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饮

红餐网

公告

有深度,有温度,有态度!红餐网,百万级订阅量的头号餐饮产业媒体。

文集

餐饮(19)

统计

今日访问:9416

总访问量:7705893

创始人曾缔造四家上市公司,如今闯关预制菜,胜算大吗?

2023年01月12日

评论数(0)

来源/预制菜洞察 

撰文/李金枝

脱胎于思念食品,2021年登陆A股市场,成为“速冻供应链第一股”。如今,千味央厨加速发力C端预制菜,这能否成为其增长的“第二曲线”?

1968年出生于河南驻马店的李伟,毕业于郑州大学新闻系,当过记者,做过公务员,后来辞职创业,一手缔造了思念食品(已退市)、河南祥龙四五酒业、黄河大观(已退市)以及千味央厨 四家上市公司 。

眼下,“速冻供应链第一股”千味央厨,正成为预制菜市场上耀眼的新星之一。而藏在这家上市企业背后的故事,令人津津乐道。

河南最年轻的富豪,“思念”之后又创立千味央厨

1996年,年轻的李伟发现冰淇淋行业利润空间非常大。“要是能做和路雪的河南总经销就好了。”带着这样的想法,李伟多番努力。

皇天不负有心人,这一年李伟顺利拿下了和路雪冰淇淋的河南总经销,只干了三个多月就赚到了人生的第一个100万。

这次赚钱的经历,也打开了李伟的新视野。之后,他瞄上了同样需要冷链运输的汤圆,成立了思念食品,从此开始了更大的速冻业务版图。

而彼时,1992年在郑州成立的三全食品早已经在市场站稳脚跟。思念作为新品牌没有什么知名度,迟迟打不开市场,汤圆的销量甚是让李伟忧愁。

后来,李伟一掷千金,挖来了当时在速冻领域赫赫有名的郑荣速冻食品厂的厂长李晋洲。李晋洲加入后,开始改良思念的产品,研发了一款溶质馅料汤圆,同时将大汤圆改为小汤圆。随后,李伟又狠砸400万请来明星拍产品宣传广告,并在央视投放播出。

产品和营销方面的重金投入,让思念很快便跻身全国知名品牌,与三全食品、湾仔码头并称为“速冻食品三大巨头”,市场份额一度达到20%。

2005年,李伟凭借思念成为当时河南最年轻的富豪。一年后,思念食品在新加坡上市,比三全食品登陆深交所还早了2年,一时风光无两。

但好景不长,仅仅几年时间,思念就出现了“市场交投清淡,流动性差,再融资困难”的情况。

2012年,李伟等人斥资5亿多元,将思念食品私有化退市。据了解,上市期间思念在新交所募集了大约20亿元,这意味着,一进一出之间,李伟可能获得了超14亿元的资本回报。

就在思念食品退市当年,千味央厨悄然登场。2012年4月,郑州千味央厨食品有限公司正式成立,成为思念食品旗下的全资子公司。

千味央厨在被拆分成单独的公司运营前,是思念负责B端业务的部门,主要为百胜中国旗下的肯德基、东方既白等品牌提供速冻油条、蛋挞皮等产品。也因为这一渊源,千味央厨从思念拆分出来当年,就成为百胜中国的大供应商之一。

与思念食品主攻C端消费市场不同,千味央厨从成立起就秉承着“只为餐饮、厨师之选”的战略定位,走To B模式,面向餐饮企业研发、生产和销售速冻面米制品。

但尽管如此,千味央厨从产品到公司管理,仍有着浓郁的“思念”气息。据了解,早期千味央厨的生产车间、仓库等都是从思念食品租赁的,直到2019年,千味央厨还租着思念的郑州四车间。千味央厨旗下“一种油条炸制设备”等多项专利,也都是思念食品无偿转让所得。

另外,在2017年前,千味央厨和思念食品的实控人都是李伟,据千味央厨招股书显示,目前千味央厨多位高管都有在思念食品的工作经历,包括公司董事长、副总经理等。

脱离“思念”,独自闯荡成为“速冻供应链第一股”

千味央厨成立之初,国内速冻食材供应以生鲜肉类为主,速冻米面制品的附加值相对较低,仅占速冻产品B端供应的一小部分,俨然一片蓝海。

随着国内餐饮连锁化浪潮的发展,千味央厨的优势逐渐显现。短短几年,千味央厨就与肯德基、必胜客、华莱士、海底捞、真功夫等众多知名餐饮企业建立了长期供应关系。

2017年,千味央厨开始进行上市辅导,其承惠思念的弊端逐渐凸显。产品重叠、技术相通、部分供应商相同,千味央厨与思念食品关联太深,同行竞争的隐患逐渐浮现。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李伟谋划了两件大事。

首先是股权转让,2017年,李伟开始全面退出思念食品,将所持的70%多股份全部转让给了思念食品现任董事长王鹏及其管理团队,同时接管了他们持有的千味央厨股份。至此,千味央厨与思念食品两家公司,在经营管理上彻底脱钩。

脱离了思念的千味央厨必须谋求独立,2017年千味央厨成立子公司新乡千味,启动新乡平原新厂建设。同时将原有的红枫里厂区改建为研发中心及总部基地。至2020年新乡二期工程完工时,千味央厨的产能由6.64万吨上涨到9.92万吨。

△图片来源:千味央厨公众号

同时,2018年,千味央厨引入京东、绝味食品等股东,为公司经营带来了更多资本储备和管理经验。目前,前海新希望、绝味控股的深圳网聚、京东控股的宿迁涵邦,分别是千味央厨的第二大股东、第三大股东和第六大股东。

拿了投资的千味央厨继续积极扩产。2021年4月,千味央厨在安徽芜湖设立子公司百福源,以轻资产租赁方式投放产能,2022年完成芜湖工厂的收购,实现华东地区的产能覆盖。

最终,李伟及团队的努力也得到了回报。2018年以后,千味央厨与沃尔玛、杨国福、老乡鸡、瑞幸咖啡、盒马、Tims等企业达成合作,进一步扩充流量B端的大客户,并于2021年9月成功上市,成为“速冻供应链第一股”。

查询千味央厨财报发现,2018年至2021年,千味央厨的营收呈递增趋势,分别实现营收7.01亿元、8.89亿元、9.44亿元和12.74亿元。即便是在疫情冲击下,2022年前三季度,千味央厨依旧实现了营收净利双增长。

发力预制菜,试图戒掉“大客户依赖症”

值得一提的是,千味央厨一路高歌猛进的同时,也存在经营隐患——戒不掉“大客户依赖症”。

其财报数据显示,2018-2021年,千味央厨前五大客户贡献的营收占比分别为40.44%、40.75%、34.05%,32.97%。其中,第一大客户百胜中国及其关联方占营收比例分别为30.20%、30.72%、23.37%和19.25%。

从某种程度来说, 千味央厨的业绩更像是百胜中国业绩的“晴雨表”。

举个例子,2022年上半年,千味央厨直营渠道销售额相比去年同期减少约为1073万元。对此,其在财报中解释称,这主要是因为第一大客户(也就是百胜中国)受制于疫情影响,在1-6月份有近三分之一门店不能正常营业,导致采购相应减少。彼时,虽然其他直营客户的销售额有不同程度的增长,但千味央厨整体直营渠道销售额依旧出现下降。

过度依赖大客户的次生效应还表现在千味央厨对原材料的议价能力上。千味央厨涉及油炸类、烘焙类、蒸煮类、菜肴类及其他四大类产品,原材料需求更加多元,且同区域内有思念食品、三全食品等多家食品公司,不具备较高的议价权,受原材料价格波动的影响更大。

此外,一般大客户会指定原材料供货商,以保证产品标准。受制于此,千味央厨的毛利率也偏低,利润难以提升。据其财报显示,千味央厨2021年毛利率22.10%,2022年前三季度毛利率为22.71%,同期三全食品的毛利率均在30%左右。

为了应对潜在的风险,千味央厨开始尝试布局C端,先后推出“早饭师”“焙伦”“千味小厨”等子品牌,不再只做肯德基、海底捞等餐企“背后的厨子”,而是走向台前,直接面向消费者。

眼下,千味央厨又找到了另一条路子——预制菜。

2020年起,预制菜的市场规模迅速扩大。公开数据显示,2019年—2021年我国预制菜市场规模从2445亿元增加至3459亿元,年均复合增速为18.94%。

在巨大的市场机遇下,一批巨头企业更是纷纷从自己的领域入手,加码预制菜业务。三全食品、安井食品、新希望等企业都已打开C端业务,推出了专属的预制菜。

在此潮流之下,千味央厨也加速布局C端预制菜。2022年5月,千味央厨设立了河南御知菜食品科技有限公司,专业从事预制菜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2022年7月,千味央厨联合河南中原金控投资有限公司、诸暨上德合利投资合伙企业等发起设立产业投资基金,首次募集金额2.5亿元,投资方向为食品、餐饮、餐饮供应链、预制菜等。

此前,千味央厨在对投资者的回应中提到,已经着手重点发展C端业务,相关的团队已组建完毕,也开发了一些适合C端的产品,相关的渠道也正在建设当中。

从财报数据看,千味央厨发力预制菜也并非没有成果。其财报显示,2022年上半年,千味央厨预制菜系列实现销售收入1190万元,同比增长42.23%。

2022年年底,千味央厨推出“岑夫子”“纳百味”“千味解忧炸货铺”3个全新品牌,冲入预制菜市场。

据了解,这三个品牌分别针对不同的消费场景,“岑夫子”主要为中式地方餐饮,首个推出产品为“靓汤云吞”;“纳百味”则渗透日常休闲生活,目前还没有明确的产品;较为重头的 “千味解忧炸货铺”专门适用于当下大火的空气炸锅的场景,将推出包括小龙虾芝士蛋挞、黑椒肉丁多多爆汁肠等七大产品。

千味央厨相关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直言,这次推出的三大C端消费品牌,旨在利用企业产品研发和品牌优势,在巩固B端业务的基础上,构建企业第二增长曲线,开启新的增长周期。

不过,预制菜市场的竞争已经相当激烈,前有国联水产、三全食品、得利斯等实力企业力图扩大预制菜势力版图,后有西贝、全聚德、海底捞等知名餐饮企业布局预制菜,格力、海尔、格兰仕以及顺丰等家电物流企业也纷纷跨界而来。在此情况下,千味央厨的预制菜业务能否持续保持增速,或许还要打上一个问号。

于市场竞争激烈的时候入局,千味央厨布局预制菜本身并不具备先发优势。即便其已经具备了较为完善的供应链、生产线和产品研发体系,且拥有油条、蛋挞等多款大单品,但面对居高不下的原材料和人工成本,要从激烈竞争中突围,未来的挑战也着实不小。

目前来看,千味央厨的预制菜业务尚在成长当中,未来能否在C端预制菜市场占领一席之地,还需要市场的检验。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联商专栏立场。

联商专栏原创文章由作者授权发表,转载须经作者同意,并同时注明来源:联商专栏+红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