封闭之后,一个是不方便,另外一个叮咚买菜上面缺少配货员,没有快递小哥送货,几个APP上面的蔬菜种类也不够多,所以还是需要隔几天去外面买一次蔬菜和水果。我们小区明天开始进出要凭证了,没有临时出入证不允许出入,现在管控的越发严格了,希望可以尽快地度过这次难关。
从上述老师反馈的情况来看:
(1)网上供应链仍然是短板,当然线下也存在这个问题。
(2)很少有人能坚持一周不买菜。除非像侯宏亮老师那样,家里有地,就可以吃地里生长的蔬菜。
(3)休假期间,有空闲时间了,反而不去网上买菜了。
(4)有些人首先想到网上买,但被缺货吓跑了,转向线下买菜。
(5)疫情过后,基本的消费习惯不太会改变,但有人可能会比较喜欢包装的蔬菜水果。这部分消费习惯值得培育。
(6)今年家用小汽车的销售量有望提升一点。
(7)中国消费者众多,消费习惯差异性很大,对流通渠道要有包容性。
(8)这次疫情也许给“生鲜到家”添了一把火,也使实体店感受到“到家”似乎成了“标配”。但是,这并不能彻底改变消费者的购买习惯。该死的还会死,本来就做得好的,会继续活下去,并且活得更好。
批发流通
从流通供应情况来看,无论批发市场的出货量还是批发交易均价,都比较平稳。上海江桥批发市场近日各类蔬菜交易价格(每公斤)如图2所示。
图2:上海市江桥批发市场最新批发报价(2020.2.10)
来源:上海市江桥批发市场食品、农产品价格行情-食品商务网
位于上海市曹安公路1936号的上海光明食品集团旗下的“江桥批发市场”是上海最大的蔬菜批发市场。2018年3月份,我曾到该市场拜访该市场总经理顾正斌先生。
他介绍说:江桥批发市场各类蔬菜的日均交易量超过6000吨,按照全市日均9000吨蔬菜交易量计算,江桥批发市场的蔬菜交易量约占全市交易总量的67%。
据介绍,外地“客菜”的交易量超过98%;本地菜不到2%,主要以绿叶菜为主。今天早上问顾总最近几天的交易情况,顾总对我说:市场交易量昨天比前几天更大,达到6400吨。
2月7日公布的信息显示:该市场日均交易量为6500吨。可见,上海最大的蔬菜批发交易市场的出货量昨天已经基本达到平均水平。 上海蔬菜(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李光集介绍:“初四到初六因为前期有居民抢购囤货,江桥批发市场每天有五、六千吨出货量。
为满足供应,调整预期,我们组织了不少货源。媒体也做了大量宣传,市民抢菜囤货的少了,就稳定到与去年同期差不多的水平了。随着返城人数增加,批发交易量在逐渐提高。
总体应该还算正常,今年企业复工晚,返城人数相对比较少。” 我问李总:最近农产品采购物流销售遇到什么问题吗?他说:“一是物流车辆运费上涨了不少,而且车辆难找。
二是零售市场商户回来晚,批发市场走货不快,三是不少产地出现货销不出去的现象。”
我问李总:受饲料物流成本等方面因素的影响,据说有些养殖户在扑杀禽苗,这会不会导致禽类后续价格上扬?
李总认为:“年后一两个月是禽类产品消费低峰期,现在还看不出来。去年因为猪肉的原因,替代品禽类应该养殖规模不小。
也应该不会有特别大的不同吧,年后消费特点应该不会有根本性改变。”
泰兴超市副总经理刘兆一认为:
(1)现在蔬菜出现最大问题是两极化严重,一二线城市供应不足,主产区滞销,主要是流通市场开业不足,物流不畅,产区配套产业复工滞后。
(2)鸡鸭养殖业年前就出现大量出栏滞销情况,产区出现100元10只鸡处理情况,将极大影响后续养殖热情,而三鸟(鸡鸭鹅)大量低价出栏是解决猪肉年前供应断缺主要助力,年后猪肉复养不理想,3月份后猪与“三鸟”价格会走高。
刘总说:三月份后猪和“三鸟”价格走高是个人对行情预判,不代表企业观点。
生鲜供应链管理资深人士林夕瑜对当前的某些管制政策表示担忧:
(1)其实这个段时间零售也很难,员工不让出门、物流断了商品进不了,各类成本上涨但还要保持低价“形象”。
(2)疫情结束后会又是一个大的动荡。复工的没有原料,农业、畜牧业周期性断档。前几天看到一篇养殖业的报道,成品出不去、半成品饿死,幼苗直接活埋。
(3)我们五天前拿到政府本地通行证,前天拿到本省通行证,今天才收到山东通行证,还不知道路上会不会设卡。
(4)现在是一刀切,我们供应商有货,工人不让上班,我们就安排人去他们仓库自己装。供应商也很无奈。
三点总结
(1)把批发市场作为线上线下生鲜零售商的现货基地。
早在2008年我就呼吁大型连锁企业把农产品批发市场作为重要的货源基地。在欧洲,法国巴黎南面农产品批发市场Rungis就有欧尚的现货仓库。
在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在农产品流通中仍然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食用农产品批发流通的主渠道。
所以,不要轻易以“防疫”的名义关闭批发市场与菜场。最近已经开始出现一些“一二线城市要废掉批发市场的论调”,如《华南海鲜市场评析:集贸市场该从一、二线城市退场了》 ,有关部门对此要特别谨慎。
(2)要保持“三线平衡”。
在疫情期,最重要的“三线”是:
一是救护线,争分夺秒,救死扶伤,感人肺腑;
二是防控线,早预防,早隔离,早布防,能有效地控制疫情扩散,是面临严重疫情的不二选择;
三是保障线,尤其是中国,无论城市还是农村,离开了市场,离开了生活服务业,就难以生存下去,就会出现心理恐慌,就会出现不安定。
更何况是在物流支撑整个流通业、物流成为流通产业主导业务的背景下,无论怎么封城、封路,都不能阻断“物流通道”。物流是经济的“生命线”。
(3)食物短缺,绝不囤货。
在病毒横流那些天,零售等生活服务业的一线员工,冒着生命危险坚守岗位,或在店里,或在送货到家的路上,或在返店的路上,或在货运卡车上苦苦等待“通关”,或为组织货源奔波联络,他们才是“衣食父母”!所以,不抢购、不囤货,是消费者应有的素养。
(文/联商高级顾问团主任 周勇,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联商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