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明毅

那家汉堡小店最终还是倒闭了

2023年10月23日

评论数(0)

来源/联商专栏

作者/无名

前文阅读:

1、一家小吃店与其年轻店主揭示的商业本质思考

2、那家曾预言“不长久的新开小店”结局怎样了?

那家汉堡小店还是倒闭了,享龄尚不到1岁。之所以用“还是”,因为在未尘埃落定之前一切皆有可能,只不过“倒闭”对它而言是大概率事件,而它恰好走上了这条大概率之路罢了。可只要你最近稍留心即可发现——它不过是众多同类小店的缩影,越来越多的街边小店或倒闭、或已贴出了转让、招租启事。“一叶落而知秋”,究竟发生了什么?是什么让他们(店主)毅然选择了离场而不是再等一等?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所以我们不妨以它作为样本,一起剖析、探究与预测,看看究竟发生了什么以及即将发生什么。

什么是压垮小店的最后一根稻草?

什么是压垮小店的“最后一根稻草”?这真是一个“很好的问题”:

是收入吗?不是,按店主说法-虽与预期“天地之别”,但整体尚能保本;再说,它才开了还不到一年,有那么多亏损、乃至持续亏损的同行们依旧在咬牙坚持

是真没有希望吗?也不是,首先能保本证明这是有市场的;其次1年来也应该积累了不少存量客户,且它刚开通外卖不久,即便相当于平进平出,怎么说也有了增量;再说它还有许多可探索、挖掘的手段没用,比如“直播引流”,当然我所指的就是架起手机直播制作过程那种,店主憨态可掬,别说真有可能获得“意外之喜”

所以,原因究竟是什么?答案是“预期”,是对未来的悲观、乃至绝望的预期,是认为接下来还会更难、更差的预期促使店主毅然选择了关店而不是再等一等、看一看。

明白了这也就明白了当下整体经济的最核心问题所在——预期实在普遍太悲观了。所以,若调整不好预期,那么一切拉动经济的努力只会事倍功半、经济大概率陷入“通缩”泥潭、倒闭潮、失业潮、断供潮…将会接踵而至亦或集中爆发…一场“系统性危机”或许即将呼之欲出…

那么悲观预期又是从哪里萌芽与传导壮大的呢?答案是“鸭先知们”:是从美团王兴在2019年谈到“2019年可能是过去十年最差的一年,但却是未来十年最好的一年”时萌芽的、是从华为任老于2022年8月强调“把活下去作为最主要纲领,把寒气传递给每个人”时成势的…最为戏谑的在于——那些散发与传播“寒气”的巨头恰恰是最不易受寒气影响的存在,那他们为何要发出“寒气论”?因为这些是说给他们自己人听的,他们怕他们的员工与管理层懈怠、总在变着法的倒逼其员工与高管们时刻“保持危机感”,但奈何媒体们对流量实在太“敏锐”与迫切,结果使之一下从“特殊性”上升为了“普遍性”。

如今他们预言成真了,“寒气”也的确传递给每一个人了,但本该如此吗?该来的终究会来,但或许他们大大提速了这一进程与传播速率。所以,如今的“(预期)寒气逼人”,我们都有责任,只不过那些“鸭先知与主流媒体们”应付首要责任。那么此刻是不是只要“报喜不报忧”就能慢慢扭过来了?晚了,木已成舟,即便再麻木者如今也应完全反应过来了,更何况我国老百姓是最务实的一类人,一旦反应过来,那动作,“嗖”的一下、比谁都快。

怎么办?

这两天一篇题为“红杉重磅报告:警告最严峻时刻已到来”的文章刷爆朋友圈,引发强烈震动与共鸣,为什么?一方面报告出自“红杉”,另一方面,符合大众预期。人们总喜欢传播能佐证其认知的“有力”观点,以此显示自己多么敏锐、前瞻以及具先见之明。而这又再次反映出“最严峻时刻已到来”已成为共识,预期可见一般。

而这份报告为我留下最深印象的则是它不断提及“回归本质”四个字,这不由让我想起:好像每当危机来临时,解药总是“回归本质”,而这似乎又掲示了两个答案:

危机是怎么来的?

“本质”又是什么?

既然解药是“回归本质”,那么危机就应是“因脱离本质而生的”;但“本质”是什么?房子是用来住的,住是房子的本质吗?东西是用来用的,那用是商品的本质吗?是,但不究竟,因为所有事物的本质其实是一致的——因“人的需求”而生:因为人有住的需求,所以出现了房地产与房市;因为有用的需求,所以有了市场与各类交易所;因为有吃的需求,所以餐饮业应运而生;因为有玩的需求,所以…一切的本质皆源于需求,人的需求。

所以,什么是“脱离本质”?答:脱离了正常的、根本的需求或过度的“创造或夸大了需求”。至此,真正的解药与趋势浮出水面——挤掉被创造与夸大的需求的水分,回归正常的、根本的需求。是不是有点拗口?翻译过来即“消费降级”、回归刚需。

所以,那些还在做着“消费升级”美梦与挖空心思琢磨“创造需求”的集体与个体们应该消停消停了,继续“脱离本质”的结果只有死路一条;那些不断挖坑、美其名曰“战略布局”的巨头们应该调头了,再不“调头”就得“掉头”了。危机总是由过度而生,所以或许其目的正是为了挤掉水分、回归本来。其实纵观人类历史上所有的天灾人祸、哪场危机不是如此?

因此咱们该静心思考的是:零售及服务业对应的需求(本质)是什么?哪些是刚需?哪些是被创造的、过度脱离了本质的?哪些业务模块在“创造”需求或因过度创造的需求而生?哪些业态与品牌更匹配刚需?…想明白了这些也就会想明白—该留什么、砍什么、调什么、扩什么以及招什么。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联商专栏立场。

联商专栏原创文章由作者授权发表,转载须经作者同意,并同时注明来源:联商专栏+无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