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问一个零售人,无论是高层主管、中层干部,还是一名基层的员工:现在,做零售,什么最重要?他们都会不约而同地给出一个答案:服务。的确,从拼商品到拼价格,再到拼硬件、拼氛围、拼创意,直到现在拼服务,零售行业的日趋成熟带来的是白热化的竞争,甚至到了贴身肉搏,拳拳到肉的地步了。然而,就是服务,有些零售商玩得得心应手,有些却有点四不像,正面效应没有,负面效应却被顾客无限放大,造成如此情况,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服务要发自内心。有着悠久商业氛围和历史的中国,一直很看重服务。我们常常会在影视剧里看到,有顾客打尖儿驻店,店小二会主动过来帮着牵马到后院喂料,口里还应承着:客官,上好的草料帮您喂着,说这话的时候,小二是热情的,发自内心的欢喜,这份热情可以传递给顾客。其实,这就相当于现在的免费代客泊车,只不过不提供免费加油。拿这个小场景在这里说,是为了说明服务其实不需要一味创新,只要把基础做好,先达到顾客满意的最基本条件,让顾客看到商家的真诚,就可以了。服务不应该是华丽丽的貂皮大衣,而应该是纯棉的贴身内衣,感觉舒服就可以了。
服务要表里如一。有一句说烂了的话——顾客是上帝。无论是商家还是消费者,都在说,可是偏偏还有无神论者,他们感觉上帝就是一个符号,顾客不过是给予他们财富的人,所以就没有发自内心的敬畏和感恩之心。当然,那只是一部分商家,其实中国的商家是很虔诚的,虔诚到稍微带一点点迷信,所以大商超立项之前要请风水先生过过眼,小商家要请财神观音镇镇邪,早晚膜拜。想法是好的,但也透露了一点,商超很少真正发自内心地“拜上帝”。四百年前的日本江户商家,他们把顾客的名册供奉在神册或者佛龛上,早晚膜拜,祈祷生意兴隆,虽然都是供奉和膜拜,但两者对于消费者的敬畏和感恩之心,是不一样的。
服务要适度。病重的时候要下猛药,但日常经营中的服务,要有度,要自然亲切,要温而不火,否则容易把消费者“烤焦”。商家注重业绩,所以对销售任务压力也比较敏感,因此,常常把销售业绩和服务挂钩,这样做的结果就是服务容易变形,容易因销售压力而失去服务的本质,变得功利,这样反而会让消费者心生反感。比方说我们去超市购物,最讨厌促销导购死缠烂打的推介;我们去专卖店,最反感店员毫无艺术性的连带销售……当然这些如果做得巧妙些,在消费者有需求的前提下进行顾问或服务角色介入,会得到更好的效果。
某个男装品牌店主打上衣,所以上装做得很到位和极致,销售也好,但加盟商想要提升业绩,就需要靠裤子和配饰等冲量,这就需要店员进行连带销售。刚刚开始推广连带销售的时候,店员的推介比较生硬,目的性也很明确,让消费者一看就不舒服,导致销售业绩不佳,怎么办呢?加盟商苦思冥想,觉得应该站在消费者的角度考虑问题。于是加盟商买了咖啡机、擦鞋机、手工擦鞋工具和熨烫烘干机等设备,当顾客前来购买上衣茄克的时,顺道要求顾客坐下来喝杯饮料,然后准备皮鞋给顾客更换,换下来的皮鞋由店员擦拭保养。因为换了店里的鞋,身上的裤子就显得不搭,导购就趁空当推介顾客换上合适的裤子,搭配上衣和皮鞋看看,因为等着也是等着。这样一来,顾客接受起来就比较自然,门店的成交量也上来了,销售业绩得到了提升。提升在哪里?就在服务上!适度的服务!
预先取之必先予之,在市场经济为主导的前提下,我们想要挣一块钱,就需要先投入四块钱,我们想要培养顾客的忠诚度,就需要商家对消费者奉献真诚。将心比心,互相看个透彻,这样的服务才能够打动人,让消费者称心,才能够让服务生成提升销售额的推动力。
已刊《店长》2012年10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