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5月05日
评论数(23)马云刚说完“O2O是个伪命题”,“如虎添翼是实体零售的想象”,这才不到1个月,阿里就推出了针对线下实体零售的O2O项目——喵街,让人很感意外。
据说“喵街”是“逛街神器”,它有五大能力:为顾客提供消费决策、即时优惠、增加到店机会、改变动线轨迹增加坪效、共享大数据。
老笑感觉,深陷困境中的百货零售企业也许不会放弃任何一个可能的救命稻草,因此阿里“喵街”可能引起强烈关注,申请合作的实体零售企业很可能会排队,但它的作用可能十分有限,对线下零售业绩的提升帮助不会太明显。
首先,阿里与银泰的合作成果并不“丰硕”。
去年4月,阿里集团以53.7亿港元对银泰进行战略投资,认购后者9.9%的股份及总额约为37.1亿元港币的可转换债券。当时,阿里集团表示,双方将整合优势资源,构造一套打通线上线下的商业基础设施体系。
但一年多来,双方的合作成果难言“丰硕”。根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2014年度行业发展状况调查”结果显示,银泰2014年在门店增长30.6%的基础上,销售仅微增了0.8%,以183亿的业绩排在连锁百强第33位。
这样的业绩或可说明,与阿里的合作不仅没给银泰插上“腾飞的翅膀”,甚至可以说并无明显改善迹象。论私交,马云与沈国军是好友;论合作,阿里是银泰的第二大股东,双方还有菜鸟物流等项目的合作。且银泰系作为阿里集团的O2O试验田,阿里没有任何理由不尽心尽力。郭大路(马学军)也说,“喵街”是“阿里与银泰合作一年来实验成果的综合应用”,但很显然,阿里拿银泰练手一年多,并未取得明显突破,不成功的原因,恐怕也是“非不为也,实不能也”。
其次,“喵街”不可能整体提升线下百货零售增速。
据介绍,“喵街”项目面向的是全国知名的大型连锁百货企业、单体百货、三四线城市的mall。从中可以看出它一统江湖的野心。但在经济下行、消费低迷的时下,预计“喵街”项目很难扭转行业的整体衰落态势。道理很简单,一定时期、一定区域内,市场的总盘子是有限的,“喵街”项目不可能改变这一大势;纵然能够改变,也未必是阿里乐意看到的,因为总量就那么多,线下线上必然是此消彼涨,而阿里系占线上份额近8成,割自己的肉补他人之疮,阿里恐怕还没有那么高尚。
因此,我认为,业绩提升可能会有,但必是少数的或个别的,最可能出现的局面就是强者恒强、弱者恒弱,但强者的提升恐怕更多的应归功于自身的努力,“喵街”发挥了多大作用实未可知。
其三,“喵街”项目未必能获得线下百货零售巨头支持认同。
“喵街”项目采用阿里一贯擅长的平台打法,但阿里不是慈善机构,虽然入驻“喵街”免费,但合作方必然要对其开放数据。银座、欧亚达、万达、大商、王府井、重百、百联等百货零售巨头都有自己O2O全渠道项目,会不会为了并不明确的前景而心甘情愿地为其提供诸多数据,将自己的会员数据、交易数据对阿里开放,恐怕还要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天猫的经营与实体百货高度重叠,加入“喵街”会不会变身天猫的流量入口,恐怕也是百货零售巨头们不得不担心的问题。虽然阿里说双方共享阿里大数据,但显然,这个信息的共享未必是对称的。
从阿里透露的信息来看,“喵街”项目可提供室内导航、停车找车、停车缴费、免费WIFI、餐饮排队等技术支持,但这显然没有太多的过人之处,而即时优惠更是所有的手机APP都具备的功能,万达的O2O项目功能甚至比这更强大,大悦城的大数据早已运行数年,这些企业必不肯放弃自己的项目而转投阿里“喵街”。虽然后者声称“兼容任何第三方技术”,但技术的打通融合毕竟还有一个过程,特别是“喵街”的功能与原来的项目重叠,有没有必要再加入,想必巨头们也会掂量掂量。纵然加入其中,零售巨头也未必会把喵街作为主打,因为作为一款公共产品,缺乏个性是必然的。
而如果离开了百货零售巨头的支持、加入,“喵街”仅仅网罗到一些散兵游勇、虾兵蟹将,其效果必然大打折扣,这项目本来就是锦上添花的东西,它不可能对那些规模小、实力弱、份额低的中小零售百货企业产生挽救危亡、起死回生的功效。
最后,“喵街”提供的是技术解决方案,但百货业的衰落不仅仅是技术的问题。
百货零售业深陷发展困境,原因非常复杂。从外部环境看,是经济下行、政策因素、需求低迷综合作用的结果;从竞争来看,是超饱和的同业竞争、新兴零售业态的快速兴起、电商日益主流化发展带来的冲击分流所致;从内因分析,则是百货零售企业经营能力的缺失、服务能力的不足以及高赋税、高成本等形成的制约。当然,百货企业应变能力滞后于市场变化、消费变革也是导致其陷入被动的重要原因。
从这些方面来看,“喵街”项目没有解决任何实质性问题。它所提供的,仅仅是技术方案,技术虽然很重要,“喵街”貌似也有助于发现消费需求、优化服务体验,但也仅止于此,百货零售的困境远非技术所能解决。因此,它对百货企业业绩的改善必定是表层的、外围的,涉及不到核心的问题。阿里对线上平台运作确有一套,但对线下零售,特别是对百货营运并不熟悉,通过一年多的试验,不可能解决百货业多年积累的问题。
因此,如果代价不大,百货企业不妨一试,但要根本性解决问题,还得依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