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9月21日
评论数(1)保龙仓、洪客隆、南城百货、乐购……一个个企业相继消失,华联集团、五星电器、银泰相继被收购,近期更有阿里入局苏宁、牛奶国际和京东入局永辉,新华百货陷入物美与宝盈撕B大战。零售业何以如此战火纷飞,是市场恶劣以致管理者已经没有勇气面对,还是资本太凶狠、太会玩。
国内零售业普遍存在规模偏小,偏安一隅的现象。就算有些企业上市,但对于自身的发展一直缺乏有效的规划,长期以来市值规模偏低。超过百亿规模的仅苏宁、百联、永辉等几家,有些企业上市十几年,都未合理利用上市平台,至今只有几十亿的规模。像物美商业等甚至连20亿市值都不到,公司对于金融市场之藐视让人难以理解。
零售业属于行业壁垒低、限制性少,又把控销售要道的行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从西方主要国家来看,其国内零售巨头都进入了世界500强,像美国的沃尔玛、法国家乐福、德国麦德龙、英国特易购、日本永旺、澳洲西农等等。国内规模最大的苏宁市值也不过千亿,华润虽然进入世界500强,但华润万家在华润体系占比不大。以中国的市场发展,没有理由不看好零售业的发展。只要价格合理,各路资本就不可能错过这轮盛宴。
根据商务部数据显示,1-8月,以并购方式设立外商投资企业871家,合同外资金额163.5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45.5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5.4%、144.2%和297.7%。数据显示外资并购日益活跃,特别是在中国资本市场下跌过程中呈加速状态。我们可以看到,不仅仅是国内资本暗流涌动,更是呈现出内外资双轮并购的驱动行情当中
判断一个企业是否值得收购,通常使用的评估方法为市销率,即公司市值/销售规模。市销率越低,说明并购价值越大。其中销售规模为了更贴近现在的经营情况,取上半年销售额而非去年全年销售额。为了方便大家看懂这个数据,下面的表格当中将同时把美国零售企业的数据列入进行比较。
从上面表格,我们可以清晰看出相对美国零售企业2.29的市销率,国内只有其60%。美国是一个全球性投资的市场,各国投资者给予的估值应该是相对合理的。对比后可以明显发现中国零售业价值未被合理挖掘,而且美国是个相对成熟市场,增长空间有限,中国却仍处理快速发展阶段。
长期从事资本并购的前高盛副主席Michael Evans,在出任阿里巴巴总裁的第一炮就是迫不及待的以283亿入股苏宁云商,创造了中国零售业最大投资案例。可见资本界对于中国零售业并购的饥渴状态。
而境外产业资本在今年也是大手笔,牛奶国际的首席执行官Graham Allan宣布以57亿的代价入股永辉超市,该投资是牛奶国际有史以来最大的投资。在随后的京东入股永辉超市的过程中再度加码。虽然永辉超市现在的市销率在1.8,高于国内其它同行。但牛奶国际定增价格为7元,远远低于市场价格,重新计算下就超值划算了。
从近年并购案例来看,对于零售并购已经不仅仅是满足于行业内的并购,多方势力不断渗透到零售企业进来,并不断创造出新的高潮,对于眼球的刺激也超过以往任何时代。我们可以看到像步步高并购南城百货已经无法引起人们的任何关注;华润万家收购乐购,也只有在失败的时候,才会成为人们闲谈的一点话题。牛奶国际57亿入驻永辉、阿里283亿入股苏宁,零售并购高度正在不断刷新。
其它行业进入零售行业的热情也在不断推高,如海南文化3.5亿收购华联集团,华联集团旗下拥有华联BHG、COSTA咖啡等品牌,单华联综超账面上的货币资金当时就有50亿了,这样的好事不捡都不好意思出门了;佳源集团收购五星电器,开启了国内商业地产收购大型零售企业的案例;上海宝盈收购新华百货,则体现了资本对于零售行业长期账面上躺在较大货币资金虎视眈眈,同时新华百货就算作为一个上市净壳,随便运作也不止那几十个亿;前海人寿举牌合肥百货等保险资金则对零售业拥有的零售物业重新估值表现出充分的兴趣,一些零售企业如果把持有的物业单独卖出也不止那几十亿的市值,但在财报当中却无法有效体现出应有的价值。
外资财团对于中国现在正在蓬勃发展的购物中心也充满兴趣,像麦格理、摩根士丹利、黑石等财团四处攻城略地。不少外资财团直接买入成熟的购物中心,这类项目不仅可以提供稳定的租金收益,也可以产生平稳的租金增长预期。黑石等财团则主要瞄准运营较差、且位置相对较好的购物中心。由于国内购物中心普遍重招商轻营运,导致后期营运出现大量失败案例,为黑石提供较多可供选择收购的标的物。黑石先收购商业运营管理团队深国投商用,而后开始大规模收购物业,再通过商业运营团队对收购的物业进行重新规划、定位、管理流程再造等。最终盘活物业获取更大的价值。
零售业的低估值给予了并购的超级良机。不少零售企业当年的成功来得太容易,并对零售行业产生了轻视,最终导致企业倒闭或提供了被人并购的机会。其中由于企业主赌博亏钱、投资地产导致资金断链占绝大部分。个别企业因自身运作遇到困难后,找不到方向,盲目的左突右冲,最终伤痕累累,直到失去面对的勇气。上市企业主要因大股东股权自我稀释过快且不愿意给予管理层保护伞,当出现收购方时,经常被孤立;要嘛大股东早已对零售业没兴趣,正愁没人接手而已,刚好顺手推舟。不论何种原因的出现,中国的零售业都在加速进入整合,未来市场总是强者恒强、赢家通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