潇湘Lee大嘴扒科技

螳螂财经

公告

左拎新消费、右扯新商业,横批未来科技;讲求深度观察、灰度表达。合作+V:Tanglangcj。

统计

今日访问:4906

总访问量:36377354

达达的“商流”瓶颈

2022年03月21日

评论数(0)

来源/螳螂观察

作者/叶小安

即时零售市场从不缺乏新故事。

去年年底,顺丰同城以“新消费配送第一股”姿态顺利登陆港交所;3月7日,盒马邻里上线到家服务跨界入局即时零售市场;就连花西子等美妆品牌都已经入驻美团、饿了么等外卖平台,支持一小时内全程送达。

作为京东即时零售的配送方的达达集团,开启了“零售+物流”双业务增长模式。3月9日,达达发布了2021年第四季度及全年业绩。财报显示,2021年第四季度,达达总营收达到20亿元,可比口径下同比增长80%;旗下达达快送与京东到家双平台业务都迎来增长,同比涨幅都超过了80%。

营收与两大核心平台都迎来增长,这推动着资本热情高涨。截止3月9日美股收盘,达达股价为8.1美元/股,大涨25.78%,总市值达到18.79亿美元。

截图来自:雪球

但在这个“万物皆可到家”,送货上门成为大众消费标配的时代下,行业竞争早已陷入白热化,然而赛道内却少有玩家迈过盈利关卡,2021年达达的净亏损达到21.029亿元。那么,哪路玩家的模式才能突围?达达又能否靠达达快送与京东到家双业务驱动,打一场胜仗?

开启“零售+物流”双增长飞轮

达达成立于2014年,以本地即时配送平台达达快送起家,但自2016年收购京东到家后,公司内在的增长引擎就从单一的物流驱动变成了“商流+物流”双轮驱动。

双轮驱动最风光时刻在2020年,曾给达达带来收入年增长85%。招股书及财报显示,2017年—2020年,达达净收入分别达到12亿元、19亿元、31亿元、57亿元。

而在2021年,这个成绩更新为同比增长78%。财报显示,2021年达达实现营收69亿元,可比口径下同比增长78%;具体到业务板块,2021年,达达快送(即时配送平台)营收28亿元,可比口径下同比增长83%;京东到家(本地零售平台)营收41亿元,同比增长80%。

再看季度业绩,2021年Q4,达达总营收达到20亿元,可比口径下同比增长80%,符合此前达达给出的业绩指引。具体到业务板块,同期达达快送营收达到7亿元,可比口径下同比增长81%;京东到家营收13亿元,同比增长80%。

支撑年营收增长这一成绩的是GMV和用户数的双增长。2021年京东到家平台总交易额(GMV)为431亿元,同比增长71%;平台活跃消费者为6230万,2020年活跃消费者为4130万,继续保持增长态势。

这背后代表着达达和京东关系比过去变得更为“亲密”。达达公告称:“品类和商品供给的不断丰富、是与京东协同的不断深化、履约的不断优化使得京东到家平台持续赢得更多用户,并成为更多用户越来越主要的即时零售渠道相关。”

在信心层面上,这份“亲密”来源于京东集团不断增持达达的股份。据悉,在2月底京东集团完成认购达达集团发行普通股的交易,持有达达集团股份的比例上升约为52%;早在2016年京东就收购达达的47%股权,后者并与京东集团旗下京东到家合并,才形成如今的达达集团。

在战略层面上,即时零售平台增长态势更强化了京东对达达的重用。去年京东到家就联合京东电脑数码打通了线上线下一体化销售、履约服务,为用户带来全渠道更为便捷购物体验,后期还上线了小时购服务。

可见的是,达达与京东深化全渠道的合作利于双方的业绩增长。但京东对达达的资源倾斜,却不能停止市场对后者盈利能力的质疑。财报显示,2021财年,达达的净亏损达到21.029亿元;2021年第四季度,净亏损为4.85亿元,去年同期为4.20亿元。

而面对不断扩大的亏损幅度,“零售+物流”双轮驱动模式能否助达达找到新突破口?京东到家与达达快送两大平台,又如何发挥协同效应?

“唯快不破”成过去式

在数字化零售飞速发展的时代下,人收到货的时间、距离都在不断缩减,中国电商零售的发展形态也从远距、近距再到微距演变;加上疫情推动消费场景加速向线上转移,门店到家业务、数字化零售也迎来发展的新机遇。

京东大数据研究院首席数据官刘晖曾表示,“中国互联网电商已经从远距电商过渡到微距电商时代,以本地三公里之内的线下门店为基础,履约时效缩短至小时达。”去年达达旗下京东到家就上线了小时购服务,目前已有超七成京东到家门店上线该服务,作为小时购重要中心化入口的附近频道,也已经覆盖全国主要城市。

这样看来,整个大环境是利于达达“零售+物流”模式发展的,但在即时零售与配送的下半场,履约效率不只是衡量企业竞争力的唯一。阿里巴巴集团学术委员会主席曾鸣曾提出“协同效应”的全新概念,“认为这是未来20年智能商业时代竞争最重要的标杆。”好比淘宝构建的巨量复杂的零售协同网络,京东物流构建出的物流协同网络等,都促使企业体量及规模进一步得到释放。

可见的是,产品协同发展与生态融合是互联网玩家未来竞争的关键,达达的平台与平台间的配合度又如何?

在本地零售与即时配送两大领域,平台间的配合度,可以从用户、订单量、履约效率、物流体系构建多维度进行分析。

首先需要清楚一点,达达快送与京东到家其实是相辅相成的,前者是达达履约效率的协同工具,后者是平台商流的承接口。本质上讲,物流和商流同属于流通领域,功能上两者是互相补充的,而一般情况下是先发生商流后发生物流。

履约效率上,达达快送配送时效也已达到“小时达”或“分钟达”;去年双十一达达快送发布“仓拣配”全链路即时履约服务全景图,基于海博系统、沧海系统和智慧物流系统这三大数智化能力,搭建起了由即时配、落地配构成的全场景服务体系。

截至今年1月底,达达集团的海博系统等数字化产品,已覆盖约6000家连锁营收商的门店,2021年,海博商家的到期续签率超过98%。

与此同时,京东到家在去年10月也上线小时购服务,2021年第四季度,京东到家小时购交易额保持同比翻数倍的快速增长态势。此外,京东到家平台的商户数量也在增长。2021年第四季度,京东到家已签约合作85家连锁商超百强。艾瑞咨询数据,2021年,京东到家平台在商超O2O行业的市场份额提升至27%。

可以看出,达达本地零售平台在用户、商户体量积累上有一定的优势,同时即时配送平台的运力、物流体系建设也有很好的基础,而两大平台的相辅相成未来或也进一步作用于营收的增长。但在即时配送行业内,由于餐饮外卖需求量及频次更广,美团、饿了么外卖平台而运营的美团配送和蜂鸟+点我达其实已经领先于达达成为行业的双寡头。

(资料来源:新浪财经上市公司研究院)

目前美团外卖配送主要有平台专送、众包、快送、商家自配送这几大模式,配送效率也可达到“小时达”,但因其自有算法将配送范围控制更短区间内,时效大多可控制在半小时内送达。由此可见,在配送效率上达达与美团配送难分伯仲,但在商户数量与订单量对比上,达达还是略输美团的。

但不论是达达还是美团,大家都存在盈利难的问题。财报显示,2021年Q4,达达集团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下(Non-GAAP)净亏损为4.85亿元;2021年Q3,美团去除反垄断罚款金额后的调整净亏损同比扩大为55亿元。

这样看来,要想起到更大的平台协同效应,达达首要克服的就是盈利的难关,但这个问题又该如何解决?

难突破的“商流”瓶颈

据达达集团与京东到家联合发布的报告显示,2021年中国即时零售市场将达到1千亿以上的规模,预测到2024年,整个即时零售市场将达到1万亿规模。此外,即时消费(到家业务)驱动整体O2O快速增长,预计2016-2021年复合增长率为64%,2021年O2O市场规模将达到两万亿规模。

市场潜力的庞大,吸引更多领域内的巨头入场。以美团为首的外卖平台不断加大商圈布局、盒马等社区生鲜平台推出到家业务入场、顺丰同城等物流公司加快地进军攻城掠地步伐......可见的是,达达正遭遇多方的围堵。

但也正如上文所述,行业内两大头部玩家都未形成明显的盈利规模,也透露出即时零售的生意难做。这主要受履约、雇佣、研发等成本因素影响。

财报显示,2021年,达达销售和营销支出为34.279亿元,相比之下上年同期为18.487亿元,大幅增长了85%;研发成本方面,2021年达达研发支出为5.739亿元,相比之下上年同期为4.288亿元,增长了34%。

获客成本方面,2021年达达活跃用户数达到6230万,较上年增加2100万,平均每个新用户的成本为163元。而2020年活跃消费者人数为4130万,平均每个新用户的成本为109元。

如今互联网流量触顶,获客成本不断增长的趋势下,营销、技术研发等费用增长也将进一步承压达达的营收。更为值得注意的是,本身即时配送行业强调的是“快”,追求的是更高效的用户体验,但这却极易衍生出系列交通事故等问题。曾经一篇《外卖骑手,困在系统里》文章就揭露,外卖骑手因平台算法缩短的配送时效,自身不得不以身涉险采用闯红灯、逆行等违法方式配送订单。

另外值得注意的一点,即时配送各玩家高度依赖自身商流。好比,达达依赖京东到家;美团配送依赖美团平台内外卖餐饮提供的流量等。财报显示,2021年第四季度,达达集团源自京东到家业务营收7.87亿元,占比达到52.9%。

但在近距、微距电商时代下,线上线下的零售界限开始变得越来越模糊,即时零售与配送的局部融合也正在变得越来越复杂。企业若想突破自身盈利瓶颈,或能将目光瞄准至商流扩张或生态互联互通趋势下。

而达达启动的“零售+物流”双轮驱动模式,未来能否开启“戴维斯双击”推动公司步入盈利快车道,仍需要市场的验证。但在京东到家与达达快速双平台规模增长的趋势下,协同效应或能进一步凸显。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联商专栏立场。

联商专栏原创文章由作者授权发表,转载须经作者同意,并同时注明来源:联商专栏+螳螂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