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30日
评论数(0)出品/联商专栏
撰文/联商高级顾问团成员 王国平
编辑/娜娜
夜市这几年层出不穷,一方面是消费端喜欢这种户外型休闲项目,一方面是供给端很多人选择摆摊创业,当供需双方都出现井喷时,夜市集市就有了整合的空间,出现了专门以夜市集市业态为生的操盘手。
不过夜市虽然多,经营情况却参差不齐,为何?
首先是选址,好的地点决定了流量的大小,流量的大小又可以倒推出夜市设置的规模。规模设置太大,超过人流量,显得冷清,摊贩经营困难;规模设置太小,操盘的人赚不到什么钱。通常是项目周边具备基础流量的最好,一开始就想打造辐射型夜市对于初始资金投入要求较大,并不适合很多操盘手采用这么激进的行为。当然操盘手自带金主或本身含金量高叠加项目位置超级理想,是可以进行放大。能够放到多大,要进行合理的测算预估。
现在大部分夜市集市都以中小型为主,也是对夜市形态的摸索。能够赚快钱的通常采用复制,而不追求单项目的放大。如果觉得一两千平米的夜市已经非常好掌控了,就快速找另外一个位置复制过去,快速获取市场红利。
其次是要有好的内容来填场。业态上可以以餐饮为主,但绝对不能是纯餐饮。哪怕是夜市已经开始玩聚焦的地区,如定向打造某某小吃一条街。通过聚焦于餐饮某个主题概念来吸引目的性搜索的人群,这种定向流量会越来越弱。现在的消费者以休闲娱乐为主,目的性来夜市吃喝会缺乏激励自己的借口,你要给他一个理由,顺带来吃,纯餐绝对越来越难做。
餐饮占比尽量控制在50%附近,其它品类穿插进来。比如文创、宠物、漫展等等,这样可以更好地进行互动。都是有品味的人,当然是过来欣赏文化娱乐活动的,怎么可能是为了吃呢?不然短视频怎么发,朋友圈怎么发,行走江湖,讲的是“面子”。
提醒一下,不要招那些随处可见的餐饮,消费者在附近就可以吃到,没必要特地跑一趟。要去挖掘一些“潜力股”,把这些手艺人整合起来。或者网络上热门的小吃,或者其它城市爆火的小吃,想办法找人复制。短期来说可能都是流量担当;长期可能不错,也可能熄火,就快速再换个品重切客群,摆摊讲究短平快,船小好调头。
当然,有些常态餐饮用来填场也是可以的,哪个夜市集市没个边边角角或者就是租不出去的铺位?赚钱,不磕碜。再说,难免有消费者就需要这种常态刚需品类,不行再换。
在品控上尽量去邀请具备多年摆摊经验的摊贩作为基石商户,起到稳定作用。一定要意识到这年头好的摆摊商贩已经成为招商的抢手对象。部分招商人员受困于传统思维,加上年纪大了,对于新生事物、新生业态,接受能力、理解能力较弱,还用历史眼光看待摊贩,殊不知时代早已变化。
一些优质的摆摊商贩是反复经历过市场洗礼存活下来的,有着对摆摊事业以及当地摆摊文化独特的见解,他们过来可以快速填平原先缺乏的认知和空铺,非常省心。而且这些能跑出来的摆摊顶流都是高收入群体,跟知乎上那些年入百万的人群是一个级别的。
另外一部分是出现较好的高知、高品位摆摊商户入场,原先这部分人没有摆摊的想法,抱着试试的态度,成功进入到摆摊行业中,并对同行进行降维攻击,可以同维切中年轻小资客群。这部分客群早先是不太会选择夜市地摊消费的,但内容端的快速升级,能够同频,让很多小姑娘们玩得不亦乐乎。这些有情怀有想法的摊贩,谁不爱?
场景部分涉及到操盘人员自己投钱营造,看“口袋”,丰俭由人。能打卡,能多出片,当然最好。初创时口袋不济,采用古早的夜市模式,只要选址有流量,还是可以边赚边营造。
夜市与购物中心集市还略有不同,购物中心集市通常用来做调性,搞些豪车做后备箱摊主之类的。这些调性用来聚焦穿透目标客群,博取目标客群好感,然后引入购物中心进行转化。
一般专门做夜市的人比较单纯,就是为了赚钱,没有那么多弯弯绕绕。把消费者吸引过来,然后在夜市里进行变现,最好不要到处乱跑到其它地方帮别人变现。假设一个摊位月租金2000块钱,100个摊位,可以收20万,再收押金两个月,口袋也有60万。反正做不起来也无法勉强,就是那些摊主踩坑无处诉苦。
夜经济作为很多地方打造消费发展的新引擎,是有红利的。夜市在审批上,各部门也相对以前更愿意支持,甚至被提到新消费业态的高度。夜市被认为是烟火气的物种,可以丰富百姓生活休闲娱乐。但夜市目前发展在业态组合、场景构建、情节互动以及精细化管理等多方面还需要不断探索,特别是纯小吃夜市,在不少地方会因难以适应生态的变化面临倒逼出局,需要提前进行业态品类整合,来适配消费者不断提升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