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4月21日
评论数(0)
“爸爸,我没有被选上,是我非常不幸运吗?”在电影《起跑线》中,穷人希亚姆的孩子落选后,满眼无辜地问父亲。那一刻,一向坚强的希亚姆红着眼睛哭了出来,也深深刺痛了幕布外的笔者。
在电影《神秘巨星》中,尹希娅的母亲不无悲凉地告诫自己的女儿——你可以向我提任何要求,但是向生活不行。也许,某种程度上讲,穷人几乎是没有选择权的,你只能选择生活,甚至只能被生活选择。
向贫穷宣战,在这个日新月异、琳琅满目的新时代,是如此的急切、迫切,以及令人心生热切。将视线拉回到中国这个人口最多、经济发展最迅猛的国家,脱贫之战正迎来从上到下、从硬到软的新气象,而互联网等数字化手段的进步、新经济业态的蓬勃发展,也正为脱贫之战带来新的可能。
政策引导与产业带动:脱贫之战五种力量的交织
俗语说,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在笔者的感知里,很多远离贫困状态的普通人,大多数时间对贫困群体、尤其是边远山区穷人们的生存状态是缺乏体认和切心关注的,受教育程度越来越高的80、90后群体投身于创业或职场上升,默默开垦着自己的品质生活;队伍日渐壮大的中产群体囿于焦虑,试图击穿各自的阶级跨越屏障。
你看,有时候“普通人”这个词也没什么不好,大家基于各自的生存考虑所表现出来的姿态也无可厚非,从思辨的角度讲,无论是努力奋进的年轻群体还是绞尽脑汁寻求阶级跨越的中产人,所带来的结果都是对贫困的显性挣脱、对未来贫困后代人口减少的隐性观照。
不过,更大的可能是,“普通人”也在加速分化。
去年,笔者曾经招过一个95后实习生,不久之后,这位小姑娘提出了辞职,理由是趁着年轻,想去云南做义工或支教。我当时撇了撇嘴,心说想辞职也不找个正常点的借口,但也很快就放她走了。
只是没想到,前段时间闲来无事翻朋友圈,发现她似乎真去云南做起了义工,群山之下、绿野之中,那稚嫩的脸上挂满无邪的笑容,一刹那间,觉得莫名恍惚。我特意去问了问,她回复说,“真来啦,我觉得自己好伟大,哈哈!”
听她说,她还有不少朋友都选择了这样的方式来认识这个社会,有的甚至没告诉过家里人。笔者自问是没这勇气和觉悟的,不疯魔,不成话,这也许正是90后群体的可敬可畏之处。
近些年,笔者也陆续听说或看到很多年轻人背包一拎,毅然走进了边远山区,大别山里,昆仑脚下,天山之外,或支教,或做村官,虽然这些选择背后也有很多政策倾斜的原因(譬如更好考公务员等),但这些学历、眼界都不差的新鲜血液的不断涌入,确实是一股无法估量的伟大力量。
不止如此。事实上,群体变化的背后,更本质的原因可能源于——政策引导与产业带动合力的结果。
贫困是世界性难题,中国的脱贫之战对这一世界性难题具有显著性、示范性影响。十八大以来,脱贫成为多份报告中的高频词,《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三西”农业建设计划等一项项战略政策、落地措施铺向五湖四海、角角落落。
财政性扶贫之外,产业带动,在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10年之后,移动互联网迎来爆发性发展,短短几年几乎颠覆了整个商业形态,新经济、新业态迅速席卷各行各业,电商的触角也随之深及城乡山野,物品和人力的流通都更加顺畅,尤其是自2015年开始互联网+与传统行业深度融合,产业盘活、红利释放、资本迁移,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转型调整进入加速发展期。
这一切,不仅极大丰富便利了人们的物质生活,也为扶贫脱困奠定了经济快速发展的基础,为扶贫脱困带来了有效工具和具体路径。光伏扶贫、电商下乡、互联网+农业……联动扶贫的产业之多,几乎是全方位的。
不管有意或无意,在这场从上到下的脱贫攻坚战中,人、财、物、技术、政策,五种力量拧成一根绳,交织出一副令人怦然心动的生存图谱。
从硬到软:互联网下,进阶的教育扶贫
不过,从另一个角度,政策引导、产业带动之下,表面上改变的是贫困群体的物质生活水平,实质上改变的是这一群体的视野和认知水平,要调动贫困人口的主观能动性并使之与产业变迁相匹配,以教育为抓手则是趋势之必然。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就是这个道理。
事实上,在这场力求必胜的脱贫攻坚战中,教育的价值和意义已经被放置在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近五年来,在“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教育投入继续向困难地区和薄弱环节倾斜”的战略指引下,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持续超过4%,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10.5年,营养改善计划惠及3600多万农村学生,各类学校家庭困难学生资助惠及4.3亿人次……这些辐射范围广泛的落地措施,以教育为桥板,正为脱贫之战带来新的气象。
在网络强国、数字中国的号召和指引下,互联网基础设施的普及、数字化手段的快速发展,则为这种新气象带来了更多可能。2017年,我国新建光缆线路长度705万公里,全国光缆线路总长度达3747万公里,互联网宽带接入端口数量达到7.79亿个,移动网络服务质量和覆盖范围持续提升,并将所有人都裹挟进不分地域、不分时间的万物互联里。
以此为契机,教育扶贫,也开始走向进阶之路,不再囿于过去的捐献物资、人力堆砌的支教,而是从硬件到软件,在更大范围和更轻便的维度上,推动教育公平和贫困群体的认知升级。海尔的物联网公益生态、沪江的互联网教育公益“互+计划”、阿里的“马云乡村教师计划”……越来越多的民间力量卷入其中,以互联网为纽带,辐射和带动更多社会资源加入其中,链接更多优质教育资源、利用网络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教育系统、企业机构、优质课程、基金会、公益组织、乡村教师等资源交织在一起,为偏远地区的贫困学生打开了一扇通往知识海洋的康庄大道。数据显示,短短两年时间,仅互+计划就连接起了全国30个省份的3000多所中小学,影响10万多名教师和100多万学生。
甘肃省定西市中心30公里外,李家堡学区鹿马岔小学,静静安放在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里,培养着仅有的3位学生。像这样的微型教学点,李家堡学区共有7个,平均每个教学点只有15位学生,属于当地教育最为薄弱的地区之一。而在甘肃省,由于受历史发展、自然地理、经济基础等因素的制约,截至2015年底,全省只有1个学生的学校有219所,只有1个教师的学校有1190所,百人以下的小学包括教学点达8300所。
和众多偏远山区微小规模学校的普遍困境一样,生源不足、师资匮乏、课程无法开齐……这一切,都在严重掣肘着孩子们腾飞的翅膀。近两年,随着教育信息化硬件的铺设和网络的接通,李家堡学区开始借助互联网支教的力量,通过网络直播下的“双师课堂”模式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除了语文、数学,美术、音乐、阅读、书法、手工制作、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综合实践活动等等课程,开始透过网络课堂、直播种入孩子们求知若渴的心田。
去年七夕,腾讯一元购画公益活动,让我们见识到了自闭症儿童的天赋和绮丽内心世界;前几天开幕的十五届上海教育博览会上,则第一次展示了400余幅来自互+计划所覆盖偏远乡村小学的画作,挂满整面墙壁的精美画作,仿佛挂着这些穷困孩子的无限可能。
“用互联网给乡村学校种一棵树,孩子们爬上树照样望得很远;用互联网给乡村老师一抹阳光,老师们也将绘制出未来教育的蓝天”。李家堡学区鹿马岔小学校长冯平这样看待在线教育对师生的改变。
教育之于贫困人群,除了脱离物质苦海,我同样赞同龙应台写给儿子的一句话——让你读更好更多的书,并不是为了让你一定出人头地,只是让你在日后有更多的选择机会,你能获得更大的自由。即使是穷人,在这个新时代,也同样应该拥有更多选择权,拥有更多向生活提条件的底气。
贸易战中,中兴之痛言犹在耳;百年之前,梁启超“少年强则中国强”的呼声依然振聋发聩。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对于身处大国崛起进程中的中国而言,教育,一定是翻越贫穷的那条基准“起跑线”,也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的“起跑线”。
让我们一起,加速起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