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商报•超市周刊

超市周刊媒体专栏

公告

《中国商报·超市周刊》是连锁的专业报纸,其前身是《名牌时报·超市周刊》(于2000年正式创刊)。作为全国首家连锁专业周刊,本刊始终秉承服务于连锁业的宗旨,在关注连锁业趋势走向、报道业内新闻热点焦点、传播先进经营理念、介绍实用管理方法与技术、提升现代商业文明、促进商品供需双方合作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探索,并成为国内连锁业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平面媒体,同时也是业界沟通和交流的信息平台。 《中国商报·超市周刊》目前已与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及全国20多个地方协会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同时也是这些协会每年重大活动的指定媒体及日常信息的专业发布渠道。 《中国商报·超市周刊》具有丰富的专家顾问资源,广泛的连锁界企业家的人脉积累,以及成熟的行业市场化运作经验。基于以上条件,本刊拥有自己的市场专业培训团队,并在全国业内专家和学员的支持下迅速成长。 此博客为《中国商报·超市周刊》官方授权行为。

统计

今日访问:44

总访问量:3383198

盘点:2012年度零售行业“十问”

2013年01月06日

评论数(1)

  1.传统零售为何增速放缓?

  一直快速发展的零售业,近20年来第一次遇到景气下滑,消费心理转趋保守,逐渐减少消费。零售企业业绩下滑,首先与国内零售业长期只重视量变、不重视零售业基本功、同质化竞争有关。80%-90%的国内一二线城市开店密度已经饱和,加上竞争者间的经营模式、经验策略同质化严重,零售企业一旦进入较饱和市场,或遇到竞争,立即劣势凸显,竞争激烈区域企业业绩下滑成为常态。

  在电子商务及消费者逐渐成熟两个主要因素下,高加价率、低效的传统零售模式正在逐渐被打破,而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则进一步引发了中国零售业的价格风暴,并将促进市场份额的重新划分。在这样的行业背景下,传统零售企业面临着人才短缺、运营效率下降和增长放缓等问题。再加上传统零售业不重视R&D(研发),国内外资和内资企业十余年来,其营运模式、业态组合、业态变革、商品组合、陈列技术等没有什么大的改变,一旦消费疲软,传统零售业绩易产生衰退。

  2.电商突袭为何屡屡得手?

  2011年我国网购规模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4万亿元的4.3%,2012年网购规模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在5.8%~6.2%之间。据预测,到十二五结束,这一占比将达到10%以上。

  可以这么说,零售业在先后经历了百货店、连锁店和超市等业态后,把计算机网络应用于交换过程的网店业态,是零售业的第四次业态革命。而中国的互联网在经历门户网站、网络游戏的两波浪潮后,第三波开始迎来电子商务的浪潮。

  传统零售业将面临利润率挑战和市场份额的重新划分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实体商业的传统业绩会持续被电商稀释、剥离,在业绩逐步稀释同时,实体商业的成本几乎都是固定成本(租金,人力,折旧,水电煤等),无法随业绩递减。

  另外,网络不仅会带来消费习惯的变化,还会引起消费者的生活状态发生改变,电子商务今天不是模式的创新,而是生活方式的变革。很多人把电商看成是商业模式,事实上它在影响一代又一代人。电商今天只是刚刚开始,现在所做的只是对传统零售渠道的变革,未来三年五年,将进入生产制造的变革,直到影响生活方式的变革。

  3.国美苏宁为何“去电器化”?

  国美、苏宁两大零售大佬纷纷开始了“去电器化”的道路。

  2012年年初,苏宁电器提出“去电器化”,2012年下半年开业的苏宁EXPO旗舰店已将“电器”二字抹去,经营品类从电器延伸至家居、家纺领域,增加百货、玩具、乐器、钟表等产品。2012年年底,国美发布未来三年战略,国美新品牌首次去掉“电器”二字,网上商城更名为“国美在线”。此番“去电器化”意在何处?一时间引起了许多业内人士讨论。

  但我们应当看到,家电卖场先是在百货商场中销售,然后是独立出来,现在又要超电器化经营,总的来看,电器和百货走的是合、分、合的路子。现在家电企业向百货业进军,也是企业做大做强的需要。国美、苏宁要从传统的单一的家电连锁企业,向综合性连锁企业转型,因此国美、苏宁只有走综合性的路子,未来才能发展得更好。

  国美总裁王俊洲表示,去掉“电器”二字,主要是出于推动线上线下业务协同发展的考虑。不可否认的是,苏宁、国美发力电商,一方面是受实体零售整体大环境不佳的影响。两大零售大佬通过开拓新的网络购物市场空间,适应了网购市场大发展的潮流,而品类扩张对电商而言,重要性不言而喻。

  4.亿元对赌最终谁是赢家?

  10年之后,如果电商在中国零售市场的市场份额占50%,王健林将给马云一个亿,如果没到50%,马云给王健林一个亿。阿里巴巴集团主席和首席执行官马云和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进行的这样一场约赌,届时谁将是赢家?

  马云认为,网商从一个概念到今天落地,变成中国主要的一个商帮力量,未来电子商务在中国,必将产生1000万数量级的小而美的企业,具备服务全球十亿消费者的能力。而王健林认为,电商再厉害,但像洗澡、捏脚这些服务业电子商务是取代不了的。

  首先,这显然是个无解的赌约,谁都不会输。因为十年后,几乎所有的商务都可以通过线上完成“下单”、“支付”等环节,而其中一部分要到线下去完成服务的兑现,这部分是算线上还是线下?

  另外要认识到,双方把50%作为标准,足以说明双方对电商发展前景的看好,只不过对“占比是大于50%还是小于50%”产生分歧。不过这已无关大碍。正如马云所说,今天电子商务不是想取代谁,不是想消灭谁,而是想建设更加新颖、透明、开放、公正、公平的商业环境,这才是最重要的。

  5.外资在华为何连入困局?

  2012年是外资连入困局的一年。

  分析者认为,外资在华表现首先与其母国经济有关。比如在美国,虽然经济开始出现复苏迹象,但整体经济还面临很大的不确定性,消费信心还在缓慢复苏。因此沃尔玛本国市场的危机导致资金链紧张,在母国市场拖累公司业绩的背景下,沃尔玛只能选择收缩国际战线,放慢节奏。对家乐福、乐购来说,欧洲地区经济低迷导致的欧洲业务困境,也使得其海外扩张受到制约。

  其次是国内市场,中国的经济困局已反映到消费环节,消费人次和客单价下降都出现下滑,商家的减少开店成为必然抉择。

  另外,外资的领头以及由此带来的网点优势,也使得投资带动的规模扩张成为中国零售市场主要的竞争方式。但这样的扩张并未能收获对等的利润效益,反而因为经济形势的下行而暴露出亏损、业绩下滑的种种弊病。

  6.社区商业能否突破困境?

  目前我国大部分城市社区商业设施不足,网点布局不合理,服务功能单一,不能满足居民基本生活和提高生活质量的需求。

  总的来说,当前国内社区商业在开发建设上,突出表现为几个难题。

  首先是规模问题。社区商业面积开发离不开市场供需规律,如果开发规模不加控制,过剩的商业面积就会长时间难以消化而闲置。其次是布局、结构问题。前期对社区商业特点及业态经营需求研究不到位,建完之后常常不能充分满足商家使用功能,造成了商家的经营与居民日常的生活之间矛盾。另外,由于社区商业多为住宅底商形式,底层在结构上往往与上层的住宅相同,也造成了商业在经营使用上的困难。

  另外一个就是统一经营管理问题。社区商业大多是以销售为主,分散的产权造成后期统一经营管理困难。

  最后是租金水平问题。由于社区商业面积最终卖给了投资者,而投资者希望尽早收回投资,所以租金定价普遍较高,这使得商家进驻经营变得犹豫。

  7.食品安全为何屡出问题?

  从“铅超标”、“油条精”到“黄金大米”、“毒胶囊”,包括前不久的“塑化剂”和近期的“速成鸡”和“速冻原料”,无不刺激着消费者的神经。以至有人感叹说说,以后菜得自己种,布需自己织。

  不可否认,“食品安全”首先与国内安全标准滞后、内外有别有关。我国出口产品合格率达99.8%,而国内自销产品合格率却只有90%,出现了“一流产品出口,二流产品内销”的怪现象。

  其次,国内许多零售企业,包括餐饮企业,在经营上只向“钱”看,不讲对消费者的诚信,为最大限度地追求经济利益,不惜丧失良知,危害消费者健康。

  还有就是相关部门监管惩罚不到位,许多地方监管部门分工不明,扯皮卸责,工商局推给监管局,监管局推给农业局。还有一些可笑却值得深思的现象,比如有些地方监管部门的员工工资竟是靠上级返还的收费罚款来“解决”,导致“发现造假也不能罚死”。“是啊,罚死了谁给我们发工资呀?”

  另外,我国对于食品安全事件惩罚力度相对低,导致许多逐利企业认为“违规成本低”,这也是食品安全事件屡禁不止的原因。

  8.农超对接究竟卡在哪里?

  商业部和农业部在2008年的时候就启动了“农超对接”的试点,这种 “田间直供市场”的新型的流通方式,减少了部分流通环节,在平息物价、稳定农产品市场以及促进农民增收的方面起到了十分大的作用。但在实际施行过程中,却不尽如人意。

  首先是运销成本的问题。农业上所谓的“运销半径”,在某种程度上也限制了“农超对接”的实施。如从广东到山东,在物流没有充分发达的情况下,,由于物理距离特别远,这可能就不太适宜“农超对接”。

  另外农超对接虽省去了中间费用,有利于超市与消费者双方获益,但对接品种并不算多。超市只能将几个供应量大、保存期长的菜品采取订单式源头对接采购,其他菜品则靠产业链更加完整的批发供货商来供货,因此让利的品种有限。

  还有就是众多的农户,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这样的结果是,当市场蔬菜价格有波动时,谁给的价格高,农民就会把蔬菜卖给谁,而不会严格按照与超市签订的合同办事。

  9.整顿进场费为何不了了之?

  商务部等五部委自2011年12月起在全国集中开展清理整顿大型零售企业向供应商违规收费工作后,相继又提出开展大型零售企业“自查自纠”工作。国家开展此项工作,旨在整顿市场经济环境下的一些零供违规收费现象,服务于中小供应商,扶持弱小经济,初衷自然是好的。但是一年以来,该项工作为何不了了之?其实,许多业内人士在工作开展的最初似乎已经知道了答案。

  回顾进场费,并不只是中国市场的产物。早在上世纪70年代的美国,香烟生产商为抢占有利的零售通道、获得更好的销售位置,而向零售商支付费用。可见,进场费并非由零售商所创造,而是供应商为了争夺良好的门店位置而产生。根本来说,进场费存在的本身是市场经济下自由竞争的产物,而非通过行政手段可以控制或改变。在完全竞争的零售市场中,内资之间、内外资之间相互竞争已是白热化,价格竞争更是常态,如果把价格高企归罪与进场费,恐怕与实际不符。

  所以说,“进场费”本身被很多人误读了,整顿进场费问题不了了之,也就在所难免了。中国既然在走市场经济的路子,那么部分弱势市场主体就应该遵循市场规则,优胜劣汰,而不是靠政策压制别人来发展自己。

  10.周二闭店能否推而广之?

  自4月1日起,胖东来所有门店正式执行“每周二闭店一天”的制度。虽然零售行业早有“增加员工休息”的倡议,但胖东来此举还是引起了业界热议。一些业内人士认为,胖东来在当地有绝对的市场地位,周二闭店一天对其影响不大,而在其他区域,企业之间本身竞争就很激烈,如果闭店肯定会流失很多顾客,这也不切合当地市场的实际。

  但我们应当认识到,每周闭店休息是欧洲许多国家都实行的,胖东来这么做是学习发达国家的做法。另外,短期来看,周二闭店会对企业的销售产生一定影响,但随着用工成本不断上涨,节假日居民休闲增加,购物消费减少,周二闭店对企业利润的影响会越来越小。从长期来看,闭店对公司业绩影响不大,因为对那些消费没有计划性的顾客进行购物习惯培养,使其形成新的购物习惯、培养顾客忠诚度,反过来也会促进销售。

  目前,消费者的消费方式由购物消费到休闲消费的趋势,所以闭店休息一天对企业销售的影响会越来越有限。并且,像零售这样的流通企业,适当放假也不会对居民生活造成大的影响,这种逐步提高员工休息时间的做法也是今后零售企业的一个发展趋势。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联商专栏立场。

联商专栏原创文章由作者授权发表,转载须经作者同意,并同时注明来源:联商专栏+chaoshizhouk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