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心。潘

新零售品牌T11生鲜超市门店全关,它踩了哪些坑?

05月16日

评论数(0)

出品/联商专栏

撰文/潘玉明

编辑/娜娜

4月24日,T11贴出通告,从5月12日起关闭在北京开设的第一个店——朝阳公园店,据说从开业就没赢利过,该店将对经营商品及经营模块进行大范围调整和迭代,走品质和客户体验路线,但恢复营业时间未知。

至此,T11在北京、上海、武汉三地合计8家店全都关了,查询其官网,最后一条简讯停留在2020年底。

01

依赖资本的零售模型缺乏生命力

T11生鲜超市(T11 FOOD MARKET)作为新零售品牌,起步于2018年5月,创业者杜勇号称中国生鲜零售行业的资深老兵,用T代表Together&Top,用11代表一心一意。当年10月首期获得国际第一梯队的一亿人民币天使轮融资。主要投资方有光大控股、国美、远望资本等,资本先行的做法,在业内掀起一阵热议。

不过,杜勇自认为依赖资本的零售模型,本身不具备生命力,因为偏离零售本质,当风口消失,留下的可能是对零售业的深刻伤害。不管是昨天还是今天,这个看法都具有合理性,其反映了一个基本事实,即零售行业是苦差事,需要一个经过磨练的脚踏实地做事的团队,缺乏这个内核,钱数就只是一个外衣、浮财,有了更好,没有也可以挣出来。

对于零售技术的变革,杜勇认为零售没有新与旧之分,只有好与不好的区别。因此,提出一个概念叫“好零售”,意思是让好的商品与消费者不期而遇、在产业链端发力,提升性价比;注重对单品的研发;营造门店温馨的氛围;通过新技术让品牌和消费者无缝连接。

对于零售行业的走势,杜勇认为中国一二线城市零售业态的5个要素是:资源节约,社会友好,高效率带来高坪效,优质的体验,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好商品。

T11官网留存的消息证实,日本经济新闻记者曾与杜勇有一番采访对话。他坚信未来5年在中国一、二线城市的主流超市就是T11这种超市,取代国内多年流行的超市大卖场。对于“经济萧条,就业状况恶化,消费是否下降”的问题,他认为至少在北京是完全感觉不到的。

客观地说,对于零售行业的价值判断,应该把需求变化放在首位。笔者曾经在阿里研究院的研讨会上说过,新零售的内在特性是依靠数字化AI技术从传统的猜测追逐需求、变成有序预测引导需求,升级迭代体现出时序新旧裂变的发展。无论何时,零售行业的第一要素始终是需求变化走势,抓住洞察影响需求变化的关键要素,方可以持续矫正认知方向,对自己的企业做出合理战略布局。

图源:T11官网

02

探索多种模式不是非做不可

看到T11官网有这样一句话,对于T11来说探索多种门店模型是不得不做的一步,并解释道,这是由于T11较为苛刻的开店条件所决定的。作为一家主要面向中产家庭的精品生鲜店,其选址的必要条件是周边3公里以内有充足的中高端人群。

对于店铺选址,T11认为按照首家门店4000m2,邻近地铁与商圈等综合要求,全北京可能都找不出多少符合该标准的物业空间开店。加上2020年开设的三家店,主要是为了跑通模型,为了模型而选址的试验门店。除了门店模型以外,每家店有细分的实验性商品板块。如朝阳公园店主推品类为酒品,其酒品的单品数占总体的三分之一,而且介入供应链上端。

对于店铺运营,T11分析认为,开设单店面积超过4000m2的门店在近期并不吃香。这种店型的新玩家只有少数几家,T11在前期无法通过互联网模式,以数量与密度协同实现整体盈利,开店更像做实体店的传统方法,即以店养店。

由此可以认为,起码到2020年还在试图跑通某种模型,没有想清楚应该开设什么样的店铺、在哪儿开设。从美国、日本的行业数据看,食品超市流行的经营规模在2000m2,日本标准化食品超市在1500m2上下,除非有特别物业条件,否则不会选择开设3000m2以上大型超市,不仅是考虑客流回购支持力度,更重要的是供应链成本效益问题。比较而言,T11前期对于超市业态以店养店的运营模式的认知缺乏经济核算依据,那些敢于接受当试验品的企业,也不简单。

在T11首店第一个店庆(2020年6月)的时候,又提出了新年(2021年)发展计划,即开设三家标准超市,落地T便利(便利店)、美妆专门店、独立餐厅等业态店。摆脱传统商超注重“成功经验复制”的模式,注重“辐射范围内消费者需求空白”区域,将业态进行模块化组合切入新市场。他们细分出了四种店型,分别为:购物中心附设店、社区店、地铁及交通枢纽物业店、社区商业中心店。每个店要根据不同位置、客群,做一些差异化选品组合。

实际运营实践表明,这个说法只是停留在口头,没有落地。一方面说明对于店铺运营内在供应链的运营规律还不熟悉,对于开设多种模式店铺、一店一策的个店化战略,缺乏可供调度的内容资源和渠道技术,初始的建店投资成本高企,更像是砸钱。所谓不得不做的一步,有点像是自说自话,不必如此为难自己。

在这种情况下,张扬引入日本设计师作品,追求店铺颜值,公示全球商品集合等做法,似乎更像是用资本手段探路。至于其开店原则是:慎重开店,不关店,同时门店确保当年盈利的说法,由于疫情等多种因素干预,现在看来颇有生不逢时的感叹,不能较真了。倒是几年前说的挑战:资本持续投入,规模化复制,技术和运营能力等几个要素,随着2023年陆续关店,的确面临巨大挑战。

03

店铺业绩要靠顾客口碑滋养

经营价值观,决定战略规划、决定店铺级战术执行质量和效率。

T11首家门店是2019年6月开业的北京朝阳公园店,该店位置很特别,位于骏豪大厦B2层,是典型的嵌入写字楼的附属商业设施,经营面积4000m2左右,商品SKU近7000,其中酒水大约占三分之一,透出主打商务大客户的营销意图。

图源:T11官微

该店周边除了骏豪大厦两座写字楼以外,3公里内有万科公园、棕榈泉国际公寓等高档小区,据说有很多演艺明星住在那一带。但是,开业时店铺没有与地铁打通,地面交通标识看板及引导路线也不太明显,导致日常客流不稳定,同层缺乏客群引流通道,诺大店铺缺少基本客流支撑,属于只身犯险、不走寻常路的选址思路,与一般超市选址有很大差异。

据媒体报道,为庆祝首店开业,专门从日本采购,凌晨空运抵达的74公斤重的A级蓝鳍金枪鱼,现场由专业的日料师傅开鱼,为首批体验者提供新鲜的饕餮盛宴。精肉区还有M5—M9+的顶级射和牛,高级餐厅才能品尝到的澳洲美味呈现在现场,气势的确很足。

在此前的行业会议上,杜勇介绍说,北京的首家店内酒水品类有2500多个SKU,在北京的专业酒圈还有中高端的人群里面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知名度。他还举例说明现场加工的法棍的特色,一根法棍长55cm,中间划5刀,进炉350克,出来250克,从炉里出来的法棍一定要外皮焦脆,有韧劲,气孔要非常漂亮,这是法国大赛的标准,T11生产的法棍一定要有参加法国大赛的标准,洋洋洒洒,听起来感觉很提气。

半年后的2020年春节期间疫情乍起,大众消费需求突变,周边店铺陆续关闭。T11恢复正常运营以后加大提供配送服务,前期积累的线上用户带来回报,据说活跃用户接近15万人,客单价超180元,生鲜类销售占比超65%。不过疫情阴霾下的消费是以基本刚需为主,超市业绩尤其需要低价好物的大众服务营销口碑衬托,而不是少数高端消费,大众口碑打不响,意味着不仅没有引领需求,甚至和消费需求脱节,业绩自然淡化。

到了2020年9月,北京海淀区的当代商城迎来25周年店庆日,T11在该店地下一层开业。那是T11继朝阳公园店、广华新城店之后第三家店,加上同步试营业的国奥店,依照其自身说法,同属于为了跑通模型而做的试验店。该店经营面积约为4000m2,分为9个区域,汇聚全球80多个国家的商品,涵盖海鲜、肉禽、蛋奶、果蔬、酒水、加工食品、烘焙、主食、杂品、鲜花等,可以通过小程序与App提供配送服务,网上还出现网红超市说法。

据媒体报道,当时当代商城处于转型策划期,打算由单一的百货业态向多功能综合平台转变,将商业与科技、人文融为一体,满足消费者一站式消费需求。

现实情况是,该店所处地下一层位置也没有同层引流通道,只有一个新改建的对外出入口,加上疫情期间行动约束政策作用,该店客流属于稀缺不足状态,周边学校、科研单位居多,消费者出行谨慎,对该店物价及服务营销的口碑也是一般。很快到2023年底当代商城宣布关闭调改,如今已经拆掉、深挖地基,等待“焕新”,T11的试验店也便戛然而止。

这两个案例,在店铺战术执行端的内容呈现方面,均有诸多亮点,比如T11当代店的现场厨房就餐区,就显得高端大气上档次,但是都经不住时间的磨砺。

其内在逻辑或许在于:战术执行端支撑客群口碑的是商品质价比、鲜度,在运营端显现的是相关方战略合作的安全有效性,在决策端表现出对行业格局判断以及对大众需求变化的反应,当然,本案中还必须要考虑平台资本、流动资金的加持。

图源:T11官网

04

做好商业需要自我沉淀

杜勇认为应该做一个好商业,从作品的价值判断上当然是对的。与此相关更重要的是,好的商业需要自我沉淀,包括团队、供应链、商号口碑等,不能依仗借鉴、拼接的短平快手法。与数字化AI系统集合阶段的借鉴及模块组合概念、路径大不同。

如果按照T11的美好设想寻找可比照案例,那么可以在日本找到对标品牌,包括无印良品、成城石井等,这些企业倡导的一店一策、属地化特性、中高端定位,外部依仗三菱商事、伊藤忠商事等超级全球贸易采购体系支持,内部源自本身沉淀多年的技术、经验和可靠的人力资源,这不是2019年才开出第一家店的T11能媲美的。

值得一提的是,T11曾经荣获中国商业联合会商贸物流分会、中企盟(北京)电商物流技术研究院颁发“2020年度中国数字零售最具成长性企业奖”,其官网简讯中写道:“作为智慧零售的先驱代表,T11集合国内顶尖资本、资源及顶尖零售人才,社会融资+“城市合伙人”发展机制双管齐下,以ABC(AI、BI、Cloud)、区块链等新技术赋能,打造以智慧加工、智慧零售、智慧流通、智慧选址、智慧选品、智慧规划、智能硬件等为特征的“智慧零售”创新业态,以“全球化、标准化、精细化”为基本思路,从后端建立强大的冷链物流、加工、仓储、配送体系,打通全业务链条,系统性提升中国零售基础设施水平。

乍一读这段描述,会感觉有一股舍我其谁的霸气,似乎定位做一家数字化应用转化企业更合适。据公开报道,2022年T11输出数字化技术与浙江万客隆超市合作,开出T11万客缘生鲜超市,后续又开了两家门店,目前还在营业,可见其数字化技术应用还是有一套,可是偏偏选择做了一家零售企业,而且更遗憾的是,在经过热热闹闹的5年合作,团队高层纷纷离散,只留下一段合作故事。

写在最后

日本有行业人士分析中国新零售物种起起落落的脉络,总体评价为成少败多,市场根底不深,依靠资本跨赛道竞争的探索成本很高,如今再加上市场通缩打击,需要有更强大的自我磁场和应变能力方可立足。

由此想到1924年9月,西湖边上的雷峰塔倒塌了,当年10月28日,在北京工作的鲁迅写了一篇杂文《论雷峰塔的倒掉》,大概意思是说,法海本该念经,管人家白蛇报恩招是搬非,惹得玉皇大帝要办他,最后的宿命是躲在大闸蟹壳里。似乎是在启发读者,业界百态、各行其是、不可擅为、诚熟从之为宜。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联商专栏立场。

联商专栏原创文章由作者授权发表,转载须经作者同意,并同时注明来源:联商专栏+正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