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3月31日
评论数(2)一季度即将过去,这段时间很少写东西,主要是在学习、观察和思考,对百货零售发展也有几点感悟。
一、百货零售已无“净土”。
今年一季度,百货零售基本沿袭了此前的发展颓势,下降依然是“主基调”,“没有最坏只有更坏”似成定局。
根据公开的数据,1-2月份全国50家重点大型零售企业零售额同比下降6.2%,5000家重点零售企业销售额同比增长3.3%,较上年同期放缓1.4个百分点,北京社消品零售额仅增1%。受此影响,世邦魏理仕预测2016年京沪零售租金涨幅仅为1%,为历年来最低增幅。
过去,渠道下沉被视为百货零售突围脱困的希望所在,但如今,三四线城市也越来越多地呈现出供应饱和甚至过剩之势,市场低迷已无可避免地传导到县级市场,增长放缓甚至下降已然发生。
去年以前,电商被看作增长神话,但这一神话似也破灭。据北京市统计局数字,北京网络零售额1-2月同比下降10%。而上年同期的数据是增长62%。当然,很多百货零售企业的电商业务增长很快,但盈利的并不多,未来随着电商整体增速放缓,线上对百货零售业绩改善将变得更为不易。
时下,百货零售已无“避风港”,过去依靠规模驱动的增长已经难以为继,除了精耕细作提升单店产出外选择不多,否则店多有可能是拖累企业的负资产。
二、“大”是发展趋势。
前几天去了南京、苏州一趟,考察了南京新街口的中央、金鹰、新百、大洋以及苏州的新光、圆融、诚品等店,如果说它们有什么共同点,最突出的可能就是“大”。中央、金鹰、新百都是由百货店扩建而成,体量都在十几万方以上,都是购物中心规模的百货店。
大的好处很多,一是能够布局大量餐饮、儿童、娱乐业态。这对吸引客流至关重要,即使是在有“中华第一商圈”之称的新街口,缺少体验业态的商场也难以产生足够的吸引力;二是能够丰富经营,做强品类。如南京中央商场,儿童品类面积很大,非常丰富、细致深入,其吸引力就远非只有几个代表性品牌的商场所以比拟。淘宝天猫之所以雄踞电商第一梯队,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它的卖家足够多,经营包罗万象;三是能够营造更好的环境氛围,服务设施更齐全。面积大,店堂的通道才能足够宽,才有可能规划布局更多的美陈布景、服务设施,像南京中央商场,它的客服中心、VIP服务中心、商务中心都是单列,建得非常气派,前面几排座椅,就像银行的营业大厅,给人的印象非常好。圆融购物中心中的久光百货有一个非常大剧场,目测能容纳数百人而不嫌拥挤,若非面积足够大,决无可能做到。
百货不大不能做出品位,不足做优体验,不易做强品类,也难以做出声势。好的百货店还要留出适当“空白”,就像一幅艺术画作,必须要有“留白”,才更具审美价值,给人以想象空间。适当“空场”也是一种智慧,一种境界,满满当当必然给人以压抑之感,逛店体验一定大打折扣。但显然,“留白”也需要有足够的规模。
据说零售业未来发展方向有大小两端,“大”是购物中心,“小”是便利店、社区店。事实上,像南京新街口这样繁华地段的百货大店无疑有很好的机会、广阔的空间,无论是加码体验业态,还是做精做优零售业态,都比几万方的小店选择的余地要大得多。
三、创新和特色是百货零售的生命。
不久前的一次考察,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苏州诚品生活。这是个非典型百货店,或者说是个以文化为特色的小型购物中心。5.6万方的空间除了1.5万方的诚品书店外,另有文创集市、服饰佩件、餐饮轻食、文具店、展演厅等布局。其浓郁的文化氛围、充满个性的建筑设计、别致的逛店体验,令无数消费者为之着迷。我首次到店是周四的下午,可以用“顾客盈门”来形容人气之旺,相比之下,对面的新光天地、旁边的圆融购物中心人气要冷清得多。尽管在我看来,新光天地、圆融购物中心都很不错,但对比之下,诚品生活仿佛来自另外一个星球,是完全不同的概念,那个诚品生活采集汇集了苏州工艺美院、荞麦版画、緙丝、核雕、刺绣等元素,就像一家文化博物馆。
老实说,我个人不太喜欢诚品,觉得它更像一部带着艺术风格的商业片,所谓的文化更像“伪文化”,那些闻风而来的消费者,似乎更多地出于附庸风雅,未必是真的喜欢读书和钟情于文化艺术。据我观察,很多人一到店即忙着拍照,然后赶紧发朋友圈,大有“至此一游”之意;也有不少人直奔餐厅,在一个逼格甚高的“文化场所”大吃大喝,未免有些焚琴煮鹅。而且,它的动线曲折迂回,似有悖基本的商业原则;站在那个大台阶之下,似乎也难有“一览众山小”的豪迈;更关键的是,它里面的东西卖得很贵,书都不打折,如果买书,我肯定更愿意选择当当或者亚马逊。
但第二天早上再来的时候,我就觉得自己的看法过于偏激:消费者喜欢才是最重要的,不管人们是真心喜欢还是叶公好龙,进店就是成功的第一步。事实上,可能每个人的心底都会有一种对艺术的向往、对文化的渴求,而即使真的只是追风,与此前的追求时尚亦无二致,而且。不管是“文艺片”还是“商业片”,“叫好又叫座”的才是好片,况且诚品生活追求的本来就是商业而非艺术的成功,只要顾客喜欢、认可,它的方向就是对的。零售业者不应从自己的好恶出发看待创新和变化,这才是真正的“以顾客为中心”。
创新和特色是百货零售的生命,无论是此前的经营时尚还是现在的经营生活方式,都离不开创新。百货零售其实是眼球经济,顾客的“天性”是喜新厌旧的,特别是在各类商业体“产能过剩”的时下,诚品“连锁而不复制”的理念同样适用于百货零售。现在的百货店大多是在百货的“黄金时代”——在那个跑马圈地、开店就赚钱的年代,很多百货店都带有浓重的克隆痕迹,通过调整、创新赋予其个性和特色,是改善业绩的重要手段。目前,零售业的各个领域面临转型和变革,实际上,转型的核心是经营理念、经营手段基于时代、基于潮流、基于顾客的改变与转换,只有这种转型的创新,才能为“老百货”延续生命、注入新活力。
当然,诚品式创新很难模仿,但现在百货零售领域的创新也非常多,如日本大阪的Grand Front购物中心,可以吃到现场采摘的蔬菜,能够在奔驰店里喝咖啡,有大大小小五、六家主题实景、虚拟展示间等等,被誉为“下一代综合体”。国内的,银泰在杭州下沙开了一家工厂店,也很有“概念店”味道,也值得学习、借鉴,更重要的可能还是它们的启示、启发意义。百货店的创新也许不必追求诚品式的颠覆,只教有一定比例的创新,并且持之以恒地坚持,就一定能持续地吸引消费者。
四、工匠精神是做好百货零售的关键。
这几年,在全行业、全局性的困境之下,百货零售业者普遍焦躁、彷徨,人们更热衷于模式、业态、渠道、营销等宏大主题的创新、布局,对基本的服务却有不同程度的忽视或忽略。虽然“回归零售本质”喊了好几年,但从服务上看,真正回归的还很欠缺。
不久前看了篇《杭州百货购物中心消费者满意度调查》的文章,调查结果可能出乎很多人的意料,排在消费者关注前三位的分别是:工作人员的态度、停车是否方便、休息区是否充足。停车场和休息区虽然受到很多商场的重视,但受制于各种原因,一些开业较早的百货店、购物中心并未很好地解决,形成了事实上的“硬伤”;而“态度”问题,更是千差万别,各有各的不足。遭人诟病的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过于热情,紧逼式促销,虚假承诺、夸大宣传;二是过于冷漠,看人下菜碟等。
顾客所谓“态度”问题,很重要的一方面是退换货,推销时热情如火、有求必应;退换时障碍重重、手续繁琐甚至百般刁难,是很多企业存在的突出问题。在这一点上,我特别欣赏银泰仙商的“无理由退货”:顾客想退就退,接待退货与卖货一样热情,员工办理退货也按金额提成,这看似有点傻,其实是大智慧,因为一退就将很多消费争议解决在萌芽状态,与其等到顾客投诉、扯皮甚至闹事再去退,不如直接敞开退,不仅可省却无数争执、烦恼,还可以还顾客一个好心情。听说银泰商业全系统实行60天“任性退”,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那个《调查》还有一项内容也值得注意和重视,“消费者称商场促销水分多”。营销促销无疑是百货零售企业工作的“重头戏”,但很多时候,闭门造车、一厢情愿的促销方案难以让顾客买账。调查显示,“仅有39.01%的人会选择在商场促销期间购买商品,89.36%的人认为商场的促销活动存在水分”,这实在应该令人警醒:消费者其实需要的是更真实、坦诚、接地气的促销,否则包装再时尚新潮也难以获得认同。
现在的百货零售科技含量虽然越来越高,但它归根结底是服务业、“人的行业”,真诚热情、换位思考、精益求精地做好细节、搞好服务才能创造价值、赢得信赖。很多企业缺乏的,正是这份应有的自信和淡定,缺少对自身的审视和自省,其实,聚焦顾客、做好自己才是最重要的,零售就是细节。
五、发展全渠道或为将来压缩零售面积。
最近看到一篇文章,提到“没有百货的百货店”,这跟我的预测大抵相仿。随着智能技术、VR应用的不断进步发展,未来的百货店、购物中心有可能成为社交、娱乐场所,绝大部分面积可能用来布局餐厅、水吧、影院、秀场等体验业态和服务设施,而零售部分有可能局限于虚拟显示屏等较小空间。虽然面积较小,但借助科技的力量可以很方便地试用体验,经营边界趋于无限。这样的趋势事实上早有苗头,据说在杭州,半数以上的消费者去百货店、购物中心是为了吃饭,还有的是为了看电影、KTV、儿童游乐或散步,真正直奔购物主题的反而不多。
所以百货零售实体店构建全渠道经营、在所有的销售平台提供无差别的服务与体验非常重要,首当其冲的是要补齐线上短板,实现双线融合、双线体验,对全国性连锁巨头、区域龙头企业来说,是非常有机会、有条件做成的。目前的最大难度似乎在联营的经营模式,由于缺乏对商品、价格的实际控制力,实体零售企业的电商多沦为摆设,聊胜于无。
解决的办法现在似乎已经明朗:一是发展直采自营、自有品牌,欧美日韩同行的今天有可能是我国百货零售的明天。这一点虽然有很大的风险,但却是百货转型不得不攻坚的“深水区”;二是发展买手业务,如跨境电商、银泰的“集货”等;三是推进深度联营,从过去的放任不管到选款式、管库存、定价格,实现单品管控;四是还可以与电商平台合作,如现在的手机是一个很聚人气的品类,能不能与国美或苏宁等平台合作,做一个双线运作的手机超市?当然这个超市的线上应整合到实体店的APP之中。这可能是一种介于自营与联营之间的合作模式,如果要找先例的话,银泰的“淘品牌”似乎就是。
百货零售企业的APP应该既具备喵街、飞凡一样的智慧功能、营销功能,也应该拥有购物功能、消费功能、服务功能,百货公司所涉及的产业、业态,都可以整合其中,应用越广泛,吸引力就会越强。营运上应与实体同步规划、一体运营,马云说的“电商是一种思想观念的进步”,我理解就是线上线下“一盘棋”的整体观,而且,实体电商“同款同价”的玩法可能也会比电商“专供款”更受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