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明毅

商业服务与服务业究竟是什么?

2023年01月06日

评论数(2)

购物中心 陈宁辉

来源/联商专栏

撰文/无名

之前的那篇购物中心的“暴雷”不远了?商业须回归本质引发了同仁们关于“回归”的思考,究竟什么是“回归”?私以为就像马斯克的“第一性原理”:最基础的,往往就是最本质的。所以,大家真正需要补课的,或许不是什么高大上的新理论,而是最基础的概念与定义。

一、究竟什么是“服务与服务业”

“服务”是因何蓬勃发展的?答案是“由于企业发现实体产品差异化愈发困难时,重心逐渐由产品转向了服务差异化”。回望历史即可发现,在物质并不发达,即供小于或等于求时,服务一直是配角,甚至很少有完全只有服务的服务业存在。所以服务业蓬勃发展的根本在于物质的极大丰富,供不仅远大于求,有形物质产品的差异化遇到了瓶颈,空间越来越小且投入与失败风险愈发不成正比。

所以这也就指出了——服务的本质是无形的,无形的也就并没有什么“所有权问题”,是大家都可以做的。因此我们会发现——商品是有所有权的,比如品牌、专利等等,但服务就无法界定了。所以当看到某一服务业品牌推出了一项新服务并收到成效后,同行竞品马上就会跟进,但如果是有形产品则是很难的。

这又指出了服务的另两个特点——

1.服务是与消费同时发生的;

2.服务是“无法储存的”。

因此,制造业品牌可以实现长期引领并建立产权壁垒,而服务业品牌是不可能的,这就意味着服务业必须要始终创新,而创新的一种最高效方式其实正是模仿、甚至抄袭。所以在服务领域而言,抄袭并没有什么错,更可以称之为一种策略。

而所有供应品的服务也是有分类的,大体可分为5类:

1.纯粹的有形产品。比如肥皂、啤酒等快消品,它们的服务含量是很少的,多在出问题时出现;

2.附带服务的有形产品。这即是指有形产品为主,而附加服务为辅的一种类型,比如汽车消费,4s店主要是卖汽车,售后是附加的;

3.混合产品与服务。即有形产品与服务五五开,最具代表性的当属餐饮,二者缺一不可;

4.附加有形产品的服务。此即服务为主,产品为辅。比如航空业,飞机上附送的水及餐品,即便不送也不影响;

5.纯粹服务。比如各类中介或网络服务,它们的产品其实完全就是服务。

以上就是市面上所有服务类型的基本分类,虽很基础,但很重要。

二、服务的四大重要特点

首先,服务是无形的。相较于有形商品,它很难具象描述与具体感知,因此广告之于服务的效果是很低的,而消费者口碑与相关消费体验评价的影响则是很高的。这也是为何关于服务的广告很少,而点评等消费评价应用能持续火爆的根本原因。所以,服务提供者的一大核心任务是“用各种有形的证据,将无形的服务具象化”:比如装修、统一的制服、明厨亮灶等等,其实都是在做这件事;

其次,服务与消费是同时进行的。服务生产时,顾客已经存在,所以两方同时对结果产生影响(比如顾客状态也会影响服务者),因此服务者本身就是服务的核心组成部分,服务业最多的精力应置于“服务培训”,这也因为对提供满意服务的服务者,顾客有相当高的忠诚度,加之人的惰性与转换成本高,被服务吸引的消费者是很难夺走的。这也是海底捞当年成功的根本原因;

第三,服务依赖于人、地、时、场等因素,所以差异性是很强的。这就导致大量的“水土不服”案例,且以服务闻名的企业的扩展是很慢的,甚至极难大量拓展。在这方面,“海底捞”又成为了一大典型案例,这也提示所有“以服务为核心竞争力的企业”:不要急于扩张,扩张的前提是深入人心的文化、完善的体系、大量的培训,缺一不可,而这些无不需要时间。因此,再看看胖东来,似乎就更能看懂一些了;

最后,服务是“不可储存”的。最鲜明的案例即各类服务业的高峰期,它无法像有形产品那样提前大量备货应对。所以,加人、提升效率、错峰、高峰提价等都是缓解的方式,但除了刚需服务外(如高峰期急打车),提价尽可能不要用,副作用异常显著。

综上,再对这一节做个总结:服务的四大最显著特点即无形性、(服务与消费)不可分离、差异性、不可储存性,这须高度重视。

三、顾客与服务

服务的对象是顾客,核心更是顾客,因为顾客不仅意味着消费,更意味着口碑传播,因此客诉处理是服务企业的头等大事之一。服务业客诉主要集中于三方面:

未能提供准确信息(夸大、不实);

员工态度与技能;

服务时长

而尤为关键的是:能否精准反馈到能解决问题的人那里。日常工作中,我们的确发现大量客诉激化的核心在于“不精准、甚至不实”的反馈,员工为了规避自身责任,往往将情况选择性汇报,结果导致矛盾激化,小事变大。而处理客诉的节点也很关键,越早越好、越快越好。所以,从源头理顺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后期补救反而很困难,且永远会有“伤痕”。

与此同时,顾客还有几项重要特点:

越来越排斥“捆绑式服务”;

越来越需要“一站式服务”;

顾客不仅影响自己及他人的服务体验质量,更直接影响一线服务员工的生产力。

这也是基于“服务的不可分离”特点:有调研显示,约1/3的服务问题是由顾客造成的。

缓解以上情况与问题的核心在于培训与服务体系建设,所以,培训与相关体系建设是服务业的重中之重,应给予最高度重视。

还有就是“导致顾客流失的一些核心因素”:主要是定价(过高、涨价)、便利性、核心服务失败、对于客诉精准反馈的失败、竞争、法律与道德问题(食安、克扣员工工资等)、非自愿的被迫转换(如商家闭店、搬迁等)等。除了一些极端不可控情况(如被迫搬迁等),服务企业应针对相关因素进行重点研究。

四、服务业的三大主要营销模型与五类主要差距

综上,服务业其实是由“公司、顾客、员工”三大核心元素构成,这也意味着三大主要营销模型:外部营销、内部营销、互动营销:

外部营销即企业对顾客的,即针对顾客的各类营销形式;

内部营销即企业对员工的,即培训、激励等各类能激发员工更好服务意识的营销形式;

互动营销即员工为顾客服务的技能。因为服务其实是高技术性的,也是高接触性的,所以互动是尤为核心的营销形式。

另外,还须关注服务的五类主要差距:

顾客期望与管理者感知的差距。这主要是指管理者是否能正确感知消费者的诉求;

管理者感知与服务质量要求的差距。这主要是指能够正确感知消费者诉求与期待,但未能建立对应服务质量体系;

服务质量要求与实际提供服务的差距。顾名思义,此即管理者正确感知顾客诉求与期待,同时建立了相应服务质量体系,但实际执行差距较大;

实际服务与外部沟通的差距。此即指“广告与现实的差距”,营销者最容易犯的错误即夸大宣传,结果导致过度拔高顾客预期,原本服务质量已超过同行,但由于宣传过度夸大,结果导致消费者感觉“被忽悠”,反而影响口碑;

实际所接受服务与期望服务的差距。这点即是顾客预期与现实的差距了,要知道顾客期待一般都是高于实际的,所以真正深谙此道的管理者对服务的要求必是“精益求精”,标准一定是高的,即便如此,其实与顾客的预期依然难免会有落差。

相关服务企业可深度研究这几大差距来源并对症下药,则服务质量必然不断有效提升。

五、服务质量的决定因素与服务质量管理实践

服务质量的决定因素主要有5项——可靠性(核心竞争力是否达标)、响应速度、保证、共鸣、感知(可评价、可量化)

而在服务质量管理实践中,则有7大关键要素:

战略观念。即是否以“顾客即上帝”之类服务至上为价值观?是否真正的了解目标客群?是否能建立差异化核心竞争力并真正满足顾客需求?这些事项决定了“企业的高度与格局”;

高管团队的责任感。即是否能真正践行相关战略与价值观,其实每个企业的价值观都是很好的,但为什么差异会巨大?因为有些是挂在墙上给人看的,而有些是真的在以此为标准实践的;

高标准。古语有云:“取法乎上,得其中也;取法乎中,得其下也。”

健全的服务质量体系;

全面的监控系统。包括自身业绩、竞争对手情况、顾客意见等系统。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健全且不断完善的客诉处理体系;

畅达的沟通渠道。即让顾客与员工都满意的沟通体系。

如若能建立如上立体体系,则已进入“服务品牌管理”维度了。最后,再简单提几点“服务品牌管理重点”:

战略先行。即差异化核心竞争力与合适的品牌战略。这要建立在对于顾客的全面洞察与正确感知、理解上;

品牌符号很关键。如logo、slogan、装修风格等;

确定“个性化特质”。即差异化核心竞争力的具象展现;

定位、产品线及品牌组合。任何服务品牌在发展到一定规模都会探索多元化或多品牌方向,这也是需要提前有规划考虑的。

综上,相对全面与系统地梳理了“服务与服务业”,正所谓“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这些看似基础,实则每项展开都是涵盖广泛的。理论有了,之后则需要联系实践了。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联商专栏立场。

联商专栏原创文章由作者授权发表,转载须经作者同意,并同时注明来源:联商专栏+无名。